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小石榴是常见的观赏石榴品种,常见的有红花、红果的月季石榴,花红色、果实黑紫色的墨石榴等,还有开粉红花、白花的品种。其植株矮小,枝叶细小稠密,花、果也都不大,但开花很勤,坐果率也很高。用小石榴制作盆栽小品,能够以小见大,表现大自然的山林野趣及大树风采。如吸取盆景制作的技法,制作水旱式或丛林式、微型盆栽小品,效果更佳。而且小石榴多用扦插、播种等人工繁殖,能够得到大量小苗,适合大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2.
<正>‘熔岩’酢浆草也称小红枫酢浆草,为酢浆草科酢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株形密集,叶色红艳,犹如枫叶般的绚丽。除作观叶植物栽培外,还可制作盆景,尤其适合制作小型、微型盆景,表现"秋叶流丹"的秋景。常见的造型有丛林式、水旱式、悬崖式、临水式等,造型方法以修剪为主,剪去影响美观的枝条,使其疏朗通透,层次分明。下面以水旱式盆景"秋江帆影"为  相似文献   

3.
从事盆景制作多年,总是忙于树木盆景造型,对水旱盆景研究制作甚少。还是几年前的一天到花博会上参观,看到了一批金钱松盆栽苗。它那挺直秀丽的树势、翠绿柔软的树叶吸引了我,于是心中一动,便买了十几棵回来尝试制作一盆丛林式水旱盆景。  相似文献   

4.
<正>扬州的水旱盆景制作在清代已经出现,《扬州画舫录》中提到乾隆时期有一种称作"山水点景"的盆景,据分析当属水旱盆景范畴;但是,由于水旱盆景养护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之当时战乱不已,因此未能有实物留存至今。水旱盆景中的树木配植多作成丛林状,仿其自然生态的分布特点,树木的整型加工则更多采用修剪手法,力求减  相似文献   

5.
水旱盆景是山水盆景与树木盆景相结合的作品。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采取山石隔开水土的方法,在盆中再现自然界中水面、旱地、山石、树木兼而有之的景观。它具有题材广泛、自然气息浓厚和最宜于表现诗情画意等特点,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形式。近年来,已为国内外的盆景爱好者所瞩目。水旱盆景的制作较为复杂,必须先掌握好制作树木盆景及山水盆景的基本技术(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将其特别之处分别作介绍。 (1)选盆:一般采用浅口盆,较山水盆景用盆可略深少许。盆的  相似文献   

6.
“水眼”     
盆景艺术中没有“水眼”这一术语,这是我“杜撰”的。在制作水旱式盆景时,我喜欢采用极浅的长方盆,盆深仅一至二厘米。选择如此浅的盆是为了使水石部分能充分反映山石盆景的特色,收到水随山转、山依水秀的艺术效果。而用水泥隔开堆土以种植物的另一部分,我主张以不打洞为好。因为这么浅的盆,底上打洞后,洞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和中国花卉盆景编辑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七期盆景、园艺培训班上,赵庆泉先生为学员们讲述了水旱盆景的制作过程,使我这个喜爱水旱盆景创作的工作者从实践中又提高了一步。现将赵先生的讲述,按我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与喜爱盆景的同道共享。中国盆景与优美的自然景致有着密切联系。可说是微型的造园艺术,可以表现树木的景象,亦可表现山水的景象。水旱盆景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树木盆案和山水盆景的有机结合,是以植物、山石、水、土为主要材料,在浅口水盆里表现水、旱、树、石兼而有之的自然景象。赵庆泉先生在继承中国传统水旱盆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逐渐形成了清新、秀丽的个人风格。他创作的水旱盆景以树木为主,山石为辅,表现大多为比较“完整”的自然号观。  相似文献   

8.
在这次展览上,我表演的是水旱盆景的创作。水旱盆景是以树木、山石为主要用材而呈现出的自然景域相对开阔的一种盆景形式,很容易让人与之亲近。这次表演的水旱盆景是用对节白蜡6年扦插苗及龟纹石组合而成的。所用材料很普通,若想取得好的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布局上需做到树石交融,完美统一。创作重点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树木的组合通过有序有节的组合,处理好林木间主次、主宾、主从、虚实、疏密、聚散及粗细、高低、远近等关系,营造一个自然而富于变化的树林空间。  相似文献   

9.
笔者是一个盆景制作的爱好者。多年来业余从事树桩盆景的制作,总有这样的感想:树桩盆景好象特写镜头,画面常常难以开阔深远;因为树桩盆景一般都要靠采集的天然桩形来决定其整体形象,尽管其枝形、树冠等可由人工控制培植,但终不能尽如人意。山石盆景也有这局限。而水旱盆景独树一帜、结合了水土、植物、山石、配件  相似文献   

10.
电子超声波雾化盆景,又名流泉盆景。它是在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90年代发展起来的富有新格调、新款式、新品味的一种盆景,是较有发展前景的。雾化盆景的构思与制作同传统的山水盆景大体一样,只是在制作时要多考虑如何安放雾化件装制,何处流水显得自然生动,何处制雾最有效果。这是作者在造型设计和全面考虑时的重中之重。如右上图《烟雨茫茫》是以几株苍劲挺拔的榆树、几块英德石制作的开合式水旱盆景。水雾从榆林深处升腾流出。水雾同起,自然飘流,景观不断升华,形成一派烟雨茫茫的黄山云海自然美景。又如右下图《渔岛晨曦》,同是水旱类,材料也一样,但画  相似文献   

11.
盆景菊多以小菊为素材,运用盆景技艺,经修剪整形,加工成各种古木等姿态或具有一定主题的艺术造型。其形式包括桩菊型:原本、嫁接、附生;景菊型:丛林式、菊石式、水旱式。这里以嫁接式盆景菊为例详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正>水旱盆景、山水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之树木盆景,更具有中国盆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诗情画意。但近几年水旱盆景和山水盆景发展缓慢,有新意的作品不多,这一方面是受盆、石料和树木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少突破。艺术创作初期效仿别人的模式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被模式束缚了头脑。一旦被模式困住,跳不出它的框框,在选材、构  相似文献   

13.
正罗汉松可塑性强,是制作盆景和园林绿化的良材,可做成临水、丛林、单干、卧干、树石、水旱等各种形式的盆景,很受盆景爱好者青睐。苗木繁殖罗汉松繁殖主要采取扦插和播种两种方法。扦插可用当年生枝条,也可选择多年生老枝条,每段剪成10~15cm,下部剪成马蹄形,按照15cm×15cm的株行距插于疏松肥沃的苗床中,保持苗床湿润60天左右可发  相似文献   

14.
吾对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之诗词很是偏爱,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更情有独钟。因鄙人是位“盆景迷”,总想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这首词的意蕴。此作品(见图照)是意在笔先,根据词之意境为盆景立意。选材时心思:是作山水式、水旱式或是树石式呢?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制作树石式。素材采用自培自育的双株珍珠黄杨,一高一低,树叶细小,整体观赏较有节奏感。此特征较符合此作空灵之意境。采用若干块黛青色斧劈石,经敲打锯截,做平远式连绵起伏的山脉,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正符合盆景平远空旷之意境。放上几只小帆船配件,给作品增添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盆景分类,让盆景爱好者走出思想误区,实践误区,很有必要。由于中国水旱盆景和山石盆景普及的时间较晚,人们对传统盆景的概念,通常是指单一的树木造型,俗称“盆栽”“树木造型”“树桩盆景”。  相似文献   

16.
群峰竞秀(龟纹石)鞠环震制作黄家德摄影岛湖亭眺(龟纹tj) 万维山制作冯连生供稿 老区风情(榆、太湖石)盆长130cm 冯连生制作山乡迎客(榆、钟乳石)130cm 冯连生制作 青山绿水是我家(片化石) 黄元正制作水旱盆景与山水盆景  相似文献   

17.
小桥流水人家水旱盆景的立意常见有三种情形:一是根据诗词意境去选材、造型;二是借鉴绘画表现形式,寻找适合的材料,创作“立体的画”;三是根据既有材料的特点去构思命名。前两者均为先立意后选材、造型,可称“意在笔先”;后者则是“量体裁衣,因材立意”,或叫“意在笔后”。《小桥流水人家》是借用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一句为题,进行水旱盆景创作的例子,属于“意在笔先”,因意选材。作者以数株大小不一的瓜子黄杨,配上形色古朴的龟纹石,以及茅舍、小桥、樵夫的摆件,精心组合,塑造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立体画面。这种利用古诗句进行水旱盆景的创作形式,有似中国宋代的命题画,如以唐人诗句“踏花归来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万绿丛中一点红”、“深山藏庙寺”等等为题作画即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创作,对水旱盆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拓展和延伸了水旱盆景的创作空间。宋代大文人苏轼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相似文献   

18.
中小型水旱盆景的制作,可因材制宜,避免了专业盆景制作费时、费工、费财力以及培育、养护、成型年限长的难点。盆景爱好者都可以尝试制作,并可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一盆造型完美的树桩盆景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精心养护、整形,要耗赞很大的精力和心血,这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很难办到。  相似文献   

19.
榆树盆景,常从山野挖掘老桩培育加工,用幼树制作相对较少。通过播种、扦插等方法培育幼树,不仅素材易得,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森林资源都有好处。用幼树制作中小型盆景,也有独特的魅力。一、丛林式小榆树树干多为直干,有一定共性,是制作丛林式盆景的  相似文献   

20.
读冯、夏先生的文章后,又仔细欣赏了原作《榆树》(见今年一期插6),首先使我感到疑惑的是,明明是“直干式”桩景冯先生却说成是“一件典型的组合式盆景”.这是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直干树下植以一丛兰草,盆内点上几块小石,成为“典型的组合式”。照此说来,那水旱盆景应改名为组合盆景,因为水旱盆景比冯先生所说的那件“典型的组合式盆景”更为“典型”。翻一下当今已出版的盆景专著,在树木盆景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