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瓜叶片气孔密度、总糖含量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负相关。黄瓜霜霉病菌的侵入需通过叶片发育成熟的气孔。气孔大小、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无关。接种霜霉病菌后,不同品种PO酶活性均在症状出现时期开始上升且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高于中感和抗病品种。蛋白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正相关。接种发病后,抗病和感病品种PPO酶活性均上升,抗病品种上升高于感病品种。在健叶中,抗病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病叶中SOD酶活性降低。接种后刚显症时,抗病、感病品种SOD酶活性均上升且感病品种的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种;发病后期,酶活性下降。 丝瓜与霜霉病组合中PPO酶活性的变化和黄瓜与霜霉病组合中的变化相类似。  相似文献   

2.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在陕西省各地均有发生,是保护地和露地黄瓜严重的流行性病害,特别是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受害较重。黄瓜霜霉病是一种靠气流传播、再次侵染频繁、流行性很强的病害。而靶斑病其症状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极易混淆,生产上误按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危害损失较重。一、黄瓜霜霉病防治方法1、发病原因1、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不同黄瓜叶片生理年龄与霜霉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在成株期,不同部位叶片抗病性差异较大,一般植株顶端嫩叶不发病,距地面较近的老叶发病很轻,以植株中间的叶片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3.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霜霉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由于发病迅速也叫跑马干,出现叶肉褪绿、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褐色病斑,叶背生灰黑(紫黑)色霉层。造成叶子很快干枯脱落,直至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4.
赵靖 《现代农业》2014,(9):19-19
<正>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或瘟病,是全国保护地和露地黄瓜最严重的流行性病害。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其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病害重,能在一两周内使植株大部分叶片枯死,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一、症状识别和发病条件1.症状识别主要侵染叶片。苗期受害,子叶正面呈现不规则褪绿色黄斑、渐变枯黄。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成株期感病,多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叶片呈水渍状斑点,并逐渐扩大,由黄绿色变为淡褐色。在潮  相似文献   

5.
黄瓜霜霉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黄瓜霜霉病的病原菌特性、发病症状、病原菌抗药性、植株诱导抗病性、病原菌制病机理、黄瓜的抗性遗传规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病害防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黄瓜霜霉病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千、黑毛或瘟病,是全国保护地和露地黄瓜最严重的流行性病害。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其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病害重,能在一两周内使植株大部分叶片枯死,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一、症状识别和发病条件(一)症状识别。主要侵染叶片。苗期受害,子叶正面呈现不规则褪绿色黄斑、渐变枯黄。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成株期感病,多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叶片呈水渍状斑点,并逐渐扩大,由黄绿色变为淡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叶  相似文献   

7.
采用病害流行学常规方法研究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在黄瓜中流行规律的孢子萌发、传播、施肥影响、高温闷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的游动孢子囊萌发情况不同。黄瓜霜霉病菌的近程传播未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施钾肥可以降低病菌的产孢量,施氮、磷肥不降低病菌的产孢量。45℃处理10min,黄瓜植株的有病部分3d后变干枯,无病部分存活且植株抗病力明显提高。黄瓜霜霉病菌接种黄瓜苗引起发病、接种甜瓜苗未见发病。甜瓜霜霉病菌接种甜瓜苗引起发病、接种黄瓜苗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8.
枯萎病菌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津优30号和感病品种中农6号、津研4号、秋棚4号接种黄瓜枯萎病病原菌,测定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具有周期性,抗病品种出现3次与抗性相关的峰值,感病品种出现两次与抗性有关的峰值。PAL酶活性与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PAL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不仅与抗性有关,而且与感病与否有关。发病植株的PAL酶活性高于未发病植株。  相似文献   

9.
1.黄瓜霜霉病在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浇水过多的情况下,危害较为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偶尔也为害茎、花梗。发病初期有水渍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不穿孔,湿度大时背面病斑可能长出黑色霉层,严重时由于病斑数目多、扩展快、病斑相互愈合,造成叶片提早焦枯死亡。防治方法:生态防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控制室内的温度,白天保持在25度左右,晚上控制在15度左右。药剂  相似文献   

10.
<正>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适宜的发病环境下病情发展迅速,蔓延很快,一、两周内即可使植株叶片大部分枯死,直接影响结瓜,一旦发生流行,黄瓜减产可达35%—50%,甚至绝收。1 黄瓜霜霉病发病病症该病由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Curt.)Rostov.]侵染所致。幼苗期感病,叶片正面呈不均匀褪绿、黄化,逐渐发展为不规则的枯黄斑;叶背面在潮湿条件下可产生黑灰色霉层,子叶很快变黄干枯。  相似文献   

11.
黄瓜病害主要有黄瓜霜霉病、黄瓜褐斑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蔓枯病、黄瓜角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疫病、黄瓜白粉病、黄瓜菌核病、黄瓜烂龙头、茶黄螨、蓟马、根结线虫病等。一、黄瓜霜霉病1、发病症状: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为淡褐色,潮湿时病斑生有黑色霉层。病叶由中上部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干枯。2、药剂防治:用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  相似文献   

12.
硅对黄瓜苯丙酸类代谢的影响及与抗白粉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感白粉病的"津春4号"和"ZJ02-0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硅酸盐和诱导接种白粉菌处理后黄瓜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接种的情况下,施硅与否对抗/感品种植株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接种白粉病菌后,黄瓜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明显升高,抗病品种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伴随酶活性的变化,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也明显增加;施硅能显著提高黄瓜感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但对抗病品种的影响不显著.施硅能显著降低感病品种植株的白粉病病情指数,提高其对白粉病的抗病能力,相对防治效果达41.56%.  相似文献   

13.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霜霉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由于发病迅速也叫跑马干,出现叶肉褪绿、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褐色病斑,叶背生灰黑(紫黑)色霉层.造成叶子很快干枯脱落,直至植株死亡. 一、发病症状: 幼苗期发病,子叶正面发生不规则的褪绿黄褐色斑点,病斑直径0.2-0.5厘米,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褐色霉状物,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  相似文献   

14.
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威胁黄瓜的安全生产。笔者简述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症状与病菌特征、病菌侵染机制与发病规律、植株抗病性与病菌抗药性以及综合防治技术,归纳了现有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种类,重点分析了防治黄瓜霜霉病药剂品种的有效成分与配方组合,指出了现有登记药剂品种的不足,介绍了近2年新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品种的特性和防治技术,探讨了黄瓜霜霉病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黄瓜霜霉病的研究进展及登记防治农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威胁黄瓜的安全生产。简述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症状与病菌特征、病菌侵染机制与发病规律、植株抗病性与病菌抗药性以及综合防治技术,归纳了现有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种类,重点分析了防治黄瓜霜霉病药剂品种的有效成分与配方组合,指出了现有登记药剂品种的不足,介绍了近2年新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品种的特性和防治技术,探讨了黄瓜霜霉病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温室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反季节蔬菜生产经济效益较高,特别是冬春茬温室黄瓜生产倍受菜农青睐.但是在冬春季温室内,由于受低温、弱光、湿度的影响,霜霉病发生普遍,危害较重.在防治过程中,由于菜农没有准确把握黄瓜霜霉病发病原因,不能对症用药,盲目防治,结果造成防治困难.要想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首先要从控制黄瓜霜霉病发病条件--温度和湿度入手,其中湿度是最主要的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一、症状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幼苗期至结瓜期均可发病,特别是黄瓜进入收瓜期发病较重。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叶片感病初期出现浅绿色水渍状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其色泽变为黄绿色,最后变为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卷缩,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成灰黑色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二、发病原因1.肥水管理不当栽培与肥水管理和病害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  相似文献   

18.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重要病害,温室、大棚黄瓜受害损失最重.幼苗叶片初感染,病部初退绿,形成不规则病斑,严重时,叶片背面病斑上长出灰黄色霉层.成株期叶片初感病,病部呈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呈多角形,黄绿色,以后变成淡褐色,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该病以病残体带菌越冬,病菌孢子主要靠气流、风雨传播.该病发病主要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当温度在15~24℃、湿度达83%以上时最宜发病,过高或过低均不宜发病.另外叶片上有水滴和水膜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的窝风地块,或结露多的塑料棚室发病重.  相似文献   

19.
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由藻界卵菌门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M.A.Curtis)Rostovzev]及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侵染引起,是黄瓜生产主要病害。文章利用抗霜霉病与棒孢叶斑病黄瓜品种‘D9320’和感霜霉病与棒孢叶斑病黄瓜品种‘D0401’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黄瓜抗病性候选基因CsCBS,探究CsCBS基因在黄瓜抗两种病害中作用。克隆获黄瓜CsCBS,其包含1个1 263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20个氨基酸。在编码区有11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含1个CBS结构域和1个DUF结构域。在单一接种棒孢叶斑病菌、霜霉病菌及同时接种两种病原菌3种处理下,接种2~24 h,CsCBS在抗病品种‘D9320’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接种2种病原菌处理在4 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57倍。CsCBS对棒孢叶斑病菌响应最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在感病品种‘D0401’中,CsCBS表达量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持平,表达量极低且过表达CsCBS,显著提高其对霜霉病及棒孢叶斑病抗性。CsCBS转基因黄瓜T_0代植株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研究结果为阐述黄瓜双抗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流行性强、来势猛、传播快、发病重、具有毁灭性特点的黄瓜病害。主要危害黄瓜叶片,也可危害茎、卷须和花梗。病菌在湿度大、温度低的条件下易传播蔓延,加重其危害。初期叶正面出现淡黄色病斑,背面出现水渍状多角形病斑,后期变成黑色霉层,叶片卷缩枯焦。 针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