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验提出了胡麻、大豆立体栽培模式的最优结构,总带幅110 cm,其中4行胡麻60 cm,2行大豆50 cm,胡麻行距20 cm,密度600万~675万株/hm2,大豆行距30 cm,密度33万株/hm2。胡麻占地面积比例为50%,产量是单种的70%以上,边行优势提高胡麻单产20个百分点;立体栽培大豆产量是单种的80%左右,因胡麻影响比单种减产20个百分点;混合产量均高于胡麻或大豆单种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丰富白银市水砂田油料作物栽培模式,进行了胡麻间作甘蓝型春油菜立体间作试验。结果表明:6行胡麻间作2行油菜,带幅为1.6 m的栽培模式下效益最好,产值为21 865.05元/hm~2,纯收入为11 367.05元/hm~2,可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陇亚10号为试验材料,对不保灌区穴播栽培胡麻进行不同行距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分茎数、工艺长度、主茎分枝等性状随播种行距的降低逐渐递减;株果数、株粒数、果粒数、株粒重等经济性状随播种行距的降低呈先增后减趋势,以行距14 cm最高。目前,胡麻种植行距13.5~14.0 cm,即每幅9~10行,穴数50.25万~55.80万穴/hm~2,茎数600万个/hm~2左右时,就可保证高产群体所需。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北方一熟区胡麻立体高效栽培技术,包括轮作倒茬、带幅模式、良种选用、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播种深度、施肥灌水、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北方一熟区胡麻立体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9种不同带型、密度胡麻/玉米带田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要素、产量、产值和土地当量值的系统研究表明,9个处理的带田叶面积指数均表现出"抛物线"的变化动态,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直线"上升的变化动态。同一密度下,不同带型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带幅的增大而增大;带型相同时,在胡麻收获前,不同密度带田的叶面积指数随胡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胡麻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但从带田全生育期来看,各处理间总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大。带田幅宽150 cm,其中6行胡麻带100 cm,2行玉米带50 cm,胡麻每公顷为600万株这种带型中,玉米对胡麻的遮阴较小,共生期间竞争造成的影响最低,能够将两种组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结构胡麻/玉米带田产量达到108.3 kg、814.9 kg,亩产值达2 279.5元,居9个处理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6.
胡麻套种不同密度的油菜,结果表明,胡麻套种油菜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在胡麻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的前提下,套种油菜的密度为13.5万株/hm~2时,胡麻与油菜的混合产量达到最高;套种油菜密度为4.5万株/hm~2时经济效益最高,达9 590.67元/hm~2。  相似文献   

7.
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法,在城固县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固县马铃薯最佳栽培密度为67 500穴/hm~2,商品薯产量可达27 114.0 kg/hm~2,纯收入可达24 771.0元/hm~2,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对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播种规格为用1 m宽的地膜种植2行,行距45 cm,穴距33 cm;2 m宽的地膜种植4~5行,等行距种植,行距45 cm,穴距30 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播种密度对胡麻田杂草发生以及胡麻产量的影响,为胡麻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胡麻不同播种密度(45、60、75、90、105、120 kg/hm~2)对胡麻田杂草发生以及胡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胡麻播种密度与杂草发生量关系密切,播种密度越高,杂草发生越少。胡麻播种密度对胡麻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胡麻产量逐渐降低,主要是由胡麻密度越高,倒伏越严重,造成的减产率越高所致。[结论]综合胡麻密度与杂草发生、产量构成的关系并考虑倒伏因素,甘肃省中部地区胡麻种植的适宜密度为60 kg/hm~2。  相似文献   

9.
在会宁县柴家门镇进行了地膜多次利用穴播胡麻不同行距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穴播行距的降低,胡麻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合适的种植密度是协调单株和群体生产力矛盾的关键,是实现高产高效的保证。作为调控群体特征措施的行距及密度,在现阶段生产水平下,旧膜穴播胡麻穴行距以13.5 cm,即每幅9~10行,密度50.25万~55.8万穴/hm~2为宜,就可保证基本苗360万株/hm~2、茎数690万个/hm~2的高产群体所需。  相似文献   

10.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覆膜免耕冬麦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对栽培关键因子播种期、密度、氮磷肥用量及追肥时期进行计算机寻优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旱地冬麦覆膜免耕种植实现经济产量2 250 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15.5%、经济纯收益5 250元/hm~2的优化组合方案为:播种期10月4~7日,播种密度298.5万~328.5万株/hm~2,氮肥施用量59.7~72.3 kg/hm~2,磷肥施用量78.6~94.5 kg/hm~2,追肥时期为3月20日~3月26日。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12-2013年采用扇形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云豌8号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水平和种植模式影响云豌8号的单株分枝、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产量,最终影响该品种的单产水平。在施用农家肥的情况下,选择株距7.5 cm,播种密度57万株/hm~2能获得最高单产;选择株距5 cm,播种密度61万株/hm~2能获得最高单产。在不施用农家肥的情况下,选择株距7.5 cm、播种密度57万株/hm~2能获得最高单产;选择株距5 cm,播种密度54万株/hm2能获得最高单产。  相似文献   

13.
以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泰优058为材料,研究了2个播期、3种插植密度、2种种植规格和2种土壤类型处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泰优058在高产插植期内,插植越早越好,并提倡大小行插植;泰优058生产上应推广合理密植技术,油菜茬宽行(等行)窄株29.9~33.3 cm×16.7 cm插植,插植密度18.0万~19.5万穴/hm~2,大小行采取(33.3 cm+19.9 cm)×16.7 cm的株行距,插植密度19.5万穴/hm~2;小麦茬宽行(等行)窄株29.9 cm×16.7 cm插植,插植密度19.5万穴/hm~2;大小行采取(33.3 cm+19.9 cm)×16.7 cm、(39.9 cm+19.9 cm)×16.7 cm的株行距,插植密度19.5万~22.5万穴/hm~2;随着插植时间的推迟,插植密度应有所增加,但最高不能超过22.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在宁夏平罗县通伏乡、灵武农场两地开展了水稻播后上水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播后上水栽培方式下,富源四号品种水稻播种密度应以播种量300 kg/hm~2、穴距10~20 cm、行距20 cm为宜,宁粳43号品种水稻播种密度应以播种量225 kg/hm~2、穴距10~20 cm、行距1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种植形式与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华北地区最佳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产量的最优种植形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形式设带宽150 cm三密一稀[60 cm种植3行(行距30 cm)+9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带宽120 cm三密一稀[40 cm种植3行(行距20 cm)+80 cm大行距种植为一带]和60 cm等行距(CK)3个水平,副区密度设4.50万、6.00万、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中高密度栽培时,与对照相比,可以显著降低穗位高,增加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粗差异不显著,抽丝后8.25万、10.50万和12.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00%、5.69%和19.82%;穗位高分别降低6.17 cm、2.17 cm和3.67 cm,有效降低倒伏风险;籽粒产量明显提高,6.00万和8.25万株/hm~2密度下分别较CK增产7.83%和6.72%。经回归分析,得到150 cm三密一稀种植形式的理论籽粒产量最大值为12 030.80 kg/hm~2,相应的定植密度为8.4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进行了旱地胡麻全膜微垄栽培条件下最佳种植垄宽研究。结果表明,带幅110 cm,每带起2个底宽20 cm、高10 cm和1个底宽40 cm、高10 cm的集雨垄面,在3个集雨垄面之间形成3个底宽10 cm的种植带,用宽120 cm的地膜覆盖,种植带两侧穴播胡麻时胡麻主要性状表现最好,折合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达2 863.6 kg/hm~2,较露地穴播增产1 886.3 kg/hm~2,增产率193.01%。  相似文献   

17.
在兴电灌区进行了豌豆套种大豆高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豌豆套种大豆适宜的带幅为豌豆净带幅30 cm,种3行,行距15 cm,播种量148.5 kg/hm2;大豆带幅70 cm,种3行,行距20 cm,株距20 cm,3粒/穴,播种量45万粒/hm2。该模式为兴电灌区发展高效可持续农业的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种薯大小及播种密度对马铃薯青薯9号种薯繁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种和一级种薯为材料,研究青薯9号种薯不同大小和播种密度对其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种繁育中,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一级种繁育中,出苗时间没有差异,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出苗率与原种繁育一致,而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出苗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2)原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薯块产量比种薯大小17.5~20.0 mm高,播种密度17.5万株/hm~2可获得最大薯块产量;一级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4.5万株/hm~2。(3)原种繁育中,获得最高薯块数量的最佳播种密度是17.5万株/hm~2;一级种繁育中,种薯大小45.0~55.0 mm和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7.5万株/hm~2则是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4)提高播种密度对增加中小薯个数占比具有促进作用,原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12.0株/hm~2、一级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6.0万株/hm~2时均能获得较理想的中小薯数量比。(5)综合以上各因素,有利于青薯9号小整薯种植模式的种薯繁育最佳播种密度推荐为原种17.5万株/hm~2、一级种整薯和切块薯块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排列法,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对青贮玉米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70 cm和30 cm宽窄行播种、种植密度为10万株/hm~2较种植密度为11万、9万、8万株/hm~2处理的光温显著改善,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平均日照时间增加0.5%~0.7%,拔节期冠层、中部、基部的透光率平均为87%,叶温平均为18.7℃,播行带间地表5 cm土层地温平均为26.1℃,平均分别高于其他3个处理3.6%、0.6℃和2.4℃,养分充分利用并达到基本平衡,较其他3个处理分别增产1.51%、1.73%和3.39%,经济纯收入和经济产投比分别提高2.33%和1.06%、2.67%和1.16%、5.27%和2.88%,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