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延安对刺槐、油松、侧柏纯林及刺槐 侧柏、刺槐 油松混交林等几种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群落外貌结构、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外貌结构较为复杂,林下植物群落类型各不相同;林下植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 57~0.674 88和2.012 88~1.479 67,刺槐 油松林最高,16年生刺槐纯林最低;32年生刺槐纯林林下植物优势度最高者是糙隐子草,16年生刺槐纯林则为牡蒿,其它林型都是铁杆蒿;本地区选择防护林类型时,应优先选择刺槐 油松或刺槐 侧柏混交,对已有的成熟或衰退刺槐纯林可采取择伐萌蘖抚育,并间植油松或刺柏,形成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在莱芜北部和南部石灰岩荒山人工植被恢复区,选择刺槐纯林、侧柏纯林和侧刺混交林三种典型群落类型,对其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植物物种组成、性状组成、物种重要值和林下优势种的差异,进一步加强森林抚育工作,为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植物多样性的提供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东部白松–白桦混交林为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的方式获得林分生长指标和灌草层物种组成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S、D、JD、H、JH等多样性指数,以期为辽东山区营建人工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东部白松胸径比纯林低2.66 cm,树高比纯林低0.85 m、冠幅比纯林低0.42 m、单株材积比纯林低0.014 m3,林地蓄积比纯林低1.49 m3·hm-2,但形质指标优于纯林。东部白松–白桦混交林提高了林下植物多样性。混交林林下植物有35种,多于东部白松纯林;东部白松纯林未出现灌木植物,而混交林有灌木植物7种;从多样性指标看,草本层的S、D、JD、H和JH等5个指数表现为混交林等于或略低于纯林。  相似文献   

4.
对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区长命水村 2 个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与乡土阔叶树种改造的混交 林,以及对照湿地松纯林的相关植物的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对其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表 明:利用乡土阔叶树种对湿地松纯林的改造具有一定的效果。不同树种在改造样地中生长表现出的差异 较大,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e)的胸径和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 2.04~4.00 cm 和 1.82~1.86 m,表现最好。2 个改造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对照地存在较大差异,且均比对 照地好。总体分析,大叶相思、台湾相思和柠檬桉 (Eucalyptus citriodora) 生长最迅速,各项生长指标较 其它树种快,是改造湿地松林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5.
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生物多样化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综述了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因素,指出:1)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优于纯林;2)老龄林群落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和复杂的垂直层次结构;3)林分密度越小,越有利于林下植物的多样化;4)适度的间伐强度可显著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闽北山地杉木纯林和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福建省建瓯市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及3种杉阔混交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林下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值均大于草本层,除杉木×鹅掌楸混交林外,其他2种混交林草本层的优势度指数值大于灌木层,均匀度指数则是灌木层大于草本层;混交林林下植物种类较少,优势种明显,且分布不均;4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在不同混交林中差异不大,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差异亦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改进闽北山地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培育和经营管理、实现杉木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桉树人工原料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研究概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大面积单一种植桉树人工林减小了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但通过改进培育手段、科学管理等可以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2)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生物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增加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林分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辽宁西部地区油松水土保持纯林改造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西部营造有大量用于水土保持的油松人工纯林。如何改造这些低效的纯林是生产实践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根据近自然林业思想,通过实践提出了带状皆伐栽植阔叶树,块状皆伐栽植阔叶树和林中空地、林缘等栽植阔叶树改造现有的油松纯林具体方法。论述了改造的对象和树种选择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条件。通过实际调查和对比分析,对经过带状改造的油松林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6年后,采用上述方法改造的油松林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加了23.5%-52.9%,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对照分别提高了6%-142%,46%-99%和31%-200%,松毛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功能也得到提高。图2表3参37。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滇中桉树人工林纯林、桉树混交林及其它种类的人工林调查材料,对不同林种的群落进行比较,从比较结果中分析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发现:1、桉树本身的排它现象并不显著;2、桉树林下和松林的林下植物的丰富度相差不多;3、多种按树混交较单一桉树纯林的林下植物丰富。  相似文献   

10.
以地处滇东的富源喀斯特地区典型人工林即华山松纯林的幼树阶段、始材林阶段和成熟林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针阔混交林的始材林阶段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其调查样地,依调查数据研究了该地区华山松人工纯林各生长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其中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分析了华山松人工纯林各生长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纯林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各生活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都在始材林阶段达到最大,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最小值出现在幼树阶段,灌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多样性最小值出现在成熟林阶段.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和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都低于华山松人工纯林的始材林阶段;而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则比华山松人工纯林始材林阶段高.华山松人工纯林幼树阶段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大于草本层,进入始材林阶段后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并大于乔木层.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和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化不大,而以乔木层为最低.  相似文献   

11.
以长白山主要支脉张广才岭和哈达岭山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林分类型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组成分析,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现存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林凋落物平均现存量为5.97 t/hm2;人工林凋落物平均现存量为5.96 t/hm2;在天然林各调查群落中,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纯林面积占有较大比例,凋落物平均现存量分别为6.11和5.99 t/hm2;其针叶混交林面积最小,平均现存量仅为2.74 t/hm2;在人工林各调查群落中,针叶纯林面积最大,平均现存量为6.09 t/hm2;针阔混交林面积最小,平均现存量为5.76 t/hm2.在人工林、天然林未分解层各组分中,均表现出凋落叶(阔叶+针叶)>凋落枝(阔枝+针枝)>杂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宽甸地区几种主要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其土壤蓄水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枯落物现存量依次为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人工纯林;林分的土壤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均为混交林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3.
栓皮栎是我国温带落叶阔叶林代表树种之一,是河南省山区典型地带性树种和主要造林树种.间伐作为一个重要的森林经营措施,研究其对林下更新的影响,可为改善栓皮栎人工林林分结构,维持林下物种多样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提供支撑.对间伐3 a后栓皮栎人工林林下幼苗更新物种及更新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间伐后林地内幼苗种类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动态,共记录了179种草本植物,其中红松阔叶林125种,次生林160种。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的月季动态变化明显,物种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小。不同月份次生林内草本物种数均明显高于红松阔叶林。红松阔叶林下草本植物垂直方向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整个生长季内,次生林下草本植物高度均大于红松阔叶林。  相似文献   

15.
采用2 km ×2 km的UTM网格取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等三大碳库的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东莞森林碳储量总量为973.05 ×104 t,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为175.86 t·hm-2;其中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61.48 × 104t,平均...  相似文献   

16.
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紫椴、白桦、刺楸、水曲柳针阔混交林及红松、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白桦、刺楸、水曲柳等纯林的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林内温度,降低蒸发强度,提高林内的相对湿度,减小林内风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N、P及有机质的含量,对林分的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生阔叶树人工混交林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芽阔叶树人工混交培育降低了培育成本,提高了生态效益,混交林培育28a后,林分生长稳定,生产力较高;混交林中的植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好于人工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与白桦针阔混交林和日本落叶松纯林;日本落叶松与天然萌生阔叶树人工混交林,对恢复森林生态原始林貌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阔叶红松林30hm2(500m×600m)固定监测样地,分析了红松在各林层(主林层、次林层、林下层)的空间分布、各林层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红松在各林层都在小尺度上呈聚集性分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且在低林层聚集性强度高于高林层。(2)红松各林层关联性表现为主林层与次林层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大尺度上关联性不显著;主林层与林下层在小尺度上呈负相关,大尺度上关联性不显著;次林层与林下层在所有尺度上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红松种子扩散和红松个体间竞争对空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塞罕坝地区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塞罕坝地区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利用针阔混交林径级分布与空间结构相关指数对林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中阔叶树种生长速度要比针叶快,而且占优势,白桦、山杨径级比例分布趋势接近正态分布;华北落叶松、山杨,属于随机分布,分布的比较均匀,白桦、五角枫与蒙古栎分布不均匀,处于聚集分布的状态;华北落叶松、白桦与山杨处于优势地位,五角枫与蒙古栎大部分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生长空间很小;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混交程度不高,处于中度混交状态,五角枫与蒙古栎数量少,并且分布的较散,因此多为强度混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