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土区退果还耕对黑垆土硝态氮积累和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针对塬面、梁地和坡地三种地形,分别选取了盛果期果园、老果园和退果还耕地等,研究了退果还耕条件下,三种地貌类型土壤剖面中水分含量变化及NO3--N、NH4+-N积累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塬面、梁地或者坡地上,果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10%~14%);果园退耕后,土壤水分开始缓慢恢复。盛果期,塬面NO3--N峰值主要处于100—200 cm之间,退果还耕后,100 cm以上土层中NO3--N含量降低,100 cm以下NO3--N积累量在增加,并且峰值不断向下移动。盛果期果园NO3--N积累量为631~3032 kg/hm2;退果还耕地、老果园NO3--N积累量都显著高于盛果期果园。盛果期40%以上的NO3--N积累在100—200 cm土层,但退果还耕地上50%左右集中分布在200—300 cm土层。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对NH4+-N分布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民勤荒漠绿洲边缘种植苜蓿年灌水 4次 ,年灌水量 30 0 0m3 /hm2 ,水效益 5 .0 87kg/m3 ,耗水系数由 0 .6 2 2m3 /kgDM (春小麦 )降为0 .197m3 /kgDM ,比小麦、玉米节水 330 0~ 6 30 0m3 /hm2 ,水经济效益由 1.0 2元/m3 (玉米 )、1.0 6元/m3 (春小麦 )提高到 8.34元/m3 ,灌水成本比春小麦降低 2 35元/hm2 ,光能利用效率由 0 .873%(春小麦 )和 1.0 4 0 % (玉米 )提高到 1.4 4 % ,比小麦、玉米分别提高 6 4 .95 %和 38.4 6 %。种植 5年、7年苜蓿地 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增加了 2 6 .36 %和 33.17%。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本研究针对设施番茄磷肥过量施用问题,定位研究减施磷肥对番茄产量、干物质量、养分吸收、分配及土壤速效磷状况的影响,旨在为设施栽培磷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习惯施肥为对照 (CK),2015年设磷肥减量50% (P1)、磷肥减量70% (P2) 2个减磷处理,2016年增设不施磷 (P0) 处理,共3个减磷处理。2016年在膨果期、盛果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根、茎、叶、果干重,及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在定植前、盛果期和拉秧期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在基础速效磷含量较高 (约220 mg/kg) 的土壤,连续两年减磷70%或一年不施磷肥不影响番茄产量,2015年和2016年番茄产量分别为53.9~55.1 t/hm2和50.2~52.7 t/hm2。各减磷施肥处理与CK相比,均显著提高盛果期果实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分配率,降低叶片干物质量、干物质分配率和N、P、K养分分配率。膨果期番茄植株62.8%~65.7%干物质分配于叶片,植株氮、磷、钾携出量分别为83.2~89.9 kg/hm2、10.3~11.1 kg/hm2、75.0~85.9 kg/hm2,此时番茄叶片和茎杆是养分的主要累积部位,茎叶氮、磷、钾分配率之和分别为84.4%~86.4%、79.4%~83.4%、76.9%~82.3%,番茄氮、磷、钾吸收比例为1∶0.12∶0.84~0.96。盛果期43.0%~44.6%和37.0%~44.6%的干物质分配于果实和叶片,此时番茄果实和叶片为养分主要累积部位,果实和叶片氮、磷、钾分配率之和分别为84.6%~86.7%、78.5%~82.7%、81.4%~83.9%,植株氮、磷、钾携出量分别为197~226 kg/hm2、33~37 kg/hm2、200~247 kg/hm2。CK处理番茄叶片、果实全钾含量及钾吸收量显著高于减磷处理,可见减施磷肥可降低番茄对钾素的奢侈吸收。经过两年的减磷处理,表层土壤速效磷累积量显著降低,但各处理土壤剖面出现磷素向下迁移,膨果期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种植前减少27.0~60.9 mg/kg,20—60 cm土壤速效磷增量在11.8~50.1 mg/kg,减磷处理显著降低20—60 cm土壤速效磷增加量。【结论】在基础磷素含量较高的土壤上,较农民习惯施磷连续两年减少70%的磷肥用量没有影响番茄产量,降低番茄对钾素的奢侈吸收,减缓土壤速效磷累积。两年连续减施磷肥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可见该研究区域设施蔬菜生产减磷潜力仍较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1 4 C 葡萄糖在 1 3种土壤中的周转。周转可以分为 3个阶段 :0~ 3d ,周转速率为 1 3× 1 0 - 1 ~ 2 5× 1 0 - 1 /d ,半周转期为 3~ 5d;3~ 2 8d,周转速率为 0 7×1 0 - 2 ~ 1 2× 1 0 - 2 /d ,半周转期为 5 8~ 97d ;2 8~ 2 94d,周转速率为 0 5× 1 0 - 3× 1 4×1 0 - 3/d ,半周转期为 491~ 1 5 0 4d。相关性分析表明 ,1 4 C 葡萄糖周转速率与土壤代谢熵 (qCO2 )呈显著性正相关 ;3~ 2 8d周转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都无显著的相关性 ;2 8~ 2 94d周转速率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CEC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一阶段1 4 C 葡萄糖的周转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多年单项节水技术基础上试验研究组装配套集成高产粮田小麦、玉米两作 5种综合节水模式 ,即土垅沟输水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Ⅰ )、主垅沟软管输水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Ⅱ )、主垅沟软管输水 支垅沟闸管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Ⅲ )、主垅沟软管输水 支垅沟闸管 少耕覆盖 深松 调亏灌溉制度(Ⅳ )、喷灌 少耕覆盖 调亏灌溉制度 (Ⅴ ) ,各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 2 2 5kg/hm2 ·m3 、2 5 7~ 2 2 5kg/hm2 ·m3 、2 7 2~ 2 2 5kg/hm2 ·m3 、2 8 0~ 2 2 5kg/hm2 ·m3 、31 5~ 2 2 5kg/hm2 ·m3 ,分别比传统灌溉模式 (对照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4 %、2 1%、2 4 %、2 6 %和 4 0 % ,增产节支效益分别为 6 92 4 0元 /hm2 、76 7 10元 /hm2 、815 10元 /hm2 、791 2 5元 /hm2 和 346 0 5元 /hm2 ,其中以农艺为主的综合节水模式更适于河北平原大面积高产粮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年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运筹对0~30 cm耕层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所有处理进行分层操作,设置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一次施肥(PU1)、普通尿素传统施肥(PU2,60%种肥+40%追肥)、普通尿素分层施肥(PU3,上层20%N+中层30%N+下层50%N)、缓释尿素(PCU)与普通尿素(PU)配施分层施肥[上层20%N(普通尿素)+中层30%N(配施)+下层50%N(配施),PCU1(PCU∶PU=中3∶7、下3∶7)、PCU2(PCU∶PU=中5∶5、下5∶5)、PCU3(PCU∶PU=中3∶7、下5∶5)、PCU4(PCU∶PU=中5∶5、下3∶7)]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中,处理PU2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较高,除CK外,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PCU1、PCU2、PCU3、PCU4)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比普通尿素的处理(PU1、PU2、PU3)在10~20 cm土层提高0.48%~5.66%、2.61%~7.64%、11.57%~43.30%,PCU4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24.30 g/kg、1.61 g/kg、84.28 mg/kg;在20~30 cm土层提高0.68%~7.32%、3.37%~9.04%、2.51%~26.17%,PCU2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24.13、1.33、72.23 mg/kg。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PCU1、PCU2、PCU3、PCU4)的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比未配施缓释尿素的处理(PU1、PU2、PU3)在10~20 cm分别提高2.49%~8.33%、7.25%~28.12%、1.05%~13.79%、14.57%~73.16%,PCU4处理酶活性最高,分别为0.60 mg/g、1.04 mol/L、29.15 mg/g、0.98 mg/g,20~30 cm土层提高9.52%~15.91%、9.60%~32.14%、12.26%~36.39%、26.40%~45.42%,PCU2酶活性最高,分别为0.60 mg/g、1.07 mol/L、25.27 mg/g、0.87 mg/g。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较全部施普通尿素PU3产量两年分别提高1.78%~15.85%和2.32%~24.56%,PCU4产量最高达13 016和13 899 kg/hm2。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施肥方式能提高耕层10~30 cm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促进玉米生长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其中PCU4处理施肥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琯溪蜜柚产区过量施用肥料问题普遍,通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探究连续减量施用氮磷肥对蜜柚产量及品质的持续影响,为琯溪蜜柚果园合理高效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方法】  田间试验在福建省平和县琯溪蜜柚综合试验站进行,试验材料为酸柚砧木白肉琯溪蜜柚。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该地区蜜柚的年平均施肥量为N 1.60 kg/株、P2O5 1.30 kg/株,设定氮肥不减量 (N3)、减量30% (N2)、减量60% (N1),磷肥不减量(P3)、减量35% (P2)、减量70% (P1),采用双因素交互设计,共7个处理分别为果农习惯施肥(N3P3)、N2P3、N2P2、N2P1、N1P3、N1P2、N1P1。于成熟期,调查果实数量,并取样称量果皮、果肉重量,测定果实品质和含水量。  【结果】  氮减量30%处理前4年产量均比习惯施肥有不同程度增加,幅度为4.96%~47.58%,但第5年减少6.31%;氮减量60%处理2016年产量比习惯施肥处理增加42.12%,2017~2019年均有下降,下降幅度为2.36%~23.42%。磷减量35%或70%的处理连续5年果实产量较为稳定,未出现显著下降。氮减量30%的处理果皮厚度显著降低,连续5年降幅为6.42%~18.95%;显著增加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前4年增幅分别为5.36%~16.95%、5.12%~24.10%;显著增加果实维生素C含量,连续5年增幅为2.18%~14.18%。磷减量35%处理降低了果实单果重、果皮厚度,连续5年降幅分别为0.52%~10.99%、7.24%~15.14%;增加了果实固酸比,前4年增幅为0.82%~22.21%。主成分分析及评分结果表明,习惯施肥处理(N3P3)各个年份果实品质综合得分均较差,中氮中磷处理(N2P2)连续4年综合得分最高。  【结论】  在当地果农习惯施肥量下,氮减量30%处理连续4年果实产量都有增加或者持平,且能降低果皮厚度,改善品质;磷减量35%或70%的处理连续5年果实产量未出现显著下降。但长期适宜的氮、磷投入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硫氮或硫硼配合对油菜籽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 1 996年进行的田间和盆栽试验表明 ,硫氮或硫硼配施可以显著增加菜籽产量 .硫氮配施比对照增产 1 0 8 2~ 3 1 4 0kg/hm2 和 5 5~ 1 9 6% ,硫硼配施比对照增产 83 4~ 2 4 8 2kg/hm2 和 6 9~2 3 1 % .施硫可以增加油菜植株体内的硫含量并改善其硫素营养 ;在缺硫土壤上施硫可以降低菜籽硫甙及芥酸含量 ,提高油酸含量 ,因此有改善菜籽品质的作用 .  相似文献   

9.
陆地型长绒棉鲁原343系的选育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98 5年用60 Coγ射线 2 79Gy辐照埃及棉 (阿须莫尼 )与陆地棉的天然异交种 ,经1 0余年选育出陆地型长绒棉新品系鲁原 3 43。其纤维品质 :2 5 %跨越长度为 3 4~3 6 1mm ,整齐度 45 9%~ 47 9% ,断裂比强度 2 5 2~ 2 7 1g/tex ,麦克隆值 3 4~3 6,可纺 60支以上高支纱。该品系株型紧凑 ,结铃性强 ,适合密植 ,单铃籽棉重平均为 4 2 2 g,中部大铃达 5 g以上 ,衣分率 3 5 %左右 ,全生育期 1 3 0d左右 ,抗逆性强 ,抗枯萎 ,耐黄萎 ,适于黄淮棉区栽培。  相似文献   

10.
宁南旱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及其适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1999年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国家宁南(海原)旱农试区设置了旱地糜子与春小麦降水生产潜力及其适度开发试验,采用肥力梯度法研究有限降水条件下旱地糜子与春小麦的最大产量与适宜开发度.研究结果表明,宁南半干旱偏旱区旱地糜子3年(3种降水年型)平均降水生产潜力为1 760.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为0.647 kg/m3,潜力适宜开发度为90 %,适宜施肥量为氮90 kg/hm2、磷45 kg/hm2;宁南旱地春小麦3年(1998~1999年,有冬灌)平均水分生产潜力和WUE分别为2 554.0 kg/hm2和0.903 kg/m3,1997年纯旱地降水生产潜力和WUE分别为1 158.0 kg/hm2和0.690 kg/m3,潜力适宜开发度为85%,适宜施肥量为氮60 kg/hm2、磷3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