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丹 《内陆水产》2002,27(4):34-34
红体病症状红体病,专业上又称桃拉(TAURA)综合症,由桃拉病毒引起,该病的暴发有以下规律:通常在气温骤升或骤降时出现;养殖对虾的发病时间在30~60天;发病的对虾规格在5~9厘米;病虾池水色浓,透明度低,仅在20厘米以内,pH值高于9,氨氮含量则在0.5毫克/升以上。该病的发生蔓延时间较长,一般较少引起急速的大规模死亡现象,其早期症状表现为: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虾体无明显改变,仅尾扇出现蓝色斑点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肉眼分不出肝脏和心脏(正常对虾肉眼可分清肝脏和心脏),只能看出肝脏肿大或变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红体病易感的南美白对虾、日本沼虾、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进行分析阐述,从病毒、细菌和环境因素等方面,总结了虾类红体病的病原和病理特征,归纳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红体病的发生及流行红体病是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80年代末,我国台湾省在对虾病害打击下养虾业一蹶不振,无奈之中企望引进抗病能力较强的南美白对虾来振兴养虾业,但好景不长,1998年风云四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热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溃不成军,病害流行。而目前大陆所需的南美白对虾苗有的引自台湾省,又把虾的红体病病原带进大陆,目前已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上海等省(区)沿海海水、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大面积暴发。该病发生后,发病迅速,病程极短,死亡率极高,一般虾池发病后10天左右大部分对虾死亡…  相似文献   

4.
随着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的推广,养殖密度不断增大,产量不断提高,但病害也日益严重,其中对虾红体病就是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笔者多年的养殖经验,就对虾红体病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文革 《内陆水产》2008,33(3):28-29
1红体病 (又称桃拉综合症)症状:虾体虚弱,甲壳变软,不摄食,空胃,体色素扩散,附肢呈红色,尤其是在尾扇、尾节和腹肢更明显,有时整个虾体变成红色。急性期感染的南美自对虾全身暗红,尤以尾扇与游泳足明显。病虾肝胰脏肿大变白。  相似文献   

6.
斑节对虾“红体病”细菌性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红体病”的斑节对虾中分离到8个菌株,通过致病力试验证实其中两个菌株是引起斑节对虾“红体病”的主要病原,使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70%和90%。根据生化试验,确定这两个菌株分别是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抗药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强力霉素较为敏感,副溶血弧菌菌株对氟哌酸、红霉素、青霉素和强力霉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间接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樊景凤 《水产学报》2006,30(1):113-117
以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为抗原,免疫兔获得高免血清,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ELISA技术。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06CFU·mL-1和1∶2000;病原菌检测灵敏度为每孔104CFU;抗血清与其它细菌标准菌株的交叉反应结果均呈阴性;阻断实验中的阻断率达75.88%;交叉反应和阻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将该方法标准化后检测了30份人工感染后的凡纳滨对虾和健康凡纳滨对虾,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3.3%和13.3%,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已发病的凡纳滨对虾,而且能够检测带菌的凡纳滨对虾,这对于水产养殖业中疾病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对虾的红体病、白斑病已受到了养殖业者的高度重视,而对虾的腮病却往往容易忽视。生产中,有的池塘常因腮病严重而不得不中途排塘;有的又因腮病治疗不及时而诱发了红体病、自斑病;也有的是防治措施不力,不得不提前收虾,致使养殖收益大幅度降低。事实上,腮是对虾的重要呼吸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水中的溶解氧扩散到血液中,同时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由于对虾腮丝的细胞壁很薄,且必须长期与复杂多变的水环境直接接触,而使腮非常容易受到刺激或成为寄主发生病变,其病变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虾的呼吸、代谢、生长和健康。一般而言,健康虾腮具有如下特性:腮盖光滑、半透明,腮丝平滑、干净、整齐,略有弹性,无异物附着。凡不符合以上特征者均视可为病腮。具有病腮特征的虾病即可称为对虾腮病。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对虾病原菌(普通变形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兵  纪伟尚  徐怀恕 《水产学报》1992,16(2):130-136
1989年9月青岛崂山区上马镇养虾场部分虾池中流行红腿病。自垂死病虾体内分离出多株细菌,其中二株经感染健康成虾得到与病虾相同症状,证明所分离菌是对虾红腿病病原菌。经 63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tus oulgaris Hauser)。中国对虾养成期红腿病系由条件致病菌所致,其作用部位在对虾血淋巴并引起血淋巴混浊、变稀、凝固能力下降。该病的实质是由于细菌侵入对虾循环系统而导致的败血症。  相似文献   

10.
一、红腿病1.症状①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鳃区呈黄色或浅红色,尾扇浅红而后深红,步足红点渐多。②甲壳变硬,体表无黑斑。③病虾最初表现为食欲不振,食量大减,胃部仅有少量食物或完全无食,而后离群独游,行动呆滞,不能控制行动方向,或在水面打转或在池边爬行,重者伏在池边2~4小时开始死亡。2.病原副溶血弧菌侵入虾体血液而引起全身性疾病。多发生在清淤不彻底、消毒不严格,水中理化因子恶化或变化频繁的池塘。14~31℃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常呈急性型暴发,死亡率高达90%。3.预防①放养前必须对池塘彻底清淤、严格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