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并结合茎尖培养,比较了苹果品种和砧木组培苗对热处理脱毒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苹果品种和砧木组培苗的耐热性不同,其中“富士”耐热性最强,小金海棠次之,“新红星”耐热性最差;变温热处理有利于延长苗木在处理期间的寿命,在三种热处理时间下其死亡率均为0%。当茎尖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约1mm)时,茎尖成活率与试材、热处理方式、处理时间等无明显关系,而与培养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关系密切。在相同处理条件下,不同试材其苹果潜隐病毒脱除率不同,小金海棠的脱毒率最高,“富士”次之,“新红星”第三;同时,不同病毒的被脱除率也不同,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比苹果茎沟病毒更容易脱除。综合考虑苗木死亡率和脱毒率,对脱除小金海棠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和苹果茎沟病毒,可采取38℃恒温热处理20d或38/22℃变温处理30d;对于“富士”,可采取38℃恒温热处理30d或38/22℃变温处理30d以上;针对“新红星”耐热性差的特点,宜采用38/22℃变温处理30d以上。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区梨病毒病检测方法筛选及带毒率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天津地区种植梨的已知病毒病的发病情况,以雪花梨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对梨的嫩叶进行总RNA提取,并通过RT-PCR对天津3个地区70株不同品种的梨树所带的潜隐性病毒进行鉴定,包括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苹果茎痘病毒(ASPV)、苹果茎沟病毒(ASGV)、苹果凹果类病毒(ADFVd)。结果表明,改良方法 1-巯基乙醇法是提取梨叶片总RNA较为理想的方法,可获得的RNA杂质含量较少,总RNA得率较高,平均质量分数可达73. 880μg/g,获得的总RNA符合后续试验要求;利用RT-PCR法在70个检测样品中,上述5种病毒病的平均发生率依次为47. 1%,11. 4%,10. 0%,8. 6%,1. 4%,复合侵染率平均为28. 6%,种植年份越高的植株带毒率越高,不同品种对病毒的敏感性也不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梨病毒病发病普遍,其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是主要带毒种类,而且具有一定比例的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梨树种植管理水平低,地区间梨树引种缺乏规范的检测监控均可导致梨病毒病的发生和扩散,这对于天津梨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上饶早梨一种简便快速的脱毒方法,采用嫩梢进行热处理并嫁接到无毒砧木的方法,并对其嫁接苗进行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茎痘病毒(ASPV)和苹果茎沟病毒(ASGV)的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上饶早梨嫩梢热处理嫁接苗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茎痘病毒(ASPV)和苹果茎沟病毒(ASGV)的脱除率分别为93.3%、86.7%和80%。上饶早梨嫩梢热处理嫁接可在一定程度上清除ACLSV、ASPV和ASGV梨病毒。其中,上饶早梨"黄皮消"嫩梢热处理嫁接苗ACLSV、ASPV和ASGV的病毒脱除率分别为87.5%、75%和75%,上饶早梨"六月雪"嫩梢热处理嫁接苗ACLSV、ASPV和ASGV的病毒脱除率分别为100%、100%和85.7%。因此,上饶早梨嫩梢热处理嫁接更有利于上饶早梨"六月雪"病毒的脱除。本试验结果可为上饶早梨脱毒种质离体保存库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前期脱毒材料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为给苹果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指导,以2个野生型苹果(小金海棠和新疆野苹果)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小金海棠香气成分总含量高于新疆野苹果;小金海棠和新疆野苹果分别检测出90和97种香气成分,其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88种,2-己烯醛在二者中含量均最高;小金海棠主要香气物质为醛类和酯类,新疆野苹果则为酯类、醛类以及醇类。2个野生型苹果共有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和特有香气成分的存在可能是造成两者香味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苹果病毒病分非潜隐性病毒和潜隐性病毒。其对苹果树的为害主要表现为:与无病毒树相比,树体营养生长衰退,年生长量减少12% ̄33%,干径减少10% ̄20%,植株总重量减少36%,产量减少16.9% ̄60.0%,果实品质光泽度差,一级果率下降,果实减小。其为害特点为:果树病毒靠无性繁殖传播;果树一旦被病毒侵染终生带毒,无法消除;树体患病后,生理机能被破坏,形成长期慢性为害。目前生产中对苹果树进行无病毒栽  相似文献   

6.
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鉴定小金海棠F1代 杂种实生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具有多种抗逆特性,是苹果属植物中一种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由于小金海棠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早期准确、快速、有效地鉴定其F1代杂种实生苗对于研究利用其众多抗逆基因具有重要意义。RAPD技术是现有鉴定果树杂种实生苗最为简单、快速和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但RAPD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笔者对小金海棠和山荆子(M. baccata)F1代杂交实生苗79个单株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SSR标记对RAPD标记的初步鉴定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RAPD标记鉴定出的杂种实生苗有72.2%得到SSR标记的证实。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叠加”和“新带”两种RAPD带型,结合RAPD标记特异位点数可以为小金海棠F1代杂种实生苗提供可靠的鉴定依据。研究为利用RAPD技术早期快速鉴定果树杂种实生苗提供了新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金海棠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xSod2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苹果属植物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 Jiang)为试材,利用差异筛选消减cDNA文库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到了小金海棠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xSod2(Genbank登录号为 DQ431473),该基因全长805个碱基,开放阅读框为471bp,编码157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15kDa。该基因具有CuZn-SOD基因的典型结构域特征。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小金海棠MxSod2与龙眼、荔枝等非禾本科植物保持了较近的亲缘关系,与花生、水稻、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茎尖培养的技术手段来探索蝴蝶兰病毒的脱除问题,为建立工厂化无毒苗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长期的工厂化生产,使蝴蝶兰经常感染各种病毒,导致叶片产生枯斑、褪绿、坏死等现象,使花朵畸形变色。其中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是最常见的2种病毒。实验取已检测出含有CymMV和ORSV病毒的蝴蝶兰植株花梗,进行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对丛生芽进行继代增殖形成组培苗用于脱毒处理。切取组培苗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茎尖长度在1~6 mm之间,随着茎尖长度的增加,成活率上升,脱毒率明显降低。取2~3 mm组培苗茎尖,经0、10、20、30、40 mg/L的三氮唑核苷浸泡15 min处理和在含有相应浓度的三氮唑核苷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继代培养形成再生植株。实验采用ELISA法对脱毒前的蝴蝶兰植株以及脱毒后的再生植株进行2种病毒检测,通过显色反应判断是否含有病毒病原。实验结果表明,蝴蝶兰脱毒苗的成活率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其浓度达到40 mg/L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出现严重的透明和褐变现象,未获得再生植株。而试管再生苗的脱毒率则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添加30 mg/L的三氮唑核苷进行化学抑制病毒的处理后,可以比单纯使用茎尖培养的方式脱毒率提高22.3%。  相似文献   

9.
小金海棠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文库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小金海棠抑制性消减文库,为进一步大量筛选、克隆苹果铁高效基因、果树转基因工程奠定基础。试验是在提取水培条件下小金海棠缺铁(EDTA-Fe2+,4μmol/L)和正常供铁(EDTA-Fe2+,40 μmol/L)的根的总RNA,经过LD-PCR扩增双链cDNA后,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方法,通过两轮杂交和两次抑制性PCR,构建了小金海棠缺铁条件下包含1200个独立克隆的消减cDNA文库。用菌落PCR检测,结果显示插入片段大小范围在300~800bp之间,提取质粒进行PCR和质粒RsaⅠ酶切同样也得到一致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近期,部分蕉园发现有花叶心腐病危害香蕉幼苗,发病蕉园病株率达3%6%,严重威胁香蕉生产。该病发病初期香蕉叶片上出现褪绿的黄色不连续条纹或纺锤体状圈斑,随着叶片的老熟,条纹或圈斑逐渐变成黄褐色至紫黑色,最后成枯纹或枯斑。发病严重时心叶黄化、腐烂,病株出现叶缘卷曲或皱缩。病株假茎、叶鞘上呈现小水渍状斑点,后变黄褐色,再变深熏烟色至血红色,病部随后坏死腐烂,心叶腐烂即心腐。该病主要是带毒种苗及园内感病间作物、杂草和蚜虫传毒媒介。幼嫩的试管苗对该病极敏感,感病后16%,严重威胁香蕉生产。该病发病初期香蕉叶片上出现褪绿的黄色不连续条纹或纺锤体状圈斑,随着叶片的老熟,条纹或圈斑逐渐变成黄褐色至紫黑色,最后成枯纹或枯斑。发病严重时心叶黄化、腐烂,病株出现叶缘卷曲或皱缩。病株假茎、叶鞘上呈现小水渍状斑点,后变黄褐色,再变深熏烟色至血红色,病部随后坏死腐烂,心叶腐烂即心腐。该病主要是带毒种苗及园内感病间作物、杂草和蚜虫传毒媒介。幼嫩的试管苗对该病极敏感,感病后13个月即可发病。吸芽苗则较耐病,且潜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棚栽嫁接西瓜地耕作层土壤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带毒情况,以棚栽嫁接西瓜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病株根部为中心按向边膜和相邻植株2 个不同方向分别采集植株根部以及距植株根部40、80 cm的表土(0~5 cm)、深土(与表土取样点相对应,距表土23~27 cm深),及取病地不同耕作方式后的土壤,进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LSA)检测以确定土壤的带毒性。结果发现:根围土壤带毒率检测中,健康株与隐症带毒株均不带毒,显症病株中,根部、边膜方向距根部40 cm和80 cm、相邻植株方向距根部40 cm和80 cm,5 个取样点的带毒率表土依次为100%、80%、70%、40%、20%,深土依次为80%、50%、50%、40%、30%;病地不同耕作方式后的土壤带毒检测中,西瓜—水稻—芋头未检测到病毒,西瓜2 年连作与3 年连作带毒率均高于90%,表土自然消解1 年、西瓜—水稻—西瓜、西瓜—蔬菜—西瓜、西瓜—蔬菜—春玉米、西瓜—蔬菜—水稻、西瓜—甘蔗—水稻的带毒率则依次为50%、42.86%、35%、30%、24%、20%。说明病株表土带毒率高于深土,离病株根部越近,或者病株藤蔓覆盖越茂盛,土壤带毒率越高;轮作对病地土壤中的病毒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陕西省甘薯病毒病害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等,以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榆林、商洛、安康和宝鸡等7市采集到的98个疑似甘薯病毒病害样品,用多重RT-PCR检测方法对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进行快速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病毒总检出率为52.04%,38个样品检测到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占38.78%;25个样品检测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占25.52%;检测到病毒的51个样品中,有38个样品为单一病毒侵染,13个样品为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即SPVD检出率为13.27%;除咸阳市没有检出SPFMV-CH2株系外,其余6个地市均检测到SPCSV及SPFMV-CH和CH2株系。46个育种材料中,2个材料检测到SPCSV,检出率为4.35%。说明SPVD已在陕西省普遍发生,且发病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株细胞适应毒的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BH120鸡胚毒适应成纤维细胞(CEF)单层,培养出IBH120细胞弱毒株。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IBH120细胞弱毒株经细菌、霉菌、支原体、鸡白血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且具有IB病毒特异性。CEF单层接毒后48h左右病毒增殖达到高峰。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C4~C10代H120株细胞毒的毒价(TCID50)逐步增高而趋于稳定,C4~C120代细胞毒的TCID50稳定在107^7.35-8.0mL之间,而C5~C10代IBH120细胞毒的EID50呈下降趋势,变动范围在10^7.3~10^6.5mL。以10^3.5 TCID50/只和10^4.5 TCID50/只的剂量,C4,C8,C10代毒分别滴鼻接种3日龄敏感鸡,免疫鸡的攻毒保护率为80%~100%,病毒分离回收率分别为20%和0。  相似文献   

14.
猪伪狂犬病毒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根据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可区分猪伪狂犬野毒株及基因缺失疫苗株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2.23×101拷贝/μL,比常规PCR检测方法高100倍;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对30份疑似病料的TaqMan荧光定量PCR和普通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和33%,两者符合率90%。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可适合于PRV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集约化养牛场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用致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毒株制备中和抗原,通过中和实验对采自乌兰浩特、巴彦淖尔和呼和浩特地区6个集约化奶牛场的509份血清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共检出阳性血清297份,6个牛场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阳性率分别为55.10%、38.80%、45.50%、50.00%、77.80%、33.33%;乌兰浩特、巴彦淖尔、呼和浩特这3个地区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77.80%、48.70%、33.33%,总血清阳性率为58.35%。说明内蒙古地区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感染,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净化牛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和鉴定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上病毒病种类,从山东诸地11个蔬菜种植区采集了867个葫芦科蔬菜疑似感病样品。利用黄瓜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甜瓜黄斑病毒、瓜类褪绿黄化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及甜瓜坏死斑点病毒等特异性引物对疑似感病样品分别进行RT-PCR检测,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4.8%,10.4%,20.0%,41.7%,27.0%,7.8%,2.6%,1.7%,0,0.9%。表明除PNRSV外,其他9种病毒在山东各地均有发生,且CMV和TMV发病率较高,2种或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也很普遍。同时为明确山东地区CM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状况,选取11个地区有代表性的CMV阳性样品,测定其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和RNA3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侵染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的CMV分离物均属于IB亚组,与韩国分离物As(AF013291)相似性最高,未发现其他株系。  相似文献   

17.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和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disease,SMD)是引起果蔗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其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种植果蔗健康种苗。为评价果蔗健康种苗的田间效果,笔者进行果蔗健康种苗与其普通种茎苗新植田间比较试验,并应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种苗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和甘蔗花叶病病原病毒(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及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果蔗健康种苗较其普通种茎苗蔗茎产量增产23.85%,甘蔗蔗糖分提高0.36个百分点;茎长增长20.6 cm、节间增长2.47 cm、单茎重增重0.65 kg;萌芽快,萌芽率提高24.6个百分点,分蘖率提高18.4个百分点,但两者的有效茎数差异不明显。健康种苗未检测出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及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甘蔗线条花叶病毒。研究表明,果蔗健康种苗具有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求2012-2013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采自福建省125个规模猪场的257份发生腹泻病料进行PED病原检测,并分析PEDV致猪群的发病情况。结果:被检病料PEDV的阳性率为63.04%(162/257),能导致不同阶段猪群发病,尤其是对哺乳仔猪的发病率最严重,死亡率高达100%。表明:PEDV在我省发病仍较为严重,应加强防控,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9.
葡萄茎尖脱毒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多年试验研究.筛选出适于葡萄茎尖脱毒培养及继代繁殖的广谱性系列培养基.它与一般常用培养基相比.可缩短培养时间12~19d.该系列培养基对不同葡萄品种的培养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但脱毒效果差异不明显,对葡萄扇叶病毒和卷叶病毒的茎尖脱毒率分别达到86.6%和84. 4%.试验证明,茎尖的长短与脱毒率成反比,与再生株的存活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抗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从辽宁省各地区采集猪血清样本,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抗体。结果,910份样品中有451份呈现HEV抗体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9.6%;抽检了10个规模化养猪场共280份样品,阳性率高达70.0%;抽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猪血清样品,种母猪阳性率最高,为73.8%,仔猪次之,为67.5%,育肥猪最低,为37.0%。调查证明辽宁省各地区普遍存在HEV感染,被采集血清的成年猪未表现临床症状,说明HEV在本地区的猪群中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仔猪有少数出现症状,诊断为HEV与猪瘟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混合感染。关键词: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血清学调查;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