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景观生态风险的变化规律,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对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198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景观格局,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了13.17万hm2和21.63万hm2;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状况从以较低生态风险和中等生态风险为主发展至较低生态风险、中等生态风险和较高生态风险并存的格局,同时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也有所增加;在后期,由于国家在此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加强部分地区的生态保护,低生态风险区和较低生态风险区的面积有所回升;因此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期间,要对区域生态风险进行定期监控。  相似文献   

2.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国家战略。低碳农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来的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农业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低碳农业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所提出的观点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6,(3):52-55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施协同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复杂工程。笔者论述了协同创新在协调区域发展、解决关键技术、统筹宏观管理方面的必要性,阐明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所具有的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等条件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8年土地功能值,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分析土地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功能在各县(市、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地势平坦的湖区地带土地生产功能较强,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生态功能较强区域沿洞庭湖流域呈带状分布。(2)自然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环境状况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在各因素类型中对土地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距地级市中心距离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相似文献   

5.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8年土地功能值,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分析土地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功能在各县(市、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地势平坦的湖区地带土地生产功能较强,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生态功能较强区域沿洞庭湖流域呈带状分布.(2)自然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环境状况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在各因素类型中对土地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距地级市中心距离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相似文献   

6.
养殖污染时空格局研究对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污染综合治理与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省部分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4年农业统计数据,采用污染排放系数法和空间格局分析技术,系统分析区内养猪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排放的年际动态及其空间格局,探讨污染负荷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近15 a来洞庭湖地区养猪规模与污染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后略减然后再持续增加的变化态势,2007年达到最高峰。研究区养猪业存栏规模从2000年的1 469.4万头上升到2014年的2 010.2万头,COD、TN和TP排放量分别由2000年的112.99、11.75与1.10万t/a增加到2014年的154.56、16.07与1.51万t/a。从空间格局来看,养猪污染负荷最大的县(市)主要为洞庭湖西部的常德市区、东南部的汨罗市和望城区,且高污染负荷区呈逐年扩大的态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养猪业的空间格局与当地人口密度、生产习惯、政策及市场导向密切相关。因此,从政策层面推进健康养殖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养猪污染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根据温室气体影响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农业发展情况、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保护性耕作、发展环境友好型施肥体系、建立健康养殖区和灌溉节水技术及新型农业技术的运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具体行动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况,及我国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概况,构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选取资源与环境和经济2个方面的代表性指标,涉及到6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可为今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得出湖区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优越,同时存在产业、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阻碍因素。针对湖区存在的问题及拥有的优势,提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即通过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发展特色旅游、提升金融服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跨区域经济管理部门等方式,实现湖区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现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包括农业内部产业交叉融合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新技术渗透融合模式和农业产业化集聚融合模式.明确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区划为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和集约开发区,各区域需要结合功能分区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乡村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1.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休闲农业发展的角度,在其概念、功能和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探索适合当地的模式,主要有民俗节假日模式、休闲体验模式、科技示范吲模式、教育基地模式等,并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几种典型模式进行归纳和分析,可总结为多熟种植模式,秸秆利用模式,粪便利用模式,淤泥利用模式,沼气利用模式,用养结合模式,生态减灾模式,清洁能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建立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2010—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3个县市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研究表明: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起步阶段的濒临失调水平提升到稳定阶段的中级协调水平,且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从空间布局分析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度和耦合协调度具有非均衡性特征,呈“东南高-西北低”格局分布;从时空关联分析来看,2010—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耦合发展度在空间上具有正向集聚特征,呈“东南高-北低”格局分布,即HH型聚集在生态经济区东南部,LL型聚集在生态经济区北部。因此,建议培育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高水平耦合地区的优势辐射功能,以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4.
15.
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概况,提出构建水域—洲滩、平原—阶地、岗地—丘陵—山地等低碳农业景观区的设想,同时倡导广大农民从家居建筑与生活方式入手,推动低碳建筑形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以及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并指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部农业信息化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西部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该文着重分析了西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西部农业信息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概况,提出构建水域-洲滩、平原-阶地、岗地-丘陵-山地等低碳农业景观区的设想,同时倡导广大农民从家居建筑与生活方式入手,推动低碳建筑形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势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是新农村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应本着因地制宜、务实推进的原则,在发展模式上做出相应选择.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技术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宣传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的重要原因,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在3km×3km格网尺度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定量测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ESV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格局总体稳定,耕地、林地以及水域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在2000—2020年减少规模最大,建设用地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00—2020年,研究区ESV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价值总量共增长10.12亿元,水域和林地是ESV主要贡献者。ESV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洞庭湖区及四水流域,四周林地为次高值区;研究区ESV空间分布具有正相关性,存在显著集聚效应,但ESV空间分异效应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