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本文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肯尼亚亚种(Bacillusthuringiensis—Ken)在晋南棉区生态条件下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t—4对棉铃虫低龄幼虫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1000mg/kgBt—4杀虫率高达92.31%.药液在棉花苞叶和蕾、铃间形成一药液富集区,与棉铃虫钻蛀棉花蕾、铃的区域一致,这是取得高效防治效果的一个原因.试验表明,在晋南棉区,运用1000mg/kg浓度的Bt—4在棉铃虫卵或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能有效地防治棉铃虫的危害。并作为一种高效无公害生物农药,Bt—4可以在该棉区大面积防治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性及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1997~1998年以本地常规种植的非抗虫棉品种“苏棉9号”为对照,对国内4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的抗虫性及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棉铃虫中等发生年份,Bt棉上二、三代棉铃虫可以免治,四代可在幼虫期按防治指标防治1~2次;取食Bt棉营养器官的棉铃虫幼虫基本不能化蛹完成生活史;Bt棉对鳞翅目幼虫具有兼抗作用,对刺吸口器类昆虫则无抗虫作用;在不治虫条件下,Bt棉可比常规棉增产11.31%~13.37%,虫卵量减少51.02%~63.27%;两类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无差异;所有品种治虫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治虫处理;Bt棉的生长发育状况优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3.
麦田一代棉铃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一代棉铃虫生物学特性观察ObservationonBionomicsoftheFirstGenerationofCottonBollworminWheatField在晋南棉麦区,早春以小麦覆盖面积最大,虽然一代棉铃虫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为棉田二...  相似文献   

4.
1991~1994年连续4a应用乙缩调节剂对棉花进行化学去早蕾和调控的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安徽沿江棉区棉花应用乙烯利1000~1500mg/kg+缩节胺100mg/kg,每公顷375~600kg药液,只喷棉株周围,其控制烂铃率效果达55.03%~77.30%,降低烂铃指数防效15.21%~15.84%,籽棉和皮棉增产效果分别为26.12%~32.79%和26.86%~32.99%,防病增产效果极显著。1994年采用试验结果进行示范:烂铃防效为61.15%,皮棉增产8.18%。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棉田应用乙缩调节剂是一项减轻棉花烂铃,提高产量的优质高产、高效的植棉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转Bt(Bacilusthuringiensis)基因棉品系R93-4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棉品种中棉所12为对照,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4龄棉铃虫幼虫连续取食转基因棉最终不能存活,5龄和6龄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379%~856%和634%~965%;5龄棉铃虫幼虫取食转基因棉后,体重和蛹重分别减轻187%~572%和35%~362%,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降低482%~875%和667%~100%,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降低501%~697%和806%~878%;取食转基因棉的花粉后,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98%和721%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北省荆州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产棉田两块,进行了棉铃虫不同代别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步明确棉铃虫第三代危害期间,棉株有较强的补偿能力。百株低龄幼虫在5头以内时有增产的趋势;5~15头之间蕾花铃总数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当百株虫量大于15头时,则蕾、花、铃迅速下降,第四代发生危害期间,棉株补偿能力已衰退或消失,当百株幼虫量达到5头时,则蕾、花、铃总数迅速下降,因此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低龄幼虫12头  相似文献   

7.
铅与镉对棉花和水稻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探明重金属在不同作物体内的积累及对作物的毒害作用,以培两优288水稻,转Bt基因棉、湘杂棉2号和湘棉15号为材料,确定了铅、镉对棉花、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中铅质量浓度≥1000mg/L,或镉质量浓度≥20mg/L时,严重影响棉花,水稻种子萌发,芽长受到抑制。镉质量浓度为10mg/L时,对棉花、水稻了萌发的影响则较小,当土壤中铅质量浓度≥1000mg/kg,或镉质量浓度≥2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1995~1996年在田间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花品系93-4在单作和麦套2种种植方式下,对主要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作和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棉造桥虫幼虫均有良好的抗性,残虫量均低于防治指标;在单作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比常规棉田的棉苗蚜、棉伏蚜和叶蝉分别增加20.30%,21.38%和67.62%,红蜘蛛、棉蓟马和白粉虱分别减少58.42%,39.62%和39.06%;在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的棉苗蚜和棉蓟马分别减少5.88%和79.46%,棉伏蚜、红蜘蛛、白粉虱和棉叶蝉分别增加14.62%,75.48%,48.22%和58.54%;在单作和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比常规棉田捕食性天敌略增加,寄生性天敌减少,天敌总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选用96头35日龄断奶仔猪研究了在日粮中添加400mg/kg痢特灵(FLB),500mg/kg Lactogene,1000mg/kg Lactogene和400mg/kg痢特灵+250mg/kg Flav-R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00mg/kg Lactogene组的平均日增重明显优于其它组,在0~2组时差异显(P〈0.05);添加1000mg/kg Lactogene组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肥力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省烟区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砂姜黑土、棕壤、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等6种,分布在皖北潮土区、皖北砂姜黑土区、皖北棕壤区、宿固砂姜黑土区、皖东黄褐土区、皖南红壤区和皖西黄棕壤区等7个地区。土壤养分状况是:有机质含量在3.7~36.2g/kg之间,平均12.9g/kg;水解氮含量在36.4~205.9mg/kg之间,平均98.4mg/kg;速效磷含量在2.7~63.4mg/kg之间,平均14.3mg/kg;速效钾含量在35.4~287.0mg/kg之间,平均135.8mg/kg;氯离子含量在0.4~67.0mg/kg之间,平均20.7mg/kg。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一枝蒿与黄花蒿粗提物抗棉铃虫与棉蚜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利用新疆一枝蒿研制新型无公害植物杀虫药剂奠定基础.[方法]采用97;乙醇对新疆一枝蒿(Artemisia rupestris)和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进行了总提,将所得粗提物对棉花重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与棉蚜(Aphis gossypii)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同时还使用新疆一枝蒿粗提物对棉铃虫开展了室内、室外的驱避实验.[结果](1)新疆一枝蒿与黄花蒿粗提物对棉铃虫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15 7与4.781 1 mL/100g;(2)新疆一枝蒿与黄花蒿粗提物对棉蚜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956与2.047 4g/100mL;(3)新疆一枝蒿粗提物对棉铃虫室内室外趋避率分别为28.39;与80.68;.[结论]新疆一枝蒿粗提物对棉铃虫与棉蚜的毒杀作用较好并高于黄花蒿粗提物,且新疆一枝蒿粗提物对棉铃虫有驱避和生长抑制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及其混剂汰选选育棉铃虫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及菊马混剂分别汰选棉铃(Heliothis armigera)种群16代,每三代测定1次各种群对相应汰选药剂的敏感水平。结果表明,以上三个汰选种群对相应药剂的抗药性分别增长了68.02、7.76和3.48倍,氰戊菊酯单剂比菊马混剂抗性增长快19.6倍,混剂显示出对棉铃虫抗性显著的延缓作用。用计算机模拟预测混剂使用寿命,若3种药剂均连续使用30次则氰戊菊酯、马拉硫磷、菊马混剂的抗药性将分别提高817.5、14.2和5.2倍;若以抗性上升30倍及每年用药2-3次为标准,菊马混剂比单用氰戊菊酯可延长5倍的使用寿命。笔者认为把增效混剂作为一项措施组装到抗性治理方案(IRM)中去,科学合理地治理棉铃虫的抗药性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棉花大群体小个体抗逆栽培示范区棉田内棉铃虫越冬蛹量比邻近棉花常规栽培区减少60.1%,玉米、大豆、绿豆及辣椒田内越冬蛹量也分别减少38.1%,53.0%,16.4%和80.0%。北方半干旱棉区连年大面积推广棉花大群体小个体抗逆栽培,可能会逐年降低生态区内棉铃虫越冬基数和发生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德州市1997—2005年抗虫棉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抗虫棉对各代棉铃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防治压力仍然较大,其他寄主田已成为棉田棉铃虫的主要虫源基地。种群数量的消长主要受气候、虫源、食料、天敌、及防治状况等综合影响。防治策略上,对二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对三、四代棉铃虫应注重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花蕾铃;同时,注重对玉米、花生、大豆、辣椒及蔬菜田棉铃虫的防治,减轻棉田防治压力,全面压低棉铃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5.
灯光和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灯光和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是我国监测和防治棉田棉铃虫两种最普遍的方法,比较两者诱集效率.[方法]2008~2009年,在新疆奎屯垦区124团4 084 hm2棉田的景观尺度上,监测了灯光和杨树枝把两种诱集方法诱蛾数量.[结果]比较平均单诱集源5~8月诱蛾总数,两种方法诱蛾数量呈正线性相关;在长时间跨度和大景观尺度上两种方法诱蛾效果均较稳定,均能较准确反映棉铃虫发生动态;但灯光诱蛾效率显著高于杨树枝把,平均诱蛾数量为杨树枝把的8.6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综合考虑实际使用及经济成本.使用灯光诱集棉铃虫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更为标准和有效.  相似文献   

16.
根据抗药性治理的原则,针对我省棉蚜、棉铃虫抗药性实际状况,在全省范围内,制定和实施了一套适合我省特点的抗药性治理方案。在综合防治的前提下,具体和优化了化学防治,强调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采用抗药性治理措施和综合防治措施后,示范区防治成本降低23%~33%,防治效果明显优于非示范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示范区用药次数和用量减少,对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增长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监测了我省部分县(市)土壤、饲料、饮水、猪体组织锌、铜含量;并通过增加日粮中锌含量或增加日粮中钙含量,进一步检测其组织中锌、铜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猪体组织中锌含量和日粮中锌含量在一定条件下呈正相关;饲料中锌含量又取决于土壤中锌合量。猪体组织中锌含量主要决定于土壤、饲料、饮水中锌含量。结果还表明,我省大部分地区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偏低,平均为0.91±0.5μg/kg;铜含量属中等平均为0.84±0.24μg/kg。饲料、饮水中锌、铜含量都比较低。锌、铜广泛存在于猪体内各种组织,且含量较高。锌、铜含量随地区、饲料、品种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证虫情测报和防治技术指导及时到位,1995~1997年研制出防治抗性棉铃虫计算机技术指导系统,该系统包括文件名称、防治知识、预测预报、技术指导、调查记载、辅助功能、帮助说明7个功能。在通常情况下,本系统在386/4M内存的计算机上即可获得良好的运行效果,能把虫情测报传递、技术培训传授、防治措施指导传达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棉铃虫危害。在全省7个重点植棉县市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棉花色素腺体和棉酚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抗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3对陆地棉色素腺体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棉花色素腺体和棉酚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抗药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色素腺体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于棉铃虫的抗药性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对棉铃虫体内的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取食无色素腺体棉的棉铃虫体内的两种解毒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取食于相应的有色素腺体近等基因系的棉铃虫。不同棉酚含量的半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的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与饲料中的棉酚含量成负相关,而与棉铃虫的抗药性成正相关.棉铃虫体内的2种解毒酶活力随所取食饲料中的棉酚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当棉酚含量超过0.3%时,棉铃虫体内的两种解毒酶活力均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0.
棉蚜,棉铃虫对氰戊菊酯农药田间抗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1993年在新乡、镇平、西华不同棉区进行了棉蚜和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蚜在新乡、镇平两地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极高抗水平;棉铃虫在新乡、西华两棉区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高抗水平,而在镇平棉区则处于低抗水平。两虫的抗药性随用药年数的增加而提高,对棉蚜连续使用氰戊菊酯3~5a、棉铃虫6~7a即显示抗性;对棉蚜连续使用该药5~6a棉铃虫9~lla时,抗性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突增,抗性倍数可呈数百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