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管理和 《农技服务》2011,28(5):590+597-590,597
马铃薯是乐都县浅山地区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2 333 hm2,通过引进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乐都县浅山旱地农业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2010年乐都县推广浅山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示范面积6 667 hm2,马铃薯平均产量37 245 kg/hm2,较露地增产7 935 kg/hm2,增幅达27%。对乐都县浅山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双膜马铃薯不仅具有早播种、早上市、产量好、产值高的特点,而且还可为复种蔬菜提供良好的茬口和充足的时间。乐都县碾伯镇下寨村种植双膜马铃薯已初见成效,但由于年年连作,偏施氮肥和磷肥,忽视钾肥的施用,造成马铃薯出现疮痂、畸形等症状,商品率下降,影响产量和产值。为此,在该村进行了马铃薯配方施肥肥效试验,为当地双膜马铃薯的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春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本所进行了马铃薯双、单膜覆盖栽培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4.
安康市马铃薯双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双膜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技术。主要介绍安康市马铃薯双膜栽培技术要点和双膜栽培技术推广前景,旨在为安康市发展马铃薯双膜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乐都县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乐都县马铃薯产业现状乐都县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近两年来,乐都县按照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加大马铃薯产业开发力度,把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壮大县域经济的一大产业来抓,马铃薯种植面积一路攀升,马铃薯脱毒繁育和商品薯生  相似文献   

6.
翟广华 《新农村》2011,(1):24-25
山东省滕州市马铃薯每年种植面积达1.5万公顷,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近年来双膜覆盖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1.双膜覆盖的优点采用双膜覆盖种植马铃薯可避免嫩芽遭受冻害,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滕州市双膜覆盖马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黎平县早熟马铃薯稻田不同保护地栽培技术模式的增产增收效果,筛选出适宜黎平县大面积稻田种植早熟马铃薯的最佳模式,进行了简易大棚三膜覆盖栽培、简易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传统露地栽培等对比试验。结果单膜栽培及双膜简易小拱棚栽培,能提早成熟,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陆良县芳华镇当地气候特点、马铃薯生产特性以及大田生产实践,总结了当地小春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马铃薯双膜覆盖栽培的优势及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当地马铃薯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谈浅山地区高产马铃薯栽培模式及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在中国种植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人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更新种植模式来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近几年青海省循化县为了开拓浅山地区的发展潜力,从2008年开始探讨浅山种植全膜覆盖双垄马铃薯栽培模式,经过三年生产和实践发现,全膜覆盖双垄马铃薯丰产栽培模式即能达到高产、优质,更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马铃薯双膜栽培就是地膜加拱棚的双层覆膜技术,可以使马铃薯提前上市1个月,价格与露地栽培相比可翻一倍。双膜栽培在漯河市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日益增加,现已种植面积近万亩,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一、地块选择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进行栽培。选择3年内没栽培过马铃薯、番茄、辣椒、茄  相似文献   

11.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2010-2011年,在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效益进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拆除第一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栽培大垄侧种植马铃薯产量最高,是获得高产的首选方法。但高产不一定能高收,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最具有节本增效性能,它能很好地减少生产投入,提高投产比,应在"一膜两季"栽培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拆除第一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节本增效性能最差,生产中不提倡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 马铃薯双膜垄作栽培是指马铃薯在冬季起垄播种后,在覆盖地膜的基础上.加搭小弓棚和盖草帘的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近年来,我市利用春玉米大行或棉花前茬,运用双膜垄作栽培方式种植马铃薯,不仅避免早期马铃薯幼苗进霜冻害,而且由于采用双膜加草帘栽培增温快,保温效果好,出苗早而齐,使薯块膨大最适宜的温度与本地4月份地温、气温相吻合。4月中、下旬鲜马铃薯开始上市,产  相似文献   

14.
2010~2011年,在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模式效益进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拆除第1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栽培大垄侧种植马铃薯产量最高,是获得高产的首选方法,但高产不一定能高收;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最具有节本增效性能,它能很好地减少生产投入,提高投产比,应在“一膜两季”栽培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拆除第1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节本增效性能最差,生产中不提倡应用。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双膜栽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生产中应用该技术具有马铃薯上市早、产品价格高、前作腾茬早、抗灾能力增强等优点,马铃薯双膜栽培较单膜栽培每公顷净增效益4.0万元以上。马铃薯双膜栽培技术操作简单,投资少,效益高,是在马铃薯单膜栽培基础上技术更新的一种高产高效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集雨保墒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含水量、产量都优于不覆膜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单垄侧播,较露地栽培产量明显增高,在以后的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尤其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  相似文献   

17.
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常规种植(不覆膜)作为2个处理,研究地膜覆盖与露地秸秆还田在不同处理间对马铃薯物候期、经济性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马铃薯物候期影响不明显;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比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在株高、株粒数、大薯率分别高出3~5 cm、1个和4%~12%;在不同试验点,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比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增产2 109.0、3 117.0、3 148.5 kg/hm2;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安定区进行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黑色地膜全膜双垄侧播、露地种植三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示范,验证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的适应性、可行性。结果表明,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较露地种植有显著的保水性能和增产效果,但与黑色地膜全膜双垄侧播比较,该模式保水性能和增产效果不显著。建议在多点、多次、多个气象因素进行试验示范后,适时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马铃薯作为青海省一大优势产业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和品种逐年增加。从栽培方式、栽培技术上也有了很大提高,从地膜提高到双膜栽培。但地膜栽培烧苗死亡现象比较普遍,为马铃薯的丰产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山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提高,农民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但仍有部分农民还没有掌握该项实用新技术。为此,笔者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出山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