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机插条件下双季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干物质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生育期早、晚稻品种各8个,探讨机插秧条件下生育期表现、以及产量和物质生产力,为双季机插稻适宜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插秧机型对生育期没有影响。早稻品种生育进程差异表现在营养生长阶段。生育期较长的品种营养生长期较长,幼穗分化较晚;不同品种穗分化和发育期、籽粒灌浆期差异小。晚稻品种生育进程的差异表现在营养生长阶段和抽穗后的灌浆结实期。晚稻品种的营养生长期较短,灌浆结实期较长。早稻生育期112 d以下、晚稻120 d左右的品种为机插宜栽品种。机插稻谷产量、干物质总产量与生育期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早稻分别为0.573 0**和0.668 0**,晚稻分别为0.737 8***和0.582 8**。相同生育期品种,稻谷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存在差异。稻谷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日生产能力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随着生育进程推进提高。要获取双季稻机插高产,在选择适宜生育期品种的前提下,早稻品种应前期和全生育期干物质日生产力高,晚稻品种应后期干物质日生产力和全生育期干物质日生产力高。双季稻宽窄行机插优于等行机插。  相似文献   

2.
一、整地。由于机插苗秧龄弹性小,必须做到田等苗,不能苗等田。整地时要求田面平整,田中高低差应小于3厘米,表层无残株杂草。机插前要求预先沉泥,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黏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不陷机,保持1-2厘米薄水机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育秧基质在机插双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上农粳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育秧基质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形成要素的影响。[结果]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在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上与全营养土处理和全育秧基质处理相差不大,在实际产量上,呈现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全育秧基质处理全营养土处理的趋势;秧苗期针对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采取多效唑化控,可以显著控制该处理的植株高度,达到该地区毯状机插较为理想的栽插植株高度(17.7cm),同时还可以增加植株根系长度,提高植株栽插质量。全营养土处理在控制秧苗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上效果最佳。[结论]毯状机插双季晚稻育秧时,采取一半基质一半营养土制成混合育秧基质效果最优,不仅可提高产量,而且还可有效减少育秧成本,可作为当地双季晚稻毯状机插秧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方双季稻区传统耕作机具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机插质量、水稻秸秆量大以及留茬高处理困难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履带自走式拖拉机+秸秆埋茬起浆机”的南方水田保护性耕作模式,该模式能够一次性完成耕地翻整、秸秆还田作业。田间性能试验表明:“履带自走式拖拉机+秸秆埋茬起浆机”的作业深度、耕深稳定性、地面平整度、压茬深度、植被覆盖合格率等耕作性能指标,较“轮式拖拉机+普通旋耕机”“履带式拖拉机+普通旋耕机”分别提升了9.92%和4.88%、4.31%和4.13%、42.59%和19.12%、40.15%和34.57%、13.04%和7.16%,其机插秧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大田试验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率为9.63%和4.57%,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江西土壤特性和高度集约利用给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和难度。采用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轮式拖拉机带旋耕机和手扶拖拉机带旋耕机3种方式对水田进行耕作试验,结果表明,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与轮拖和手扶相比较,效率高,行走灵活、不易陷泥,比轮拖省时30~75 min/hm2,比手拖省时10~12.5h/hm2;耕后地表平整,泥脚变化程度低,适宜机插;早稻较轮拖增产1.0%,较手扶增产2.3%,晚稻较轮拖增产0.5%~1.0%,较手扶增产0.5%~2.3%。选用履带旋耕机耕作,可以减轻机械对水田的破坏作用;增加水稻产量,达到保护性耕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方双季稻区传统耕作机具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机插质量、水稻秸秆量大以及留茬高处理困难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履带自走式拖拉机+秸秆埋茬起浆机”的南方水田保护性耕作模式,该模式能够一次性完成耕地翻整、秸秆还田作业。田间性能试验表明:“履带自走式拖拉机+秸秆埋茬起浆机”的作业深度、耕深稳定性、地面平整度、压茬深度、植被覆盖合格率等耕作性能指标,较“轮式拖拉机+普通旋耕机”“履带式拖拉机+普通旋耕机”分别提升了9.92%和4.88%、4.31%和4.13%、42.59%和19.12%、40.15%和34.57%、13.04%和7.16%,其机插秧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大田试验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率为9.63%和4.57%,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晚粳稻和常规粳稻2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双季晚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抛栽等3种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构成、农艺性状、生产要素投入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杂交粳稻品种的钵苗机插模式,相比于传统抛栽模式和毯苗机插模式,播种时间分别提前9 d和14 d,穴数分别减少21.15万、3.15万穴/hm~2,基本苗数分别减少43.6%和32.8%,但大田期充分发挥钵苗秧苗素质好、活棵返青快、杂交稻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等优势,理论产量分别提高28.1%和40.2%,实际产量分别提高17.7%和27.0%,虽然平均综合生产成本分别增加了1 320元/hm~2和1 962元/hm~2,但纯收益分别增加了2 267.1元/hm~2和3 110.1元/hm~2。综合来看,选用杂交粳稻品种和新型宽窄行钵苗机械配套的钵苗机插模式,能发挥最高的产量潜力和最佳的经济效益,可作为双季晚稻适度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方式对机插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不同机械土壤耕作方式对机插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深翻耕与农户浅旋耕对机插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相比,连续翻耕对水稻的生物量、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均无显著影响。翻耕降低了抽穗后剑叶的叶绿素含量( SPAD值),特别是早稻,但对早晚稻剑叶的净光合速率并无显著影响。与旋耕相比,翻耕有降低早稻植株氮素含量的趋势,而晚稻趋势不明显。翻耕显著提高了下层(10~20 cm)水稻根系的质量及其比例。但这种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并未带来地上部生物量或产量的提升。因此,在本试验点翻耕和旋耕之间机插双季水稻产量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耕作方式是影响稻田土壤物理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以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季水稻免耕(NT)、双季水稻翻耕(MP)、双季水稻旋耕(RT)、早稻旋耕-晚稻免耕(RT–NT)和早稻旋耕-晚稻翻耕(RT–MP)5种不同土壤耕作措施对双季稻植株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叶面积指数表现依次为早稻MPRTRTNTRT-MPNT,晚稻MPRT-MPRTRT-NTNT。其中,早稻各生育时期,MP处理植株的根系、茎、叶和穗干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均表现为MPRTRT-NTRT-MPNT;晚稻各生育时期,MP、RT-MP处理植株根系、茎和穗干重均显著高于NT,均表现为MPRT-MPRT-NTRTNT;MP、RT、RT-NT、RT-MP处理早稻产量比NT分别增加681.3、395.9、248.1、210.0kg/hm~2,晚稻产量比NT分别增加880.3、495.5、99.1、710.1kg/hm~2。说明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以土壤翻耕和旋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旋耕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工作部件(旋耕刀)以切碎土壤为主,兼有覆盖翻转土壤的耕作机械。它是利用刀轴上刀片的旋转和前进的复合运动对未耕地和已耕地进行碎土作业。其性能特点是碎土能力强,一次旋耕作业能达到一般犁耕作业几次的综合效果,这样大大缩短了作业时间,有利争抢农时。旋耕后的田地可满足播种或插秧的要求。1旋耕机的使用方法1.1正确选择旋耕机刀轴转速和拖拉机转速为保证旋耕机在作业中碎土符合农艺要求,旱耕作业  相似文献   

11.
旋耕机是利用拖拉机的动力驱动旋耕刀片切削土壤的耕作机械,和其它耕作机械比较,旋耕作业具有碎土性能好,工作效率高、作业质量高等特点,一次作业可达到土碎地平的目的。按配套拖拉机来划分,旋耕机可分为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和轮式拖拉机配套旋耕机。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耕幅小,作业速度慢,主要用于南方小田块作业;轮式拖拉机配套旋耕机耕幅较大作业效率高。一、选购。旋耕机是和拖拉机配套作业的机具,产品型号的选择要因地制宣,根据自身已拥有的拖拉机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来确定机型。选购旋耕机时,可采用“查、看、听”等手段。查产品有无推广一鉴定证、合格证、“三包”凭证以及近期的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是反映近期产品质量的依据,用户应查看产品是否检验“合格”,拒绝“三无”产品和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以免上当受骗。看产品外观质量,油漆有无脱落,毛刺是否清理干净。有条件的最好空机运转几分钟,听声音是否正常,轴承部位是否过热,操作是否灵活到位,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栽培搭配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稻金早47和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旱育移栽、半旱育移栽、直播、抛秧和机插),研究早晚稻种植最佳的栽培搭配方式。结果表明,金早47产量表现,旱育秧抛秧直播机插,天优华占产量表现,半旱育秧旱育秧抛秧机插;不同栽培方式之间搭配,以早稻旱育秧+晚稻半旱育秧产量水平最高,早稻旱育+秧晚稻旱育秧排在第2位,早稻机插+晚稻机插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中小苗水稻机插田杂草化除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机插田插前沉实田土时机,提前3 d以上用50%丁草胺EC 1 125~1 500 m l/hm2封闭,插后8~10d用30%苄.丁WP 1 500 g/hm2进行二次化除,对机插中小苗水稻安全,除草与增产效果比生产上常用的53%苯噻.苄WP等插后1次化除好。  相似文献   

14.
一、整地、由于机插苗秧龄弹性小,必须做到田等苗,不能苗等田.整地时要水田面平整,田中高低差应小于3厘米,表层无残株杂草.机插前要求预先沉泥,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黏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不陷机,保持1~2厘米薄水机插. 二、育秧前期准备 1、床土准备床土宜先择菜园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手段进行碎土、过筛、拌肥,形成酸碱度适宜(PH4~6)的营养土.  相似文献   

15.
正在农业机械里,旋耕机在我国被广泛使用,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门类。我国目前的驱动型耕作机械产品有旋耕机及复式作业机、驱动式圆盘犁、耕耙犁、水田驱动耙、立式转齿耙等,但产量比较大的主要为旋耕机。一、使用方法1.刀片的安装方法为适应不同的农艺要求,不同的刀片安装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耕作效果。1.1内向安装法:左、右弯刀都向刀轴中间弯。此法旋耕后在耕幅中间有垄,适用作畦前的耕作。也可使机组跨沟作  相似文献   

16.
<正>旋耕机是利用拖拉机的动力驱动旋耕刀片切削土壤的耕作机械,和其它耕作机械比较,旋耕作业具有碎土性能好,工作效率高、作业质量高等特点,一次作业可达到土碎地平的日的。一、旋耕机的正确使用1、刀片的安装。(1)常规作业。整个刀轴上左右弯刀交叉安装,这种排列方法耕后地面平整,适于平作。(2)旋耕和开沟联合作业。从刀轴中间开始,往左全装左弯刀,往右全  相似文献   

17.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旱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得以改善,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状况改善。对小麦生理特性的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小麦单株分蘖力强,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较高,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强,公顷穗数显著高于传统旋耕,最终产量较传统旋耕增产27.4%。对比小麦当季水分生产效率,保护性耕作高于传统旋耕39.5%,达14.35 kg.mm-1.h-1。  相似文献   

18.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机插(T1)和手插(T2)2种不同栽插方式和不同施钾量(0、60、120、180、240 kg/hm~2)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手插稻,抽穗后机插稻剑叶和倒2叶的SPAD值偏低,但其变化相对平稳;齐穗期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高于手插稻,但齐穗后10~20 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于手插稻;与不施钾肥比较,施钾能稳定剑叶抽穗后SPAD值及齐穗后净光合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机插稻和手插稻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以施钾量180 kg/hm~2的最高,手插稻以施钾量120 kg/hm~2的最高;随施钾量的增加,不同时期干物质质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较于手插稻,机插稻在拔节前干物质积累更具优势,而手插稻在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于机插稻;过高或过低的施钾量均不利于水稻后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的转运;手插稻实际产量(12 517.1 kg/hm~2)较机插稻(12 128.3 kg/hm~2)提高了3.21%,机插稻实际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总颖花量不足,导致穗粒数偏少,施钾能有效提高机插稻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钾水平对手插稻实际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机插秧较适宜的施钾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19.
麦田旋耕整地应注意的农艺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耕整地是用旋耕机一次完成耕、耙作业。耕作后,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省工省时、经济方便,在土质黏重的地块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受到农民的欢迎,近几年濮阳市旋耕面积不断扩大。但是,一些地区由于旋耕与相关农艺技术不配套,给小麦生产带来比较严重的问题,2006年个别地块甚至绝收。为此,笔者通过调查,提出了旋耕地块的主要问题及农艺配套技术,供参考。1旋耕地块的主要问题1.1耕层浅土质黏重的地块旋耕面积大,但深度一般不足20cm,而且一些地区连续多年旋耕的地块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致使耕层越来越浅。1.2土壤过于疏松一些地块旋耕质量不高,耕后…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河北省滨海地区夏玉米地土壤耕层变浅、病虫草害严重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免耕作对照,设置深翻30 cm后旋耕(T1)、深松40 cm后旋耕(T2)、旋耕(T3)3种耕作方式,分析各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T1或T2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耕层含水量,其中以深松40 cm后旋耕保墒效果最佳;T1或T2处理均增大了玉米叶面积指数、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空秆率,其中以播前深松40 cm后旋耕效果最佳。选用的3种耕作措施中,播前先深松40 cm再翻耕的耕作方式最适宜该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