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陕西省红富士苹果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陕西省渭北不同地区优质示范园红富士果树叶片的养分含量,并运用DRIS、M-DRIS和DOP三种不同方法对果树的营养状况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地区的叶片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延安市、铜川市和宝鸡市苹果叶片内最缺的养分是Cu,渭南市苹果叶片内最缺的是Ca,咸阳市苹果叶片内最缺的是Mn.五个地区相比,铜川地区苹果叶片内养分最不平衡.最后,给出了陕西省渭北各市示范园红富士果树各种养分需求顺序.  相似文献   

2.
陕西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区域农田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渭北地区24个县(市)气象站1971~2000年30年的降水资料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定量分析渭北塬区苹果园土壤水分特征和供耗水规律,计算苹果种植适生区干旱指数,划分水分盈亏分区.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区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苹果种植类型区域蒸发力和水分盈亏量存在较大差异,渭北旱塬蒸发力为东部果区>北部果区>西部果区>中部果区;渭北旱塬水分盈亏量为东部果区>北部果区>中部果区>西部果区,土壤水分状况以西部果区最好, 中部果区次之,北部和东部果区土壤水分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初侵染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苹果黑星病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渭北旱塬苹果产区的新病害。近5年调查研究证明,渭北旱塬苹果落叶上分生孢子数量随时间推移呈急剧下降趋势,在春季苹果芽鳞萌动之前,分生孢子呈无色透明薄片状,均已失去存活力,芽鳞内外检测到分生孢子的数量很少,且均已丧失萌发力。果园中孢子捕捉结果表明,子囊孢子出现在先,分生孢子在后,两者出现时间相差15d以上,且捕捉到分生孢子的日期是在黑星病发病以后。对洛川县、白水县、长武县、永寿县、泾川县和平凉市等地苹果黑星病普查中未发现发病枝条,以菌丝体在枝条上越冬的可能性极小。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初步确定子囊孢子是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初侵来染,分生孢子不能越冬。  相似文献   

4.
根据渭北高原苹果26个基地县1958~1980年冰雹史料和千阳历年的苹果产量, 并用Mapinfo6.0作专题图,研究了陕西苹果基地县冰雹的时空分布规律对苹果生产的影响。 应做好冰雹预报、预防和雹后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陕西咸阳渭北旱塬地区优质苹果基地生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咸阳渭北旱塬苹果产区与国内外优质苹果产区近30 a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咸阳渭北旱塬地区具有较国内外其它苹果产区优越的生态气候条件,表现为:温度条件适宜、温度日较差大、光能资源丰富、水分条件适中,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条件十分优越。影响苹果产量、品质的最大不利气候因素是干旱、大风、霜冻、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咸阳渭北苹果生产的具体对策是:调整苹果品种结构,适度增加早、中熟品种和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的比例,将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调整到10∶20∶70。抓好优良品种区域布局,南部(海拔600~850 m)保留适量晚熟品种,适度发展中熟品种,增加早熟品种比例,围绕加工,发展一定比例的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北部(海拔850~1 300 m)仍以优良晚熟品种为主,适度发展新优中熟品种,少量发展早熟品种;次优生区(海拔600 m以下)应以早、中熟品种和鲜食加工兼用品种为主,逐步淘汰晚熟品种。下大力气抓好"四项关键技术"的落实,提高优果率,增强渭北苹果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果品贮藏加工能力,增加果品生产附加值;建立健全信息体系,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提高咸阳果品的声誉。  相似文献   

6.
陕西渭北旱原苹果种植区划与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典型调研、统计数据分析与ArcGIS数据处理,得出渭北旱原苹果业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果园土壤干燥化严重,水利设施发展不足,种植区域布局不够明确,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加工贮销企业规模小,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在现有地形、植被、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将渭北旱原苹果种植区可分为西部山地沟壑中晚熟苹果区(Ⅰ区)、中部残原沟壑中晚熟苹果区(Ⅱ区)、北部高原沟壑晚熟苹果区(Ⅲ区)和东部台原沟壑中晚熟苹果区(Ⅳ区)等4个功能区域。在功能划分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渭北旱原苹果产业发展战略措施概况为:优化生产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扩大绿色果品基地规模,高海拔地区以晚熟品种苹果为主,低海拔地区重点发展中早熟及加工鲜食兼用品种;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新技术推广力度,推进"果畜"结合,培育加工和贮销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开拓国内国际销售市场等手段建立市场化长效机制,提升苹果产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苹果极端气象灾害气温极值的分布及重现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气温极值的分布以预测重现期是客观评价出现在农作物关键期的极端气象灾害强度的一种方法。本研究以苹果为例,根据苹果严重气象灾害指标,利用陕西种植区代表站逐日气温数据,建立了苹果开花期严重冻害(4月最低气温<-2℃)和果实膨大期严重高温热害(6~8月最高气温>40℃)气温极值的分布模型及重现期预测,对北扩地区苹果树越冬期冻害频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渭北局部10 a的重现期出现开花期严重冻害,在100 a的重现期中不会出现严重高温热害;关中、渭北大部分地区40~50 a的重现期出现严重冻害,30~80a的重现期出现严重高温热害;相同重现期陕北、渭北局部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均明显低于关中、渭北大部分地区;在苹果北扩基地县中,甘泉、米脂、吴起、志丹、子洲平均每年越冬期都出现低温,米脂、吴起、志丹越冬期低温频次出现较多,达2~3次/a。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塬是我国苹果种植的最优气候区。以白水县为例,通过对其气候适生区内果园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寻找出了具体地质要素间的差异,归结出了两类气候区内地貌、土壤母质类型、母质矿物质含量三类要素的组合类型,为进一步探讨地质条件对苹果品质的影响特征,细分气候优生区,促进该区苹果生产优质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于1995年~1997年对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红富士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秸秆覆盖方式最佳,在多雨年份,红富士苹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果园种植白三叶草方式最佳;并综合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红富士苹果产量的影响,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果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红富士苹果生长状况、外观品质、内在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渭北旱地果园各种年型下“果树行间生草 树盘秸秆覆盖”的水分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渭北地区苹果高产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6年 ̄1998年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流域试验区田间试验资料研究了在小管出流灌水条件下,苹果耗水量与产是,质量的关系,根据苹果全生育期水量平衡原理,确定耗水量,并结合理论公式推算不同频率年的耗水规律,分析确定了最佳耗水量与最佳灌溉定额,最后提出渭北地区苹果高产的灌溉制度;灌水定额330m^3/hm^2,灌水次数最多8次,最少1次。  相似文献   

11.
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气温、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清耕果园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生草调节了苹果园近地层的大气温度、增加相对湿度,调节土壤温度;在牧草的不同发育阶段上述调节作用不同,且调节程度与草种的种类关系密切,旱地苹果园种植白三叶调节小气候效果优于种植黑麦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苹果园生态条件下减施化学氮肥与有机无机配施N_2O排放规律,为准确估算渭北旱塬区域N_2O排放提供数据支撑。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渭北旱塬苹果园不同施肥制度下(2017年10月—2018年10月)N_2O排放通量进行田间监测。结果表明:苹果膨大期是渭北旱塬苹果园N_2O排放的主要时期;各施肥处理N_2O年累积排放总量在1.14~4.46 kg·hm~(-2)之间,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优化减氮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43.3%、42.6%;常规高氮、优化减氮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年排放系数分别为0.27%、0.22%、0.22%;温度是限制苹果成熟期和膨大期土壤N_2O排放的决定因子;施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底物浓度不足将逐渐成为限制N_2O排放的重要因子。因此,有机无机配施作为苹果园推荐施肥模式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N_2O排放,并且降雨前施肥可以降低N_2O排放峰值。  相似文献   

13.
渭北果园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渭北果园土壤生物质量演化趋势,分析制约地区苹果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因素,在渭北旱塬果区选择了<10 a、10~20 a、>20 a园龄段苹果园各3个,选用农田土壤作为对照,研究0~100 cm范围内土壤有机质、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在表层0~20 cm有不同程度地累积趋势,且在>20 a果园累积较为明显;20~40 cm土层处有机质呈现在植果初期递减,20 a后逐渐增加的趋势;果园土壤3种酶活性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0~40 cm土层范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40 cm呈现递减趋势,且在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在0~40 cm有不同程度递增过程,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40 cm也呈现出相对增高的态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3种酶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由此得出,渭北地区果树对土壤生物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40 cm范围,果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递减和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可能会对苹果树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干旱季节渭北果园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渭北旱塬干旱季节主要发生在春季到夏初,制约苹果早期生长发育的客观实际,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和农田从3月初到5月底,0~100 cm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季渭北果园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农田,进入春季随着果树萌发并进入生长旺盛季节,果园土壤水分消耗较小麦农田更为明显,在0~100cm果园土壤耗水量显著,其中5月份0~60 cm土壤水分消耗更加明显。而农田土壤水分消耗层主要在0~30 cm。相对于农田而言,冬春季渭北果园土壤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保墒性,有助于缓解春旱的威胁;而春季到夏初则表现为极为显著的土壤耗水性,土壤干燥化趋势明显,5月初为果园土壤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渭北旱塬5市19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70—2010年的气温及降水量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渭北旱塬气候变化及气候生产力对其响应。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季和冬季的升温幅度较大;年、季降水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及秋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夏季及冬季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未来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为有利,气候生产力平均增加12.1%,"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为不利,气候生产力平均减少18.3%。  相似文献   

16.
PAM与尿素混施对渭北旱塬苹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保水剂聚丙烯酰胺(PAM)在旱地果园中的作用和效果,确定田间应用技术参数,以生长17 a的富士苹果树为试材,采用二因素四水平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PAM与尿素混施对渭北旱塬土壤及苹果树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新梢生长量、单果重和果实横径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百叶重和产量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新梢生长量、单果重、果实横径和产量随着PAM用量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PAM为0.25 kg·株-1水平表现出最大值;果实中含酸量在PAM为0.15 kg·株-1水平下相对较低。综上,在渭北旱塬苹果园推广PAM与尿素混施时,推荐PAM与尿素最佳配比为尿素1.36 kg·株 -1、PAM 0.25 kg·株-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