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为了探索内蒙古东北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适宜性,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当地水稻常规淹灌、"浅晒浅湿"和"浅晒湿干"3种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理指标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浅晒浅湿"和"浅晒湿干"2种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均可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茎秆单壁厚度;2种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水稻的穗数、产量均比常规灌溉高,单位面积穗数分别提高了16.9穗和23.3穗;产量比对照分别高出3.7%和5.9%。2种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具有一定的节水增产效益,为推广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控制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分别以土壤饱和含水率的70%、80%和90%作为灌溉下限进行控制灌溉。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拔节孕穗期水分控制条件下水稻生长受到抑制,单穴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变化较小,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显著减少,产量也有减小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抽穗开花期控制灌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相对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拔节孕穗期控制灌溉较抽穗开花期节水效应明显,但抽穗开花期控制灌溉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水分生产效率,因此,制定水稻控灌灌溉制度时,拔节孕穗期轻控,抽穗开花期适当增大水分控制下限有利于水稻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3.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水稻二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下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6.20%、减产12.90%和减产37.87%;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单株理论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92、0.57864、0.58591和0.62008,而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一次枝梗数呈较弱的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4.
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比较3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寒地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节水量、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下株高变化差异逐渐增大,抽穗后差异减缓,分蘖消长基本相同,干物质积累呈湿润灌溉A浅湿灌溉B淹水灌溉C。湿润灌溉与浅湿灌溉每平方米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比淹水灌溉高,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3%、6.7%。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以湿润灌溉最高,浅湿灌溉次之,淹水灌溉最低。因此,湿润灌溉更有利于稻株生长发育以及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节水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南方地区超级杂交水稻田间灌溉排水管理最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最大化利用水稻各生育期耐旱、耐淹性能,达到节水增产,设计了7种灌溉排水模式并开展超级稻大田全生育期灌溉排水管理试验,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传统的"薄、浅、湿、嗮"田间灌溉排水管理模式,水稻在各生育期分蘖及株高等主要生长态势指标表现较好,产量较高,但需灌溉水量最多。(2)过度的调亏或调蓄,虽然节水效果较好,但影响水稻生长及产量。水稻生育期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饱和持水量的60%(过度调亏)或稻田田间拦蓄水深大于350 mm(过度调蓄),水稻产量最低。抽穗杨花生育期过度缺水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影响最大。(3)适度的"调亏、调蓄"灌溉排水管理模式是南方多雨地区最佳灌溉排水管理模式,其各生育期生长态势指标及产量均处于较高或最高水平,所需灌溉水量最低。(4)超级杂交水稻田间灌溉排水管理最优参数为:干旱期"调亏"灌溉时,田间土壤含水量下限以饱和持水量的60%~80%为宜,不低于60%;降雨期间田间蓄水深上限宜控制在250~350 mm,不高于350 mm。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水资源紧缺对水稻生产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水稻科技工作者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或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少系统地比较以及根据不同区域实际田间情况进行节水效果的评价梳理.本文采用文献数据分析的方法,综述了几种常见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比较了不同技术模式在节水和增产效果上的差异及其优、缺点.结果表明,"浅湿晒灌溉"的增产效果较好,但对田块的要求较高,并且难以确定灌溉定额;"间歇灌溉"的节水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推广性差;"控制灌溉"能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但没有统一的灌水指标;"适雨灌溉"节水效果较好,但增产效果一般;"滴灌"能提高水肥利用率,但可能会导致产量降低.综合来看,"滴灌"和"控制灌溉"适合在北方稻区推广,"蓄雨型灌溉"技术具有较大的节水和增产潜力,适合在南方稻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黑龙江省寒地稻田的适宜灌溉方式。【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田间观测的方法,设置控制灌溉、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3种灌溉方式,展开了对寒地水稻生长季CH_4和N_2O排放特征及其增温潜势方面的研究。【结果】(1)稻田CH_4排放主要集中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间歇灌溉能显著减少CH_4排放量(P<0.01),其中控制灌溉减少56.29%,间歇灌溉减少26.59%。(2)土壤干湿交替的晒田期和施加穗肥7 d后是稻田N_2O排放的主要时期,返青期有明显的负排放现象发生。施加穗肥后,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首先达到排放高峰,比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提前了6 d。控制灌溉和间歇灌溉N_2O排放量与淹水灌溉相比分别增加了55.6%和56.0%。(3)淹水灌溉稻田CH_4排放量与5 cm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量与15 cm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气温对间歇灌溉稻田CH_4和N_2O排放均有显著影响。淹水灌溉CH_4和N_2O排放受土壤温度影响显著,其影响大小与不同灌溉方式有关。【结论】不同灌溉模式影响了寒地稻田CH_4和N_2O排放特征,控制灌溉既降低了增温潜势又增加了籽粒产量,是一种较优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水稻水分生态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在三江平原宝清水利综合试验站进行,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灌溉模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水稻的生育特性、产量和水量消耗。结果表明,从节水角度看,控制灌溉水稻田间耗水量最小,湿润灌溉比控制灌溉多达43.5%,淹灌最大;从产量角度看,控制灌溉产量不及湿润灌溉和淹灌,湿润灌溉比控制灌溉高23.4%。可以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并综合考虑节水效益和产量效益,选用合适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水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对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响应规律,设计4种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浅水勤灌、湿润灌溉、控制灌溉和蓄水控灌),观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水稻总产量及其组成(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变化规律的差异并不明显,水稻收获时的株高以蓄水控灌最高(103.4 cm),控制灌溉处理次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随移栽后时间的动态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 1~0.982 4和0.975 6~0.982 7;水稻叶绿素含量于移栽后76 d达到峰值,移栽76 d后进入衰退期,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蓄水控灌处理水稻生长中后期叶绿素含量总体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均存在影响,蓄水控灌模式下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172 kg/hm~2,而浅水勤灌处理水稻产量处于最低水平(8 735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肥模式单季水稻生长特性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不同灌溉模式与施肥方式的组合对单季水稻分蘖、根系生长、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模式下(薄露灌、间歇灌),水稻分蘖优于常规灌溉,并且3次施肥处理的最终分蘖量好于2次施肥;水稻根系长度和根毛总量均大于常规灌溉;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影响不显著;节水灌溉加3次施肥处理的实测产量略大于常规处理,每亩增产10~30kg。另外,节水灌溉模式可显著提高单季水稻的水分生产率,生育期用水可减少10%~30%。  相似文献   

11.
New water consumption pattern of rice unde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nce 1982 tests of rice irrigation technique of controlled soil moisture content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Mairendian Testing Station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Jining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water consumption (including ec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nsumption) and output of rice vary considerab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rrigation techniques used. In this paper, the water-saving effects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eti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ce growing and physiological indices such as soil moisture, soil air, soil temperature, leaf area index and stoma aperture etc., and rice root growth and a formation of an ideal colony. This irrigation technique makes watering quota most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The water consumption is reduced by 41% and only 46.8% of water are required for flooding irrigation. Rice yield increases by 15%. Not only are interplant evaporation and field seepage greatly reduced but also transpiration is greatly reduced under controlled irrigation. New water consumption pattern of rice growing is thus formed.  相似文献   

12.
为了达到节水、改土和增产的目的,通过研究灌溉方式对耗水量、灌溉定额、灌水次数和特种优质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水文年型和品种对耗水量的影响,优选出了特种优质水稻最适宜的田间水分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3.
水稻覆膜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与浅湿灌溉(CK1)和浅水灌溉(CK2)相比较研究了覆膜灌溉对水稻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灌溉条件下稻田空气相对湿度低于CK1和CK2,气温和地温高于CK1和CK2,其中地温的增温幅度在返青期最大,随着水稻叶面积的增加逐渐减少,在所观测的深度范围内(15c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覆膜灌溉较CK1、CK2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提前和缩短。抽穗开花期水稻的抵抗力差,若遇低温高湿情况易感染稻瘟病,由于覆膜区水稻抽穗早避免了低温天气,加上覆膜还可以提高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使覆膜区水稻的受病害程度明显降低。覆膜水稻的生长量大(分蘖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高),其无效分蘖数也较高,因此,建议覆膜水稻要适当稀植以增加成穗率,同时降低成本。覆膜水稻产量较CK1高2.6%,较CK2高5.7%;经济效益较CK1高1.1%,较CK2高6.2%;灌溉水生产率为1.56kg/m3,比CK1高38%,比CK2高95%。  相似文献   

14.
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及土壤水分能量调控标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198 9~ 1998年在沈阳农业大学灌溉试验场通过盆载、蒸渗仪、小区及大田进行试验研究 ,分析了水稻的需水规律及稻田土壤水分能量的变化特点 ,论述了土壤水分状况与水稻腾发强度之间的关系、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腾发量的调控作用以及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提出了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和土壤水分能量调控标准。  相似文献   

15.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广西桂林站水稻非充分灌溉试验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比较了不同稻田水分条件下水稻根系的形态、类型、根系数量及分布特点,同时,对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产量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对指导有效、省水的稻田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宁夏灌区水面植稻净化农田退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浮床技术,将水稻移栽到农田退水水面,利用农田退水进行水稻无土栽培。试验设置引入农田退水的培养池中植稻和退水沟中水面浮床植稻二种栽培方式,并以大田栽培水稻为对照,研究水稻生长状况及对农田退水的净化效果及水稻籽粒品质状况。试验结果表明:①水面浮床植稻对农田退水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在培养池中,农田退水TN的去除率可达...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井灌水稻井水增温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三江平原地区井灌水稻冷水害问题,通过试验重点研究了晒水池、渠道增温,快灌、少灌等增温技术。结果表明,通过晒水池、渠道晒水增温,使4~5℃的井水升温至13~15℃,基本达到水稻生长对灌溉水温的最低要求,保证了井灌水稻的单产、米质不低,效益不降。建立了晒水池、渠道水温与其流程(L)、流速(V)、气温(T)间的经验公式,得出气温越高,流程越长,水温越高;流速越快,晒水时间短,水温越低。通过实验证明又快又少的灌水方法增温效果明显,经过2h的晒水,池内平均水温可以达到20℃以上,平均每小时增温7~8℃,对水稻的产量影响较小,有效的克服了水口处贪青晚熟的现象,节省土地和资金,不但可以减轻池、渠增温的负担,甚至可以代替池、渠增温。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耗水大户,传统的串灌、浸灌,不仅造成水量浪费严重,而且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根据水稻需水的规律进行科学灌溉,不仅可以大量节水,而且还能增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1982年以来,于麦仁店灌溉试验站进行了控制土壤含水量水稻灌溉技术及水稻需水量的试验研究,其成果表明,采用节水高产的控制灌溉技术后,水稻耗水量大幅度下降,生理生态需水规律发生显著变化。文章从稻田土壤水分等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水稻自身生理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水稻节水机理,并对彭曼法在节水灌溉水稻需水量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力系数K_s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