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省域中心城市具有经济体量大但综合承载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合肥市2010—2019年综合承载力数据表明,合肥市承载力发展情况良好。2014年后合肥市已经实现在理想城市综合承载力内实现可持续发展。10年间硬件承载力取代软件承载力成为制约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的因素,管理、资源和土地承载力代替科技和设施承载力逐步成为较大的障碍因子。建议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环境整治手段、强化基础产业引入和促进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发展等方面促进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持续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2.
针对合肥市城市行道树应用现状,分析了合肥市城市行道树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合肥市行道树的选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甄丽君  陈秀楼  杨新征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180-182,165
会展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具备了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条件。但在会展旅游产品开发上还存在开发系统性不强、参与机制不高等问题。针对合肥市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从两个层次提出会展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措施,并就开发类型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4.
赵翠侠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57-158
合肥市要发展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管理水平。旅游解说系统建设是提高城市旅游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本文对合肥市的旅游解说系统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合肥市目前旅游解说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袁天佑  褚小军  冀建华  林枫  王俊忠  胡聃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844-6847,6852
首先对城市水文环境、城市水文要素、城市水资源、城市水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城市化水文效应的基础上,从学科发展和应用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水文问题的相应对策及展望,从而为合理规划与设计城市防洪和排水系统提供支持,以促进城市环境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合肥市城市老年人教育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期为未来合肥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需求者角度了解合肥市城市综合公园的发展现状,研究选取了合肥市4个城市综合公园作为样本地,采用了描述性分析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对24项城市综合公园特征要素的重要性及表现性感知现状以及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了IPA分析模型,为城市综合公园管理工作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分析城市水文效应的产生原因,阐述排水设计及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水文效应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合肥市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合肥市的公园、景点、城市主干道彩叶植物进行了调查,在这些的基础上对彩叶植物进行了初步分类,说明了其观赏特性与园林应用,为合肥市彩叶植物的引种、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合肥市彩叶植物的引种、选择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是缓解热岛效应的基础,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热岛效应日趋显著。定量分析合肥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以为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进一步缓解和控制城市热岛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landset遥感数据,运用覃志豪单窗算法,反演合肥市地表温度,利用均值-标准差方法进行地表温度区划分热岛区,定性地描述热岛区的扩展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合肥市存在城市热岛效应,1995—2010年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城市热岛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以及各辖区中心人口、工业集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依据合肥市2017、2018年春季营建的道路花境展开相关调查研究,统计道路上花境所用的植被及其生长状况,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的选择和景观配置。系统分析了合肥市春季道路花境中的植物种类、应用频度等,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升合肥市道路绿化和城市生态景观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友均  许建  黎泽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97-7598,7600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选取19项指标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思路和过程,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合肥"十五"期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评价研究。最终选取3个主成分,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计算得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结合定性方法,对合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讨论得到:"十五"期间,合肥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逐年上升,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人均耕地面积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对合肥市可持续发展起着负面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合肥可持续发展的布局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验证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从合肥市近年来花境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出发,对合肥市花境发展进行探析,合肥市现有花境集中分布在市区道路街头绿地,面积上以小型花境为主。最后指出合肥市花境发展应从城区拓展到郊区,从道路绿地拓展到滨水绿地和林缘绿地,从"小花境"到"大花境",从一个个花境作品转为用"花境"这一理念打造花境式生态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城市综合公园布局均衡性地定量评估的准确性,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出行模式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德地图的路径规划模型,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时间阈值下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及供需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中心城区综合公园布局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的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高区域通常分布在新城区以及综合公园周边地区,并且随着时间阈值的提高,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态势;合肥市中心城区在15 min与30 min时间阈值下均只有近5%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匹配状态;近7%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显著不匹配状态,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部以及滨湖区北部区域,居住区密度与综合公园数量是影响供需匹配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与高德路径规划数据作为数据源对传统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以及两步移动搜索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微观尺度下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评价框架,能够精确地评估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的通达程度以提高居民综合公园游憩出行的阈值,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综合公园整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合肥市2010—2015年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调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确定权重,对合肥市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2010—2015年的生态环境总体来说得到改善,但是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处于"临界状态",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建设扩张与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合肥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以景观指数为基础解析1995—2016年合肥市景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反映建设用地与耕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的景观梯度及其动态度,研究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合肥市城市化进程致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5.68%,超过18.41%耕地流失,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复杂化,城市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加。近20年间城区以旧城区为中心持续向四周扩展,2005年之前主要往西南方向扩展,对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005年之后南部、北部扩展幅度较大,南、北部郊区的快速建设影响着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0年之后外围城镇扩展速度增加,致使城区外围生态环境稳定性下降。城市扩张致使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持续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城市建设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合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管理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中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59-1860
通过对合肥市绿地现状的分析,提出合肥市绿地系统规划构想和目标,即以市域范围内生态廊道为依托,建成城郊一体的科学系统,真正形成环状与放射状结合,楔形绿地切入的框架结构,实现合肥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生态园林城市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合肥市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更新评价,并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更新了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数据库。评价结果表明,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为4.753等级,比上一年提升了0.041个等级,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耕地均以中产田(4-6等地)为主,评价结果为合肥市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查季清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88-190
对景观生态林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景观生态林应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两种功能,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该文以合肥市董铺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为例,探讨景观生态林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邓斌  严平  杨书运  宋卫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49-3950
利用合肥及三县4个站点的近36年气候资料,分析了合肥市城、郊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36 a来合肥市城、郊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合肥市城、郊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随季节变化;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幅度很大;城区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城市干岛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