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蒂蛀虫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本文介绍了荔枝蒂蛀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重点阐述了当前综合防治研究进展,展望了生态控制荔枝蒂蛀虫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郑重禄 《西南园艺》2004,32(3):49-49
荔枝蒂蛀虫又名爻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是为害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近年来,荔枝蒂蛀虫在我区龙眼园普遍发生,部分龙眼园受害十分严重,对我区龙眼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当前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荔枝蒂蛀虫是荔枝、龙眼上的主要害虫,深入认识其产卵选择机制,对于该虫的有效控制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产卵选择试验,测定荔枝蒂蛀虫对荔枝果实、产卵介质表面纹理结构、颜色、形状和大小以及荔枝嫩叶和老叶等的产卵选择。【结果】荔枝果实可吸引荔枝蒂蛀虫产卵,即使在无法接触果实的情况下,成虫也可在产卵介质上产卵,其落卵量与直接产于果实上的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将荔枝果实密封包裹或烘制成果干后,则未观察到成虫在上面产卵。可见,荔枝果实吸引荔枝蒂蛀虫产卵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其气味中。荔枝蒂蛀虫对产卵介质的表面纹理结构有选择性,成虫在200~400目(0.038~0.075 mm)筛网表面产卵较多,在复印纸、80目(0.18 mm)和100目(0.15mm)筛网表面产卵较少,该虫偏好在表面具有细小缝隙的产卵介质上产卵,表面过于光滑或缝隙过大均会减少其落卵量。但当荔枝果实被密封包裹后,即使表面纹理结构适合,成虫也不产卵。荔枝蒂蛀虫对产卵介质颜色、形状和大小均无显著的选择性。此外,荔枝蒂蛀虫可在装有荔枝嫩叶和老叶的产卵介质上产卵,其落卵量与装有荔枝果实的产卵介质上的落卵量无显著差异,说明荔枝叶片和果实一样,均可吸引成虫产卵。【结论】荔枝果实、嫩叶和老叶均可吸引荔枝蒂蛀虫产卵,该虫对产卵介质表面纹理结构有选择性。荔枝叶片表面光滑,可能是荔枝蒂蛀虫在自然条件下较少选择在叶片上产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荔枝蒂蛀虫是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历年发生严重,对荔枝、龙眼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损失。关于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关于该虫幼虫密度调查方法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从2001年开始就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荔枝蒂蛀虫世代划分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品种的荔枝、龙眼为试材,在广东省的气候条件下,对荔枝蒂蛀虫的世代划分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每年第一代发生期很难测定,除品种差异外,气候、物候期(包括开花坐果期)和世代交替等因素均影响蒂蛀虫的出现时间.在品种较为单一的荔枝、龙眼园中,没有必要测定蒂蛀虫第一世代出现的时间,可根据发生高峰期直接喷药.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荔枝生产大国,但荔枝果实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地制约着出口。为解决化学防治蒂蛀虫与农药残留超标这一矛盾,龙海市农业局1999年在双第农场创建了13hm2无公害荔枝出口示范基地。该基地已于2003年5月被福建省环保局批准为省级有机食品试点基地,自2004年起为龙海市振发食品公司提供出口型无公害荔枝果实。我们经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既能有效防治蒂蛀虫又能尽量减少农药残留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基地生产的荔枝果实农药残留均在无公害荔枝卫生指标要求的范围内,其中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氯氰菊酯、敌敌畏、乐果未检出,氯氰…  相似文献   

7.
《果农之友》2007,(9):50-50
荔枝蒂蛀虫是荔枝、龙眼的主要蛀果虫。它不但蛀果,而且也危害嫩叶和花穗。是荔枝的主要害虫。1蒂蛀虫的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荔枝蒂蛀虫的各项生物防治技术作了较全面的评述.生物源农药是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生物防治措施,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也仍是主角;中华微刺盲蝽等捕食性天敌有望通过工厂化生产进行大量繁殖和释放,而寄生性天敌由于人工扩繁难、寄生率低等问题目前还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使用信息素对荔枝蒂蛀虫种群数量影响不大,但可应用于测报.  相似文献   

9.
通过剖检荔枝蝽越冬雌虫卵巢发育等级,对该虫的产卵盛期进行预测;测定产卵盛期前7 d或产卵盛期当日施药防治荔枝蝽的田间防效,测定7种药剂对荔枝蝽成虫和9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及其中3种药剂对两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以荔枝蝽3级卵巢的发生情况,推算4级卵巢的发生时间,可准确预测雌虫的产卵盛期。在产卵盛期前7 d或产卵盛期当日喷施5 225 g/L氯氰·毒死蜱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荔枝蝽有较好防效,药后3 d的防效达71.3%~84.0%;但药后7~10 d,防效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当日施药的防效略高,防效下降的幅度也较小。此外,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3种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成虫均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田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这3种药剂对荔枝蝽的田间防效为80.5%~87.0%,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效为81.5%~88.9%。这3种药剂在荔枝果期施用可有效减少荔枝蝽发生,并兼治荔枝蒂蛀虫。  相似文献   

10.
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6种杀虫剂对荔枝蒂蛀虫实施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到96.1%,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浮油1 000倍液和48%毒死蜱乳油800倍液对荔枝蒂蛀虫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91.5%和83.4%。3种药剂在本试验使用剂量范围内对荔枝安全无害,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荔枝原产国和世界第一荔枝生产大国,蒂蛀虫是我国荔枝生产中的主要虫害。荔枝果实发育期是蒂蛀虫易暴发的时期。蒂蛀虫因蛀在嫩枝、果实内部很难防治,仅在成虫期较易杀灭。本文通过"摇树惊动蛾法""捡拾落果判断蒂蛀虫羽化高峰期法""成虫羽化进度观测法"及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有效判断蒂蛀虫羽化高峰期,并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蒂蛀虫,是一项荔枝生产过程中高效、易操作的实用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荔枝蒂蛀虫又称荔枝细蛾,爻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是危害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近年来,我区部分龙眼园荔枝蒂蛀虫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晚熟松风本龙眼,造成大量落果,部分未掉落的受害果因果蒂处附有幼虫及虫粪而影响果实品质。经济价值大大降低。对龙眼生产妨碍很大,已成为当前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莆田荔枝蛀果害虫逐年加重为害 ,主要有荔枝蒂蛀虫、荔枝尖细蛾、荔枝小灰蝶、龙眼亥麦蛾和卷叶蛾等 ,其中荔枝蒂蛀虫是果蛀虫中的最主要害虫 ,为害荔枝枝梢、花穗及果实 ,但不为害叶。在莆田县梧塘镇年发生 1 0代 ,世代重叠。成年树为害较重 ,虫果率 81 9% ,虫梢率 5 9 0 % ,造成枯枝枯叶 ,落花落果 ,并在果内留有虫粪 ,影响荔枝品质。当前生产上常用的药剂有 40 %乐果EC、 90 %敌百虫晶体、 1 8%杀虫双AS、 2 0 %杀灭菊酯EW、 40 %氧化乐果EC等常规农药 ,由于多年连续使用 ,蒂蛀虫抗药性增强 ,防效明显下降。为了筛选高效…  相似文献   

14.
以荔枝蒂蛀虫成虫为研究对象,每月中旬对荔枝蒂蛀虫的发生量进行调查,在掌握荔枝蒂蛀虫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以温度、湿度、降水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探究荔枝蒂蛀虫的种群动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变化趋势呈现单峰模式,成虫种群变化与温度、降水和光照时间呈显著相关性,气温对于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动态变化的解释力最强,而相对湿度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动态变化的解释力最弱。  相似文献   

15.
荔枝蒂蛀虫飞行距离和蛰伏习性的室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开放式饲养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ladley,观察其羽化后的飞行距离范围和蛰伏习性.结果发现,荔枝蒂蛀虫成虫平均移动飞行距离约为4.97m,最远12m;92.5%的成虫蛰伏时腹部向上或向水平.除非受惊吓.绝大多数成虫白天静止蛰伏,天黑后才陆续开始不规则间歇性飞行(爬行)活动.建议药剂防治方法以"挨晚(近晚上)兜底成片喷均匀"最好.  相似文献   

16.
荔枝蒂蛀虫又名果蛀虫或爻纹细蛾 ,是桂西地区荔枝和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钻蛀荔枝和龙眼的新梢、花穗及果实 ,对果实的危害最大。幼果期受害常常引起在大量落果 ,成熟期受害虽多不落果 ,但果蒂内充塞虫粪 ,果实品质降低 ,果品的商品率和价格亦随之降低。1 荔枝蒂蛀虫严重发生的原因1品种混栽 :桂西地区有早、中、迟熟荔枝、龙眼品种品系混栽的习惯 ,各品种、品系梢期、花果期不一致 ,便于害虫繁殖并交叉侵害 ;近年来一些果园大量萌发冬梢 ,为该害虫提供冬季食物源。2果园栽培管理粗放。有利于害虫躲藏、栖息 ,为再繁殖侵害或越冬提供…  相似文献   

17.
荔枝蒂蛀虫属鳞翅目细蛾科,在潮汕地区荔枝园危害较普遍,尤以妃子笑、黑叶等中熟品种受害较重,最近2年,晚熟品种如桂味、糯米糍等发生也趋于严重.一般蛀果率10%~40%,高的达50%.蒂蛀虫的危害,大大降低果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影响产品的内销和出口,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控制蒂蛀虫危害、把蛀果率控制在5%以下,保证荔枝丰产及提高果实商品价值,促进我市的荔枝生产发展.笔者进行了荔枝蒂蛀虫的观察及防治,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客观呈现国内外荔枝蒂蛀虫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其研究的重点与薄弱所在,为荔枝蒂蛀虫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WOS)平台,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荔枝蒂蛀虫文献数量、年代分布、国家、著者信息、出版刊物及研究内容等信息,并采用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进行作者聚簇、关键词共现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出科技文献115篇,研究机构58个,发文作者78位,来源期刊55种;WOS(SCI-expanded和CABI)数据库共检索出中国、马来西亚、印度、越南、菲律宾和德国6个国家12个研究机构的26名作者在24种刊物上发表的39篇文献。研究内容涵盖荔枝蒂蛀虫生物学、预测预报、防治技术、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热点有荔枝蒂蛀虫的种群生命表、预测预报、防治技术、寄主植物和产卵选择性、性信息素、组织超微结构以及天敌防治。【结论】中国在荔枝蒂蛀虫研究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研究机构聚集在华南荔枝、龙眼主产区,研究者众多,研究内容广泛但不够深入;高产活跃作者群基本形成了高校以梁广文和江世宏为主导、科研院所由陈炳旭领衔的两大研究群体。但欠缺长期稳定深入研究的科研团队,高产活跃作者群不够聚集,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不是很高;高产机构少;国内和国际上研究成果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潮汕地区荔枝蒂蛀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荔枝蒂蛀虫 ,原名爻纹细蛾 ,是荔枝和龙眼常见的重要害虫。近年来 ,在潮汕地区荔枝园为害较普遍 ,尤以乌叶、妃子笑等中迟熟品种受害较重 ,一般蛀果率 10 %~ 4 0 % ,高的达 5 0 %以上 ,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据 2 0 0 0年调查 ,6~ 7年生的乌叶蛀果率为 2 3 7% ,妃子笑为 4 3 7% ;2 0 0 1年对同片园调查 ,乌叶蛀果率为 2 6 7% ,妃子笑为 5 7 4 % ,2 0多年生的乌叶荔枝蛀果率更高。1 发生原因1 1 蒂蛀虫为害特性决定 蒂蛀虫年发生世代多 ,世代重叠。在潮汕地区 ,年发生 10代左右 ,主要以幼虫在荔枝、龙眼冬梢及早熟品种花穗近顶端的花穗…  相似文献   

20.
同安区马巷镇几年来对龙眼的病虫草鼠害进行综合防治 ,收到很好效果。现介绍于下。1 化学防治 ,扫净害虫7月至 8月上旬 ,是荔枝蒂蛀虫等各种害虫盛发期。须采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 ,把荔枝蒂蛀虫、荔枝尖细蛾、白蛾蜡蝉、荔枝蝽象、蚱蝉等各种害虫尽量扫净。防治方法应根据测报 ,一般于第 5代蒂蛀虫卵始盛孵期和第 6代蒂蛀虫卵始盛孵期各喷药防治1次 ,防治农药可用 2 0 %灭扫利 1 0 0 0倍液 ,4 5%高效氯氰菊酯 1 0 0 0倍液 ,1 0 %氯氰菊酯 1 0 0 0倍液等。树冠内外都喷到。此前此后一般不喷药 ,以充分发挥采果后精心培育起的天敌种群如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