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优优 《福建茶叶》2016,(10):332-333
遥看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茶与诗词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极具特色的茶诗,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当时的茶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唐宋诗词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伴随其中的茶诗更是为茶文化的发展带来生动优美的文学色彩。基于此,本文将对唐宋茶诗中茶的审美意象作以评述,借此弥补茶文化美学方面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刘岳耘 《茶叶》2016,(3):170-174
唐宋时期咏茶的诗人不少,苏轼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轼茶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叙述之完备,分析之精到,寓意之深刻,为唐宋诗家中少有。苏轼不仅识茶、善茶、爱茶、惜茶,而且往往通过茶来寄寓他在宦海浮沉、转徙流离中生活境遇的感慨。他的茶诗,是他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中茶事活动的生动写照。本文试图从茶史、茶艺、道义、思想、创作手法等多个维度,对苏轼茶诗的文化品格与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解读与赏析。  相似文献   

3.
刘岳耘 《茶叶》2016,(4):212-217
唐宋时期咏茶的诗人不少,苏轼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轼茶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叙述之完备,分析之精到,寓意之深刻,为唐宋诗家中少有。苏轼不仅识茶、善茶、爱茶、惜茶,而且往往通过茶来寄寓他在宦海浮沉、转徙流离中生活境遇的感慨。他的茶诗,是他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中茶事活动的生动写照。本文试图从茶史、茶艺、道义、思想、创作手法等多个维度,对苏轼茶诗的文化品格与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解读与赏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因独特的功效,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代文献中皆有茶的记载,而到了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已臻高峰,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咏茶诗更是大量出现,体现出卓越的艺术特色。唐宋咏茶诗繁盛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与原因,包括有唐宋诗歌题材的不同选择有禅宗“以俗为雅”的深远影响与“茶禅一味”哲学命题的时代滋养等。  相似文献   

5.
论唐宋茶诗词中茶之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中,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益密切,茶文化的影响愈益深远,茶文化的研究再次掀起高潮。另辟奚径,以美学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茶学、诗学、史学、美学等知识,以诸多优美的唐宋茶诗词为研究材料,解析诗中所表达的茶之形色、香、味美,生动地描绘了茶至清至洁、至真至善之审美意象,丰富了诗词研究题材与内容,填补了茶诗美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茶是我国的国饮,它在我国不仅是日常人们主要的物质消费内容,而且还渗透到文化领域,形成了人们喜爱的咏茶诗词作品。咏茶诗词在我国的发展当属唐宋年间最为迅速,且唐宋咏茶诗词具有极其丰富的茶文化意象和审美意境,在诗人构造的茶诗意境之中,还传递出我国茶文化的悠久文化历史,对于我国的诗词创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意义和价值。本文即对唐宋咏茶诗词的缘起和发展进行探索,进而更深入的了解唐宋咏茶诗词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7.
梁媛 《茶叶》2018,(1):34-41
茶诗分为两种,狭义的茶叶诗词是指"咏茶"诗词,即诗的主题是茶;广义的茶叶诗词不仅包括咏茶诗词,而且也包括"有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不是茶,但是诗词中提到了茶。本文将从狭义上划分为茶诗的诗作和诗句中,进一步探讨茶道精神在唐宋诗歌创作中的影响和映射。  相似文献   

8.
张泽建 《福建茶叶》2016,(3):390-391
茶文化在我国一直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我国的古代文化均离不开茶文化的影响。在灿烂的诗文化中,茶也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受到许多诗人的喜爱,将茶赋予各种各样美好的意蕴。本文将首先介绍茶诗的概念,再介绍各个朝代不同的茶诗的意蕴,最后阐释茶诗中不同的意蕴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茶文化与诗文化的融合衍生出独特的咏茶诗词,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唐宋年间十分兴盛,而其咏茶诗词也趋于鼎盛,唐宋咏茶诗词有其产生的背景,拥有极为丰厚的茶文化意象和艺术风格,呈现出极为唯美的审美意境,并有其独特的哲理追求,它不仅传递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还充分流露出了唐宋年间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0.
张宁  程瑜  董旭 《福建茶叶》2016,(6):394-395
对于茶文化来说,茶诗可谓是其"精华"。今天我们在品鉴茶诗时,需要适当朗诵,并且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深度了解茶诗的意境和内涵。而进行茶诗朗诵时,如果能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诗的内涵,同时也更容易展现诗歌原来作者的情绪和意境。因此将背景音乐有效融入茶诗朗诵中,将为茶文化理解、传承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拟从茶诗的特点入手,结合分析融入背景音乐对茶诗朗诵的作用和价值,细化各种类型音乐相对应的内涵,从而尝试提出茶诗朗诵过程中,应用背景音乐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茶与诗歌     
陈铭华 《茶报》2000,(1):39-40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茶与诗的结缘是自然的和必然的。自古至今许多诗人和文学家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茶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咏茶诗歌可分为以茶为主题的诗歌和不以茶为主题的涉及有关茶的内容的诗歌等两大类,即狭义上的茶诗和广义上的茶诗。它们对茶与诗歌的研究有着同样的价值,都形象生动的反映了茶的采摘、制作、沏泡、品饮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信阳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就是名茶产地。"信阳毛尖"是中国当代十大名茶之一,然而由于地方史志资料所限,在对信阳地方茶史研究的过程中,信阳茶历代的加工方法和演变的过程始终是个学术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各种史志资料和唐宋以来文学作品的分析,厘清历代信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完善的文化体系中,就融入了相应的文化元素,诗歌就是在这一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探究我国古代茶诗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和创作理念,不仅是对茶诗创作理念和具体风格进行有效了解,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茶文化和诗歌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和关键。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古代茶诗艺术的发展状况,通过结合具体的茶诗内容,从而分析我国古代茶诗艺术中的茶韵之美。  相似文献   

14.
张帆 《福建茶叶》2016,(7):294-295
从相似性角度研究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目的在于了解茶诗这种东方的古典诗歌和代表着西方文化内容之一的英语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从"音"和"形"两方面掌握茶诗汉译英的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茶诗的内涵。本文介绍了与茶相关的文字翻译在"音"与"形"方面的相似性,并通过举例的形式分析了相似性角度下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何顺莉 《福建茶叶》2016,(10):329-330
明清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其间曾涌现出大量的以"茶"为吟咏对象的诗作,即茶诗。明清时期的茶诗蕴含着一定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内容,也是研究明清茶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茶诗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明清的茶诗创作,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对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武夷茶是女子茶,又有人说她是男士茶,而我说她是文人茶。君见否,一部厚实的武夷茶史,把武夷茶和文人形影相随、亲密无间的关系捕绘的淋漓尽致。首先说的是唐代徐寅,那是兴化府上第一位状元,著有两部诗文集,诗工整,文厚实,大文人衔头卓卓有余。  相似文献   

17.
佛茶感怀     
潘根生 《茶叶》2006,32(4):232-232
2006年3月20日本人应杭州市佛教协会之邀,有幸出席中天竺法净禅茶开茶仪式,触景生情,抒发诗意,即席赋小诗一首,以表祝贺。天竺禅茶诗配画,自然滋润观音芽。涤心静心菩提下,悟道修为牵佛茶。佛茶感怀@潘根生  相似文献   

18.
张文莉  张建兵 《福建茶叶》2016,(12):316-317
咏茶诗词,是中国茶文化与诗词文化结合的产物.唐宋文人的诗词创作与茶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而咏茶诗词本身,不仅彰显出了唐宋文人所具有的文学风采,同时也体现出了唐宋文人依托于茶所表现出的审美追求乃至人生理想.本文在对唐宋时期咏茶诗词的兴起与繁荣景象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分别对唐代与宋代咏茶诗词所具有的审美追求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史云燕 《福建茶叶》2016,(7):364-365
茶诗是我国茶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篇章,它以茶事活动为吟诵的题材,对中国茶文化精神进行歌咏、赞颂,饮茶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习惯,是中国人生活情趣以及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中国是茶以及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诗的国度,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和喜爱,茶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诗词创作中,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茶事创作,茶文化对于诗词领域的影响极为渊源,随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茶诗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坛所研究的特点,茶诗翻译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以茶诗的英文翻译策略为研究的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20.
茶宴史庆     
唐黎标 《茶叶》2002,28(2):106-106
宴,通常指以酒肉款待宾客.先秦文献的<王传>有载:"王飨有体荐,宴有折俎."而茶宴是以茶为主的一种宴会.<清朝野史大观>载:"茶宴,乾隆中元旦后之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剧赐茶.仿伯梁体,命联句以纪其胜,复当席御制诗一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