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青枯病病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研究了玉米青枯病原禾生腐霉(Pythium graminicola Subram)和肿囊腐霉(P.inflatum Marth.)与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ium Schw.)间代谢水平上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腐霉代谢产物对谷镰刀菌的生长有刺激作用,而禾谷镰刀菌代谢物对腐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腐霉代谢产物对寄主的致萎能力比禾谷镰刀菌更强。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等地的花生果腐病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基本明确了河北省花生果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群结腐霉(Pythium.myriotylum Drechsl)复合侵染引起。同时进行了病菌回接试验,检验了2种病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茄镰刀菌和群结腐霉菌单独接种均可致病,且茄镰刀菌致病力较强,但症状与田间表现有差异;复合接种发病的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相同。从回接发病的荚果上再次分离培养病原菌,发现与原分离病原物一致,说明茄镰刀菌和群结腐霉菌是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1996~1997年从新疆各植棉区采集表现烂种、烂芽和烂根的病样1548份,共分离出1187个菌株,其中以丝核菌和镰孢菌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菌株总数的42.0%和42.9%;其次是链格孢菌和根霉;黑色根腐病菌、腐霉和毛霉等出现频率较低;丝核菌中立枯丝核菌占绝对优势,立枯丝核菌中AG4为优势菌群,已鉴定出5种镰孢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solani)、半裸镰孢菌(Fusariumsemitectum)、锐顶镰孢菌(Fusariumacuminatum)和串株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前两者较常见。致病性测定证明,立枯丝核菌的AG4致病力最强,黑色根腐病菌次之,镰孢菌的致病力较低,链格孢菌、根霉和毛霉的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勒泰地区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2007和2008连续两年自新疆阿勒泰地区采集分离到的大量大豆镰刀菌根腐病分离物进行的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所得253个镰刀菌属菌株分属于5个种和1个变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茄腐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茄腐镰刀菌蓝色变种、燕麦镰刀菌和节状镰刀菌.各个种或变种所占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6.6;、24.1;、11.8;、9.8;、7.5;和0.8;.以黑河5号大豆品种为接种材料进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除节状镰刀菌无致病性外,其余4个种和1个变种对大豆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为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中出现频率最大且致病性最强的优势致病种,茄腐镰刀菌次之.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豌豆根腐病病原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福建省漳洲、福州等地豌豆不同生育期的根腐病原进行调查,基本明确了福建豌豆根腐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福建省豌豆根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ehlesht.)、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tihn)、终极腐霉(Pythium ultinum Trow.)、根腐丝囊霉(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chs.)、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Berk.et Br.)Ferr.]和一种未鉴定镰刀菌(Fusarium spp.)等复合侵染引起的;致病性试验表明,茄镰刀菌和根腐丝囊霉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6.
1990-1996年,在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采集玉米青枯病株共563株,进行病原菌分离,腐霉菌的分离频率为51.87%,镰刀菌为35.35%,经致病性测定及再分离,证明腐霉菌是玉米青枯的主要病原菌。实行轮作,种植抗病品种,增施锌肥可有效地防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南省玉米杂交种穗粒腐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籽粒(或病粒)中串珠镰刀菌的带菌率最高,分离频率为59.61%,其次为木霉菌,分离频率为14.97%。从玉米杂交种中分离到的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致病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蠕孢菌和禾谷镰刀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力较强,只是发病时间、病害蔓延速度有所差异。病原菌分离频次的高低与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对我省6个地区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在分离的107份标样中,镰月菌分离频率为65.4%,其中串珠镰刀菌分离频率为30.8%,致病力为62.5%;腐霉菌分离频率为30.8%,致病力达100%,重分离仍能得到原菌株。根据柯赫氏法则,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为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油菜土壤中与核盘菌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菌核埋植法研究油菜田土壤中与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菌核存活有关的真菌区系。从四川省内江、简阳和雅安三地土壤中共分离到菌核重寄生真菌117株,分布于10个属内:曲霉(Aspergilusspp.)、交链饱属(Alter-nariaspp.)、小盾壳霉(Coniothyriumminitans)、镰刀菌(Fusariumspp.)、粘帚霉(Gliocladiumspp.)、毛霉(Mucorspp.)、青霉(Peniciliumspp.)、根霉(Rhizopusspp.)、木霉(Trichodermaspp.)和轮枝菌(Verticili-umspp.)。其中以镰刀菌和木霉为主要种类,分别占全部重寄生真菌的51.4%和30%。从菌核表面分离到12个属的真菌,镰刀菌、木霉和根霉占优势,分别为48%、18.5%和14.3%。不同地区油菜土中与菌核有关的真菌区系不尽相同。然而,三个地区能侵入菌核内部的真菌均以镰刀菌(Fusarium)和木霉(Tricho-derma)占多数。它们在菌核存活、子囊盘萌发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用选择性抑制剂测定腐霉与镰刀菌对玉米的致病性TestingthePathogenicityofPythiumandFusariumtoAdultMaizebyUsingSelectiveInhibitors玉米青枯病的田间症状及其发病条件,与国内外文...  相似文献   

11.
北京和浙江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82-1986年,对北京、浙江地区的玉米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1985和1986两年分离的200株病株中,腐霉菌(Pythium)占66.5%,镰刀菌(Fusarium)占37%,丝核菌(Rhizoctonia)占10.5%,细菌(Bacteria)占4.5%,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占3%。回接成株期玉米试验表明,肿囊腐霉菌(P.inflatum Malthews)和禾生腐霉菌(P.graminicola Subram)是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 Schw.)则不是,至少不是主要病原菌。从玉米上分离出肿囊腐霉菌,过去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相似文献   

13.
江苏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江苏13个地区采集677份水稻恶苗病标本,分离获得548个单孢菌株.参照Booth分类系统,这些菌株被鉴定为6种镰刀菌,其中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占60 8%,其他分别为雪腐镰刀菌(F.nivale)、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不同地区病害样本上镰刀菌种类及其比例存在一定差异.接种试验表明,串珠镰刀菌是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其他镰刀菌均不能引起典型的徒长症状或不致病.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日趋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重病年份1998年高达75%。分离鉴定出7个属的病原真菌,它们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木霉菌(Trichoderma sp.)、离蠕孢菌(Bipolaris sp.)、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黄曲霉素(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niger)和毛霉菌(Mucor sp.);其中串珠镰刀菌,结果以注射法的发病率适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品种对镰刀菌穗腐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定西地区小麦根部镰刀菌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定西李家堡乡,采集200株具有根腐症状的的小麦植株,经分离得到镰刀菌42株.根据Booth C.系统鉴定,确定它们分别属于镰刀菌的6个种,以春小麦品种定西35号为材料对其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尖孢镰刀菌(F.oxyspori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对小麦幼苗有强致病作用,它们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1.00%和21.43%;黄色镰刀菌(F.culmor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的致病性属于中等强度,分离频率分别为9.52%1、4.29%和16.67%;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致病性弱,其分离频率约为7.14%.  相似文献   

16.
17.
对西甜瓜整个生长发育期及采后根际镰孢霉的研究表明,西瓜根际镰孢霉种类有5种2变种:尖孢镰孢霉、尖孢镰孢霉芬芳变种、茄病镰孢霉、串珠镰孢霉、串珠镰孢霉胶孢变种、半裸镰孢霉、硫色镰孢霉;甜瓜根际镰孢霉、种类有4种1变种:尖孢镰孢霉、尖孢镰孢霉芬芳变种、茄病镰孢霉、潮湿镰孢霉、半裸镰孢霉.其中,茄病镰孢霉分离出现频率最高,发生于西甜瓜生长各个时期及采后,尤其生长前期及后期所占比例较大,而在5叶至开花前,开花一座瓜期比例最小.尖抱镰孢霉的发生仅次于茄病镰孢霉,开花一座瓜期分离比例最大.镰孢霉的其它种分离频率都较低,只出现在西甜瓜生长发育的某个或某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病原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2~1985年,在河南省主要玉米青枯病区(4县)采集病株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所得菌株有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丝核菌(Rhi-zoctonia DC.et Fr.)、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Ell.et Halst.)及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link et Fr.)等。用出现频率高的镰刀菌进行室内外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定。致病力最强的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abe.),其次是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 RerK.et Rav.),串珠镰刀菌中间变种(F.moniliforme var.jntermedium Neish et leggett)次之,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致病力最弱。其中半裸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中间变种在玉米上首次发现,并对以上镰刀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病原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山西省晋城市和太谷县的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从采集的玉米穗腐病病样中共分离到53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其中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为46.7%,属优势种群。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轮枝镰孢菌与禾谷镰孢菌为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且两者复合侵染对玉米造成的为害最严重。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该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