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鹏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02-11304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保存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其中农业生产方面的资料尤为珍贵。该文在梳理《诗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周人的农业生产形态。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总结形成的,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中国最早涉及到天象变化及农事活动的诗歌,《诗经》中的《七月》可谓是"二十四节气"之滥觞。本文将《七月》作为以时令物候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的范本,对其中的农事进行解读,揭示了彼时的农业生活面貌、农业生产经验和先人们循天时、重人伦的农耕智慧,力图对当今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相关史料佐证,彰显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农业已成为国人主要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也是主要的社会生活.全社会几乎都与农业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许多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也围绕着农业展开。《诗经》中的农事诗,忠实而形象的记录了这一点。研究这些作品.对丁我们全面认识西周社会生活,了解自西周以来两千余年的农耕社会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科技》2011,(3):74-77
《诗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十多篇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充分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状况。《诗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十多篇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充分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状况。《豳风?七月》就是一首完整的农事诗。诗中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女工及采集、狩猎等事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古代时期的首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许多诗篇涉及到对农业现象的描绘,因此《诗经》也是研究我国周代农业文明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梁启超先生认为:"现存先秦古籍,真膺杂揉,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要籍问题及其读法》)一部《诗经》,忠实地记录周人  相似文献   

6.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和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诗经》中描写女性的一百多首诗篇中,充分的体现了西周时期古代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本文通过对《诗经》中女性美的赏析,旨在分析《诗经》中女性美对当当代审美以及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刚 《农业考古》2008,(1):105-109
《诗经》农事诗是指那些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它们是周代农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农事诗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经济状况和周人的物质生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之源,在文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丽 《农业考古》2003,(1):134-138,144
农业诗歌是以农业为题材的诗歌和直接与农业相关的诗歌。它可以分为三部分 :无名氏创作的民歌、文人官吏创作的田园诗、农学家创作的农技诗。中国古代农业诗歌时空跨度大 ,具有最庞大的作者群 ,能较全面地再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社会根本的土地制度 ,不仅以种种形式反映在诗歌中 ,而且必然对诗歌的内容、形式有较大影响。中国早期农业诗歌的创作可上溯到《诗经》之前 ,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在内容、艺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清 )沈德潜《古诗源》等诗集中收录了不少的西周之前的古诗 ,但学者们对其作者及产生年代争议颇大 ,因此本文只…  相似文献   

9.
《诗经·豳风·七月》叙写了公刘时代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歌颂新中国的洮岷地区一年十二个月农业生产过程。同属于民歌,同是农事诗,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和新时代的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在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看出我国民歌创作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大量涉及水果的诗篇,本文通过对《诗经》中的十一种水果进行考察,了解了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探究了《诗经》中的人文精神、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乡土情怀。旨在通过于此,发掘出《诗经》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并带给读者更多参考和启发,加强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作为周代社会生活反映的《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农业伦理思想与观念,主要包括"重农劝农""顺天守时""量地尽利"。"重农劝农",指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特别重视农业而非其他产业,将劝农制度化。"顺天守时",指时人主动顺应自然节律,积极因循农时节奏,以安排农事与生活。"量地尽利",指时人主动顺应地域风土,积极辨识与改良土壤,以进行农作生产。这些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关键要素,《诗经》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发展的奠基期。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的稳定关乎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此,做好气象监测预报格外重要,气象预报对农民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千百年传承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以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对气象与农业的关系有了不断的深入认识,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划分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  相似文献   

14.
商周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涉及到了这一时期普遍种植的粟(小米)、麦(大麦)、来(小麦)、黍(谷)、稷(谷)、稻(大米)、粱、菽(豆)等粮食作物和瓜、葫、桃、枣等瓜果菜蔬以及桑、麻、葛等经济作物,并有考古发掘实物予以证实.先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宝鸡的斗鸡台和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有谷子粒(稷),这说明了黄河流域自古适于农耕,是生产稷的好地方。先民将自己的生活与土地相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围绕农耕生产形成了一系列习俗,苦在其中,亦乐在其中,在土地上建立起尊严和自信。《诗经》中的有关记载展示了商周时期繁复有序的农耕生产习俗。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自编成以来在中华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发展中就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英译本较多,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在形式上的美学因素,并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诗经》几个英译本在传递原文形式美学因素上的优点和不足,旨在摸索中国古籍翻译实践的普遍原则,并寻找新视角。对比研究表明,原文中的美学因素是否能以恰当的形式体现在译本中,是译本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桑蚕茧产业的高效发展对我国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超效率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4年中国15个桑蚕茧主产省份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并从城镇化率、农林水事务支出水平等宏观角度明确了影响各主产省份生产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东部省份桑蚕茧生产效率普遍低于中西部省份,且15个桑蚕茧主产省份中的大多数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应该加大生产规模;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对各省桑蚕茧生产效率起到负向作用,各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桑蚕茧生产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桑蚕茧生产效率,本研究从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林水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合理规划农业和非农业发展关系的角度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叶适的学术思想不同于正统的道学派,他的学术思想融合了事功和义理,他对《诗经》的研究和解读多有独特见解,立论新颖,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他力辩孔子删诗说;关于《诗经》小序,也不盲目遵从和反对;主张以《诗经》立教。叶适的《诗经》学研究是宋学精神张扬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9.
桑树利用价值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原产我国,从野生到人工栽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诗经》上就有关于桑树的诗句。在荆州博物馆,珍藏着许多战国时代楚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工艺非常精美,说明在战国时代楚国的种桑养蚕和丝织已经相当发达了。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说明在三国时代,四川成都一带栽桑养蚕已很广泛。公元540年,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上记载有桑嫁接、剪伐等技术。如今,桑树分布遍及全国,浙江、广东、江苏、四川、山东是我国五大蚕桑基地。我国蚕桑生产技术向国外传播大约始于西汉张骞出…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如获至宝似的一口气读完了邹德秀同志的《中国农业文化》一书。这是一部为我校增光添彩,为中国文化研究作出贡献的佳作,是作者继《绿色的哲理》问世之后一部关于文化的专著。如果说《绿色的哲理》是对农业理论的、综合的、整体的研究,那么《中国农业文化》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研究农业的文化价值,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文化现象。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