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我们用栎树耳木进行随砍随接种试验,经一年两个月的出耳观察,其发芽率、朵型与晒干后的耳木相差不多。145斤耳木一茬收干耳0.51斤,折合每架产耳3斤。现介绍如下: 82年3月15日,将砍后的树立即截成长100cm,直径约8.5cm的耳木8捆,重145斤。当天上午打眼接种,行、穴距6cm,穴深1cm,每段耳木共打眼68个,接入793号菌种。点种后与其它耳木一起,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靖江县西来乡副业场,利用当地资源丰富的棉籽壳、木屑等作培养料,于1983年开始进行袋栽黑木耳试验,获得百斤干料产干耳5.5斤的好收成。在这基础上,1984年春进行扩大生产试验,采用规格为45×12厘米的塑料袋栽培黑木耳2200袋,每袋装干料9两,从6月下旬开采到10月初结束,共产干耳239.58斤,百斤干料产干耳12.1斤,总产值2395.8元,经济效益显著。总结两年来的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省高邮县供销社黑木耳试验小组围绕防霉问题从八二年开始进行了多次试验和摸索。他们通过对野生木耳生态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决定采取一种摸拟野生木耳的新工艺,即将黑木耳袋载从室内搬到室外,从架子上移到荫棚内的沙石上。一九八三年七月小试402袋(每袋干料0.4斤)首次获得成功,污染率仅3%。总计投料160.8斤,两次收鲜耳142斤,折每百斤干料收干耳6斤以上。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我们试行冬季耳木照常上架,自然越冬。利用“小气候”,灵活掌握喷水量,使越冬期间仍能生产木耳。1979年3~4月,接种小径麻栎耳材46000斤,5月以后开始采耳,一个生产年度产耳772.4斤,其中11月~3月收耳162.2斤,占全年度产量20%以上。自然越冬不仅能延长采耳时间,相应地缩短了耳场堆放期,而且杂菌、虫害轻,从而  相似文献   

5.
段木栽培毛木耳,管理得当,百公斤段木当年就可收干耳3~5公斤。本文主要谈谈头年采耳后到第二年采耳期间的管理技术。 (一)越冬期管理:当年10月采耳结束,随即清除耳木上的小耳、耳脚和杂菌,用0.2%托布津  相似文献   

6.
黄背木耳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品种,抗杂力强、朵型大、产量高、质量好,易于栽培。福兴区文教办公室和区食用菌协会经过三年来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的栽培技术,已正常进入商品性生产。83年3户栽耳105袋,收干耳34.8斤;84年44户栽耳25000袋,收干耳5300斤;85年104户栽耳170650袋,收干耳46570斤,每斤价7.2元,价值335304元。一户收入近万元,  相似文献   

7.
我县糖蔗渣甚多,除小量用作造纸外,大部分是当作燃料。1980年我们试用糖蔗渣代替原木栽培香菇,获得成功。从9月6日接种,到11月18日开始收菇,只有70天,翌年还可采收春菇。每平方尺鲜菇产量为1.78斤,折每百斤干料产干菇6.2斤。试验证明,香菇菌丝在糖蔗渣培养基与锯末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基本相近。但甘蔗渣栽培香菇,成本比本屑低,锯末每100斤价值2元,甘蔗渣每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1985年开始,对接好黑木耳菌种的段木进行砍口试验。当年试验100根菌棒,其中50根不砍口的作对照.结果:砍口的50根收干耳6.7公斤,对照组50根收干耳5.5公斤。1986年又试验100根菌棒,试验和对照也是各50根。结果:试验组收干耳6.95公斤,对照组收干耳5.25公斤。两次试验都获得较好的收成。具体做法很简单,即将接好菌的段木,在进入排棒前一周,用刀斧从头到尾按顺序砍鱼鳞口.经砍  相似文献   

9.
1986~1988年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矿质营养对黑木耳的增产作用,并配制生产了黑木耳专用肥。目前已在各地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一试验方法:研究从1986年5月开始,到1988年8月结束,连续进行三年九茬。供试耳木为上年接种,当年收耳的烘炸耳棚,菌株薛坪10号(南漳县食用菌研究所选育)。段木基础条件因年份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但同一年份无显著差异。三年平均段木长度137.8cm,直径5.3cm,每棚(50筒为一棚)积材0.15m~3,单筒接种49穴,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从八○年开始立课题研究黑木耳的代料栽培,一九八三年瓶栽中试成功,一九八四年大面积栽培成功,每百斤干料产干耳2.15公斤,通过了省级鉴定。在瓶栽成功的基础上,进而采用塑料袋太空包栽培法,一九八五年春季栽培800袋,共产鲜耳482公斤,每百斤干料产鲜耳200公斤,生物转化率200%。一九八六年元月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总投资120万元。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为了不违生产季节,采取边建厂,边生产,边推广的办法。一九八五年秋冬季,先改建了简易的厂坊,上了小型液体菌种生产设备。一九八六年春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1993年4月投棉壳料500kg,墙式栽培紫木耳,当年收干耳105kg;1994年8月中旬又投料1000kg,收干耳220kg,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将此技术简介如下: (一)材料和配方 做直径约6cm的圆球稻草把若干,用3%的石灰水浸泡12小时后,再用清水冲洗沥于备用。原种和栽培种的配方均为棉壳98%,石膏1%,糖1%。  相似文献   

12.
我省种植的黄背木耳是1981年由日本松美株式会社鸠井先生从台湾引入成都,再由成都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试验推广。近年来发展较快,1985年17万多袋,收干耳1.75万公斤,平均每公斤干料产干耳1公两多。1986年,全川已达300多万袋。我所84年开始试种,86年全市已有少量栽培。现将袋栽技术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征黄背木耳属高温型食用菌。荫丝体在10-40℃之间都能够生长,在25-32℃之间生长最良好。多数菌丝扭结成菌线,有运输贮藏营养和水分的作用。耳片革胶质,单生或丛生。幼耳杯状、烟斗状或耳状。耳片有柄或无柄,最大直径可达22cm。夏季在木屑、棉子壳培养基上生长的耳片复面紫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用木屑和蔗渣袋栽培毛木耳成功,福建省三明真菌所用木屑78斤,麦皮20斤可生产干耳8~10斤。厦门集美中学用于蔗渣70~80斤,统糠18~28斤可生产干耳  相似文献   

14.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是我国主要食用菌之一,历来都是利用栎树、枫树、榆树、化香树、械树等阔叶树,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栽培,生产周期需三年,每百斤木材只产黑木耳一斤左右。目前耳林资源不足,使黑木耳生产发展受到限制。为此,我们从1979年开始以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等代料,采用聚丙烯袋进行栽培获得成功,每百斤料产干木耳3斤以上,高产的可达8斤,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已有采用锯木屑、棉籽壳等代料栽培黑木耳的成功经验,但利用甘蔗渣栽培黑木耳的报道甚少。为了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蔗渣资源,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改进蔗渣培养基配方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每百斤干料产鲜耳7.0斤以上。  相似文献   

16.
1984年以来,我们采用棉花下脚料(棉纺织厂的飞花等杂质)种凤尾菇,菌丝生长快、粗壮,接种后20天左右现原基,一般每斤干料产鲜菇2~4斤。如新华镇菇农沈福寿,用40斤棉花下脚料种,10月20日接种,11月17日出菇,全周期70~80天收鲜菇66.2斤,生物学效率166%,其中有一箱(3斤料)收鲜菇14.2斤,生物学效率达473%。总结菇农的经验,归纳起来要把好五个关:①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代料,采取室内培菌、室外育耳的两步法生产黑木耳,每百斤料分别收干耳6.6斤、9.2斤和4斤。用这种方法投资小,见效快,山区、平地都可搞,是群众致富的好途径。现介绍如下: (一)配料装袋各种代用料的配比为:①棉籽壳90%、玉米面8%、蔗糖1%、石膏1%。②玉米芯(先粉碎)70%、木屑20%、麸皮8%、蔗糖1%、石膏1%。③木屑70%、麸皮10%、玉米面8%、蔗糖1%、石膏1%。将  相似文献   

18.
银耳从段木栽培到瓶栽,在栽培工艺上是一项重大改革。近三年来,福建古田县的瓶栽(塑料袋栽培)银耳发展很快,数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年产量已超过百吨。用塑料袋(筒)栽培银耳,取材方便,设备简单,生产技术易于掌握。生产周期短,产量高,质量好,收益大。从播种至收获,只需40~50天。每百斤干木屑(另加配料)约收干耳10~15斤,产值200元左右。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靖江县西来乡付业场,去春袋栽黑木耳2200袋(每袋装干料9两),实收干耳239.58斤,每100斤干料出干耳12.1斤,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现将高产技术综述如下: 一、配料每百斤料用棉籽壳44.5斤,干木屑44.5斤,麸皮8斤,碳酸钙2斤,糖1斤,料水比1:1.15。配料中用碳酸钙代替石膏和过磷酸钙。塑料袋规格:45×15公分,高7公分6丝。袋正面开4-5个洞穴(直径2.3公分),洞距8公分。拌料、装袋、灭菌、消毒、接种等程序常规。  相似文献   

20.
树根栽银耳     
为了节约用材,我们于1981年利用树根试种银耳,取得了较好的收成。1982年利用树根2500斤,收干银耳23斤,且朵大(最大直径达12厘米以上),质量好。试验材料为柞树、水柳、枫树及果树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