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贵州省柑桔矢尖蚧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8年在贵州省各柑桔产区调查矢尖蚧的天敌种类,经鉴定,捕食性天敌12种,寄生性天敌5种,病原微生物2种。矢尖蚧蚜小蜂为优势种天敌,不同柑桔园的天敌优势种有差异。南街柑桔园以矢尖蚧蚜小蜂的种群数量为最高,10月高峰期,每叶可达10头;二双斑唇瓢虫的虫口较多,8月高峰期每枝有3.4头。小山的蚜小蜂每叶为2.5头。两处桔园还有湖北红点唇瓢虫及日本方头甲,每枝均在0.5头以下。  相似文献   

2.
矢尖蚧蚜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矢尖蚧蚜小蜂在重庆一年发生11~12代,主要以幼虫越冬。田间虫口7月上旬至翌年8月发生最多,9月中旬和11月中旬为高峰期,每叶虫口分别为14.3和15.7头。但是,寄生率高峰出现在7月,达70%;其次为9、10月。寄主越冬期间寄生率仍达17~25.6%。为了保护天敌,建议柑桔园喷洒农药防治矢尖蚧,以在蚜小蜂发生量少的季节(5~6月)为宜。  相似文献   

3.
周光萍 《植物医生》1999,12(5):31-31
矢尖蚧是遵义地区柑桔生产上的主要害虫。造成叶片干枯、卷缩、脱落,且枝枯,植株逐渐死亡。一些柑桔园株发生率高达60%以上,导致树衰、量低、质劣。果实受害后,俗称“芝麻果”、“麻子柑”。其防治措施为:1.农业防治:因树制宜,合理修剪。在冬季、夏季要及时剪除蚧虫危害严重、过度郁闭的弱、枯枝、“挂帘枝”,使树体通风透光。对过密桔园,要决心抽挖,改善小气候。同时,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增施速效肥,促进新梢抽发,更新树冠,恢复树势。2.保护利用天敌:对发生数量较大,控制矢尖蚧能力强的日本方头甲、矢尖蚧蚜小蜂等天…  相似文献   

4.
花角蚜小蜂桔园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角蚜小蜂(Physcus fulvus Compere et Annecke)是我国矢尖蚧产卵雌成虫的一种主要的体内寄生蜂。以幼虫和蛹越冬。在四川7~10月是全年中该蜂虫口最多的时期,寄生率最高时可达71.6%,年平均19.0%。在这段时间内桔园应避免喷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天敌。5~6月是药剂防治害虫取得最佳效果的时期,亦是对本种蚜小蜂伤害最少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抗生素处理去除丽蚜小蜂体内共生的沃尔巴克氏体,研究了沃尔巴克氏体对丽蚜小蜂产卵量、发育历期和成虫前(卵-成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和去除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产卵量(t=0.331,df=37,P=0.743)和发育历期(卵-蛹t=0.527,df=44,P=0.601;蛹-羽化t=0.640,af=42,P=0.526)不存在差异;而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成虫前死亡率显著高于去除沃尔巴克氏体后的丽蚜小蜂(X2=17.934>X0.05,1=3.84).表明沃尔巴克氏体感染不影响丽蚜小蜂的产卵量和发育速度,感染和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生殖力的差别主要是由成虫前死亡率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3代矢尖蚧在柑桔上空间分布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矢尖蚧各代种群均为高度聚集分布;综合考虑树内各部冠的平均密度、平均拥挤度、聚集强度,下部大于上部,西北方位大于东南方隹,外层大于内层。这为掌握矢尖蚧种群的动态、为测报调查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矢尖蚧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矢尖蚧是柑桔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三代。各代雌蚧完成一代所需天数依次为64.3、70.6、230天。越冬雌成虫于4月下旬在日平均温度19℃以上开始产卵,10月下旬在日平均温度17℃以下停止产卵繁殖。并证实雌蚧不行孤雌生殖。发现矢尖蚧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有7种,其中以日本方头甲、整胸寡节瓢虫、黄金蚜小蜂、矢尖蚧雄蚧体外寄生蜂等四种天敌的发生量较大,似有利用前途。药剂防治以500倍40%氧化乐果及40%水胺硫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大豆蚜不同优势天敌昆虫对大豆蚜调控的时期,本试验对哈尔滨的大豆蚜及其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花蝽、龟纹瓢虫、异色瓢虫、日本通草蛉和蚜小蜂为大豆蚜在豆田的优势天敌昆虫。在大豆蚜发生初期花蝽成虫和龟纹瓢虫成虫是主要天敌昆虫控制因子;在大豆蚜增殖期花蝽成虫、龟纹瓢虫成虫、龟纹瓢虫幼虫、异色瓢虫幼虫和蚜小蜂对大豆蚜的增殖速率起到了主要调控作用;在大豆蚜发生盛期花蝽成虫、龟纹瓢虫幼虫、异色瓢虫成虫、日本通草蛉幼虫和蚜小蜂共同控制大豆蚜种群数量;在大豆蚜消亡期花蝽若虫、龟纹瓢虫成虫、异色瓢虫成虫和蚜小蜂使大豆蚜种群数量快速下降,减少了大豆蚜越冬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柑桔矢尖蚧第一代若蚧的空间格局属聚集分布,其密度在方位间差异不显著,但层次间差异极显著.棋盘法、平行线、“Z”形三种方法均适用于若蚧密度的田间调查,当防治指标为每叶2头时,序贯抽样的上、下限为:T(n)=2n±4.69√n.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Iwao的零频率法和Gerrard等的阈限密度法,采用无虫叶片占全部抽样叶的比率来估计矢尖蚧雌成蚧和幼蚧的平均密度,并提出了不同虫口密度和抽样精度下样本量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柑橘矢尖蚧第一代发生期预测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矢尖蚧卵发育进度分级的方法,预测第一代发生期,结果表明,矢尖蚧从3月初日均温度达11℃时,陆续开始产卵,卵期35~42d,产卵高峰日(三级卵占50%以上)再往后推迟20d,即为幼蚧盛发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期.该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相吻合,仅相差1~2d.  相似文献   

12.
二双斑唇瓢虫是多种果树蚧类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该虫在贵阳一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单雌产卵量平均为94.41粒,最多465粒。成虫寿命平均为124.71天,最多222天。该虫与矢尖蚧的发生期较为一致,能在柑桔园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种群,对矢尖蚧种群有较大的控制作用,田间对矢尖蚧的捕食率以8,9月间为最高,可达48.85%。  相似文献   

13.
矢尖蚧全天均可孵出,白天孵出虫数占69.77~76.98%。90.59%的蚧虫白天爬上柑桔叶片。在光照条件下,雄幼蚧爬行平均15.7小时,雌蚧17.6小时。黑暗能缩短爬行期,提早定居。幼蚧对多种光源均有正趋性,其中黑光灯的诱虫效果优于日光灯。黑光灯加寄主植物诱虫效果优于单独用黑光灯。成熟南瓜是繁殖该蚧的适宜寄主植物。在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上成活率均在90%以上。试验提示,在室内培育矢尖蚧时,通过控制光照诱集,使之直接爬上南瓜,可以减少幼蚧的失散和死亡。  相似文献   

14.
湖北红点唇瓢虫对矢尖蚧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于1986~1987年,在贵阳市花溪地区研究了自然条件下湖北红点唇瓢虫与矢尖蚧两种群的消长动态。在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湖北红点唇瓢虫对矢尖蚧的功能反应以及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柑桔园矢尖蚧化学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1998年对柑桔的矢尖阶重发园、一般发生园和始发园等不同为害程度的柑桔园的化学防治技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建议重发园防治矢尖阶实行春季越冬代 第1代防治法,一般发生园实行第1代1次防治法,始发园实行根治法。一般发生园的防治指标是越冬代雌成虫基数超过冬季1头/梢或春季0.5头/梢,低于该指标的轻发园天敌就能自然控制矢尖蚧。春季越冬代宜用松脂合剂8~10倍防治,第1代1龄若虫峰末期宜用40%速扑杀EC或40%氧乐果EC1500倍 95%机油乳剂100倍或25%扑虱灵WP1500倍防治。  相似文献   

16.
矢尖蚧是危害柑橘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搞好测报可以指导适时防治。笔者在重庆市北碚区柑橘园对矢尖蚧进行多年系统监测,结果表明,矢尖蚧在该地一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第1代发生较为整齐,便于统一防治。因此,以2012年-2018年该虫发生前3个月的气象资料和矢尖蚧发生的田间历史数据为依据,应用DPS软件,分别采用简单法和多因子互作法进行逐步回归,建立了春季矢尖蚧第1代发生期的预测回归方程。两个方程总体回归达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两种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证明:第1代发生高峰期与发生前3个月的温度、湿度、雨日和降雨量等气象资料均有关系。将2019年数据用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回归方程结论均为“比较准确”,均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该地矢尖蚧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菌两类噬菌体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种子和田水中先后分离到24株噬菌体,测定了它们在琼胶平板上形成噬菌斑的大小、血清学反应、热钝化温度、铁盐的钝化作用、寄主范围、一级生长曲线以及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根据测定结果,可将它们区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群称为XOP 1型,以OP-3为代表,其噬菌斑直径为3~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58℃/10分钟,易为三价铁盐所钝化;寄主范围较窄;潜育期为40分钟,上升期3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35个。第二群称为XOP 2型,以OP-12为代表,噬菌斑小,热钝化温度68℃/10分钟,对三价铁盐不敏感,潜育期80分钟,上升期5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8个。它们都是蝌蚪形,但OP-3的尾部细长而不能收缩,OP-12的尾部短粗而能收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