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瓜二次结瓜栽培是在正茬瓜收获后割蔓留茬再坐结瓜,从而实现一种两收的高效栽培法。其原理是:西瓜结果时,植株负担较重,营养生长迅速减慢,叶片逐渐老化,但根系仍保持良好;而果实采摘后,营养生长恢复,通过肥水管理就可使老的枝条萌发出新瓜蔓,或基部二次结瓜,一般可增产3—4成。  相似文献   

2.
<正>黄瓜蔓枯病又称蔓割病,为各黄瓜种植区均会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真菌性病害。近年来随着保护地黄瓜面积的发展,发病情况仍处于上升趋势,常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瓜蔓整垄整片萎蔫,一般会造成20%~30%的减产。发病原因:引起黄瓜蔓枯病的病原在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西瓜壳二  相似文献   

3.
玲珑王西瓜 玲珑王西瓜2007年通过全国西瓜品种鉴定委员会评审。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小果型、极早熟西瓜。商品种子黑褐色,籽小,千粒重32克。植株长势中强,茎蔓较粗壮,分枝能力中等。雌花出现甲,易坐果,开花至果实成熟约需28天。果实商品率高。果实椭圆形,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设施春提早小果型西瓜种植中茬口、土壤地力等的不合理利用问题,总结出一种小果型西瓜优化复种豇豆、结球甘蓝周年栽培方法,通过选择最适品种,合理安排茬口,适时精细化育苗,固氮菌剂的施用,茬口间高温闷棚等技术的改进,实现温室内早春茬种植小果型西瓜后再复种豇豆、结球甘蓝的周年高效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并对调节温室地力,培土固氮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多年试验总结,在西瓜栽培上对两项技术进行改革,不多花1分钱,可增产西瓜30% ̄40%,甚至50%以上,而且品质优,效益显著。一、改短缩节留分蔓为伸长节留分蔓西瓜苗出土后,子叶以上一般有6个短缩节,每个短缩节都有很强的分蔓能力。一些西瓜专著介绍在短缩节留分蔓,也有很多制种单位在品种介绍上提出在基部留分蔓,广大瓜农在生产中,也是采取短缩节留分蔓。  相似文献   

6.
<正>西瓜菌核病在保护地和露地栽培的植瓜上均可发生,以大棚内发生较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西瓜的茎蔓、叶片和果实。一、发病症状幼苗染病:子叶发病,初呈水渍状,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不久扩展至整个子叶,引起子叶枯死,幼苗猝倒,并以此病株向四周扩展,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茎部染病:多在茎基部、瓜蔓分枝处或叶柄基部开始,最初病斑呈水渍  相似文献   

7.
<正>时下,各地已在陆续采摘西瓜,西瓜收获完毕后种什么是广大瓜农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建议,西瓜收获后可改种错季蔬菜,以此来填补秋季市场的空缺,也会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西瓜与秋西葫芦连作秋西葫芦选用抗热、抗旱、抗病的品种。西瓜收获后,清除残枝败叶,保留地膜。立秋前3天到立秋时播种,在西瓜垄上直播一行西葫芦,行距140厘米(与西瓜行  相似文献   

8.
不同光照强度西瓜光合速率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条件下,以吊蔓栽培的小西瓜桔宝为材料,在其果实生长盛期对植株进行不同光照强度处理(自然光和50%自然光),并对其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Pn),空气温度和叶温、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 Cond)、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率(WUE)测定.结果表明:50%自然光下,西瓜叶片会出现略微...  相似文献   

9.
2008年在河南进行了夏芝麻四点联合打顶试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打顶对芝麻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打顶(CK)相比,出苗后50,70,80 d进行打顶,增产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增产幅度为5.38%~10.61%;出苗后20,30,40 d打顶,减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减产幅度为39.05%~49.70%,表明后期打顶可有效增加产量,早期打顶使产量显著下降;在河南生态区域范围内,随着地理纬度升高,适期提早打顶对芝麻有显著增产效果.品质测试结果表明,早期打顶有利于蛋白质形成和积累,后期打顶有利于粗脂肪形成和积累.在灌浆后期,早期打顶芝麻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分别比不打顶(CK)增加18.11%,10.62%,23.08%;后期打顶的分别比不打顶(CK)增加3.00%,2.13%,7.69%.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其他覆膜方式相比,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栽培模式,能显著地增加播前和籽瓜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含量,解决了籽瓜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难题。籽瓜播前至伸蔓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播前全膜垄上沟播方式的0~20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4.1~5.4个百分点、3.1~4.4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0.0~50.8mm、30.2~40.1mm和0~22.4mm;能大幅度提高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籽瓜水分利用效率,有效地解决了年降水150~300mm的干旱、半干旱偏旱区不铺砂种植籽瓜的问题。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覆盖垄上沟播降水利用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18.9个百分点、14.2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籽瓜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2.51kg/mm.hm2、1.66kg/mm.hm2和1.42kg/mm.hm2。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甘蔗地间种西瓜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甘蔗地间种西瓜每亩可产西瓜1500~2500千克,高产的可达3000千克,相当于增加5000~10000千克甘蔗的产值。西瓜蔓短,叶片对甘蔗遮蔽较少,且一般6月份采收,不但不影响甘蔗生长,相反,西瓜收获后留下的瓜  相似文献   

12.
以20 cm蒸发皿水面蒸发量为灌水依据,结合西瓜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研究灌水量和灌水频率对设施小果型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植株的茎粗、叶片叶绿素含量、果实产量、品质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水量、灌水频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W2F2(灌水量75%Ep,灌溉频率6 d)处理综合表现最佳,该处理西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葡萄糖、蔗糖、果糖和番茄红素含量等品质指标均最高,硝酸盐含量较低,产量达41247 kg/hm2,与产量最高的W3F1(灌水量90%Ep,灌溉频率3 d)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为53.4 kg/m3,与最高的W1F1(灌水量60%Ep,灌溉频率3 d)没有显著差异,其他指标均处于中间水平,为最优灌水技术方案。研究结果可为设施小果型西瓜绿色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5月上旬至5月中旬(抽蔓期)防控对象:健身壮株,预防低温冻害、高温热害、锈病、徒长、干旱、蚜虫等。防控措施:(1)加强大棚管理,适时做好温度、湿度的调节工作,通过"闭棚保温""放风降温、排湿""控水蹲苗"等措施来培育健株,促进茎叶壮长、花芽分化,预防非生物逆境(如冻苗、徒长等)。(2)适时吊蔓、引蔓(领蔓),保证株距,防止植株互相缠绕,提高通风透光  相似文献   

14.
甘蓝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氮利用及氮素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甘蓝过量灌溉和施肥问题,试验通过设置甘蓝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灌溉量和施氮量等因素,从水氮运移及其利用效率出发,探讨垄膜沟灌和膜下滴灌水肥利用规律。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模式下施纯氮3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57135 kg/hm2。膜下滴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垄膜沟灌处理,其中施300 kg/hm2纯氮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膜下滴灌模式的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垄膜沟灌模式。垄膜沟灌模式矿质态氮向下运移的深度和数量明显要大于膜下滴灌模式。收获后,整个200 cm土层矿质态氮含量均表现为垄膜沟灌高于膜下滴灌模式。  相似文献   

15.
罗磊 《作物杂志》2011,27(5):119-120
采用温室营养袋育苗,将催芽后的种子小心点播在营养袋中,每袋1粒,通过科学的苗床管理措施使其长成壮苗。齐苗后,揭膜炼苗使幼苗充分适应外界环境。起宽70cm、高30cm的垄,垄斜面成45°角,在晚霜结束后,将幼苗栽于垄斜面中央,适时灌水,加强田间管理。在实生苗世代选择时实生苗表现出的产量高低不作为选择依据,但是实生苗的熟期、抗病性、薯型、芽眼深浅、薯皮色、匍匐茎长短、比重高低等可作为选择依据进行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主栽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和花生)采用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使自然降雨向沟内富集,能够改善作物根区土壤水分环境,提高农田降水资源利用率。垄膜具有产流和控制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的双重作用,既可增加土壤贮水量,又能减少作物棵间蒸发,有效抑制了农田水分的非目标性输出。通过2018—2019年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春玉米增产19.36%、高粱增产38.24%、大豆增产30.44%、谷子增产19.33%、花生增产3.46%。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对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增产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且田间微集水栽培省工省时,一年挖沟可多年利用,该项技术还有减少地表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增加地温、减少田间杂草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阴山北麓旱作区垄沟集雨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改善旱作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对垄沟集雨栽培措施下食用向日葵和马铃薯的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试验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变化基本上在整个生育期一直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试验在6月中旬前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表现为:垄膜沟植>垄作>起垄沟植>平作,而到6月下旬至8月上旬起垄沟植处理温度高于垄作,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8月中旬至9月上旬起垄沟植温度最高,表现为:起垄沟植>垄膜沟植>垄作>平作,9月中下旬又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整个生育期,向日葵采用垄膜沟植、垄作和起垄沟植较平作积温分别增加了162.6℃?d、35.8℃?d和80.6℃?d,而马铃薯分别增加了228.7℃?d、48.6℃?d和58.7℃?d。不同作物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向日葵叶面积指数最高值出现在播种后100天左右,马铃薯出现在播种后90天左右,整个生育期向日葵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而马铃薯在播种后90天之前,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平作>垄作,之后垄膜沟植叶面积指数下降明显,在收获前15天左右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垄膜沟植。向日葵和马铃薯增产趋势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和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WUE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  相似文献   

18.
鄯善县技术人员通过多年温室种植经验,摸索出膜下暗灌种植技术,尤其是温室辣椒套种西瓜采取膜下暗灌栽培模式,其长势较大水漫灌温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棚内湿度,主要是在棚膜上少产生或不产生水滴,防止水分蒸发,光照强度好,升温快,减少水量(浇水次数),减少发病率,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蔓藤长到二尺长时就会开裂,蔓枯病就会发生,并且瓜藤越旺越容易开裂",来自太和县税镇的种植大户徐志杰告诉记者:"加之用辛硫磷处理地下害虫使西瓜不扎根、叶边黄化等,最后发展到不得不换苗的地步!一听说这里有西瓜种植技术的观摩活动,就和同镇的王玉刚等一起过来学习!"4月24日,在安徽省太和县种植大户范如银的西瓜棚观摩棚中,种植有二百多亩西瓜的徐志杰与记者聊起了他目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优化施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黄土高原中部典型旱地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传统平作(不覆盖+均匀施肥)、垄覆沟播(垄上覆膜+垄间沟播+均匀施肥)和膜侧施肥(垄上覆膜+垄间沟播+播种行侧膜下定位施肥)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200 cm土壤水分,以及膜侧施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与传统平作相比,在偏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垄覆沟播的小麦产量分别提高9.5%和6.3%,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7.1%和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8%和8.7%,而膜侧施肥的小麦产量提高18.8%和22.8%,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2%和19.6%;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垄覆沟播和膜侧施肥对小麦产量无影响,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和17.0%。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在偏湿润年份使生长季内100~200 cm土壤水分消耗显著减少,而在偏旱年份使夏休闲季土壤蓄水显著增加,开花和收获期0~40 cm土壤硝态氮、根系全氮以及开花期茎叶全氮含量升高,促进了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吸收、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膜侧施肥较垄覆沟播产量分别提高8.4%和15.5%,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9.9%和8.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和10.0%;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两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6.0%。因此,膜侧施肥可维持旱地小麦生育后期的土壤氮供应,提高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下季播前深层土壤贮水,是适宜于旱区推广的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