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昆 《森林与人类》2005,25(6):52-55
2003年,本文作者,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万昆,在一年中参加了中国南极和北极科考活动。他以媒体记者的视角,记录了他看到的南极和北极。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书稿至今没有出版。应本刊之约,他为我们撰写了稿件。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决定分两期刊登。下一期。我们将刊登有关南极内容的文章。——《森林与人类》编辑部  相似文献   

2.
李斌 《湖南林业》2005,(2):26-27
一次,一位中国记者将“北极的生命比南极多”作为新闻在电视台播出。这让对极地有所了解的人们几乎笑掉了大牙,这还用说吗?北极的生命当然比南极多.而且这也不是中国科学家的发现,人类在数百年来的极地探险和研究中早已发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南极企鹅     
企鹅原是一种会飞的动物 就像北极熊代表北极一样,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称为南极的象征。 目前已发现南极地区约有1亿多只企鹅,南极大陆的沿岸及亚南极区的岛屿上都有它们的踪迹。登上南极陆地,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成群结队的企鹅,企鹅给南极洲这个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带来了生机。它那彬彬有礼、绅士般的风度,给  相似文献   

4.
来北极之前就知道,此次北极之旅可能是一次寂寞的旅行。因为基本上不下船,脚不沾地。现在离回到上海还有26天,寂寞的滋味终于快将我打倒了。北极之旅和去南极不同。去南极的过程虽然也很寂寞,但按照计划的安排,一船两站,每航行半个月,就会下船到一个站点,到长城站或  相似文献   

5.
1991年6月,经过一番辛苦的资金筹措,51岁的地质学家位梦华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的资助下,一个人跑到了北极。  相似文献   

6.
1991年6月,经过一番辛苦的资金筹措,51岁的地质学家位梦华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的资助下,一个人跑到了北极。  相似文献   

7.
<正>候鸟在春秋两季进行两次长距离的迁徙,有的迁徙几乎跨越全球,这让它们长期暴露在危险中,经常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它们千万年来从未放弃。也许,对候鸟而言,迁徙真的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赌博",一种有利的选择。无论是到非洲南部越冬的普通楼燕,还是往返于南极和北极之间的北极燕鸥,这些迁徙的鸟类都带给我们关于鸟类迁徙活动的无限遐想和震撼,而另一些鸟类则一整年都  相似文献   

8.
走进浮冰区     
《森林与人类》2005,25(6):62-65
壮观的冰群,布满了海面,这里的浮冰不像南极的冰,不是从冰架上垮塌下来的,因此没有南极冰山的立体、壮美与雄浑。但北极的浮冰是在海洋中形成的,面宽、平坦、密集。因此显出一种博大与坦荡。  相似文献   

9.
睡睡懒觉,听听音乐,看着邮轮的窗外,读读书,写写邮轮日记,沉思一下过往,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真真切切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此时,生命的意义被颠覆的感知,原来幸福其实很简单……
  这是参与北极之旅一位游客的感受。在京城顶呱呱国际旅行社推出的不走寻常路“玩转地球”高端私人订制探险之旅的线路中,这只是其中一条。而“南极零度探险之旅”、“北极曼妙之旅”、“圣托里尼浪漫之旅”、“非洲肯尼亚动物迁徙之旅”等都各有千秋,让客户从不同角度感受到旅行的生命真谛。而推出这一系列旅游项目的京城顶呱呱国际旅行社创办人,就是一位亲身参与旅行的女士。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刚刚从北极归来的京城顶呱呱国际旅行社董事长、总经理李沅蓉。  相似文献   

10.
秘境寻踪     
正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0月开本:16开定价:88元《秘境寻踪》,以一个中国女摄影师的视角,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到深邃大海,从陆地、岛屿和海洋三个部分探索这个星球上的非凡物种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地球在呻吟     
珠穆朗玛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我们曾经一度幼稚地认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战天斗地,移山填海,表面上看,豪气冲云,实则上,一些违背自然规律行动,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蛮干。祖祖辈辈...  相似文献   

12.
<正>1962年2月21日,河北日报刊登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的消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们对塞罕坝的关注已经55年了。半个多世纪里,新闻里的塞罕坝,常写常新,总有写不完的故事。门振成是我们报社的一位老记者。1977年他第一次上坝采访,就赶上了罕见的雨凇灾害。这场灾难,让他亲眼见证了塞罕坝人不屈的性格和不垮的精神。那年10月28日,白天下了一天的雨,天气越来越冷。结束了一天的采访,晚上门振成和工人们一起睡在营林区职工宿舍的大通铺上。半夜时分,大家突然被外面爆竹般的响声惊醒,原来,雨落在树上,冻成  相似文献   

13.
李星 《世界林业动态》2006,(15):F0004-F0004
据WWF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称:由于地球气候迅速变暖,北极熊和海豹等栖息在北极的许多生物,有刊能在20年内灭绝。北极的冰雪在过去10年里减少了9.2%,到本世纪末,夏季的北极冰雪有可能会融化。  相似文献   

14.
极地体验     
雪龙船在北极航行,科考队员在进行着常规的取水采样工作,一如既往。而我们能做的只是观光:观北极的自然状态,观北极的无限广袤。而这一切似乎可以用平静完全表达。按照计划,我们8月16日再次到达了美  相似文献   

15.
来自北极的警告——遏制汞的全球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极是地球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如果北极地区都受到了汞的污染,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汞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的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业产业》2009,(9):50-50
9月3日.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该项研究表明.现在是北极近2000年来最热的一段时间。研究同时显示,北极在2000年来大的趋势是变冷.但很可能由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在上世纪以来迅速变暖.到近10年来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17.
给队员们带来惊喜的还有一群群的北极雁。一天下午,天空阴蒙蒙的,不一会就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这时,我们忽然发现,一群北极雁光顾考察基地,正在几幢房子之间的一条土路边闲庭信步,寻找食物。记者拿起相机就赶紧赶过去。只见体育馆———一幢红色的房子旁,不下三四十只黑脖白肚的北极雁正悠闲地踱着步,一晃一晃地,身上还披着几块彩色的羽毛。噫,竟然还有一些小雁,毛茸茸的小家伙全身黑褐色,参杂其间。一会儿。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两只大雁一前一后,中间夹着一只小雁,3只一排穿过马路。原来,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回穿马路时,这三口之家仍是三…  相似文献   

18.
焦魁今年77岁,一生放养鱼鹰的他,用“鹰王”来称呼一点都不为过,在记者和年轻的摄影师开始这一期的采访行程前,他并未纳入我们的采访计划。和他是在白洋淀的水中认识的,他不善言辞,而在记者眼中,他和他的鱼鹰他的浆声已经道出了很多。  相似文献   

19.
又是一年沙尘来,又是惊心动魄时。在每年春季来临的时候,一个沉重的治沙话题又出现在街头巷尾。可是,当记者采访全国防沙治沙学会副理事长朱俊凤时,他对黄沙表现出来的偏爱却让我们对于大漠、黄沙有了一层新的认识,特别是他对开发沙产业的信心给了记者很多启发。让老百姓富起来,是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9月19日,金华市被正式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授牌当天,金华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个消息。这个消息,让很多市民备受鼓舞——这意味着作为宜居城市的金华又新增了一张"金名片"。这其中,有一个老人觉得特别欣慰,他就是67岁的李志根。在五百滩公园里,李志根老人拿出来一份珍藏了17年的《金华晚报》告诉记者,这份出版于1999年3月12日的报纸第一版上曾刊登了他的来信——《愿婺城成为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