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杏利  牛永春  邓晖 《植物保护》2013,39(1):128-132
为了解河南省常见禾本科杂草上的病原真菌种类状况,于禾本科杂草生长季节对河南9个县市的稗草、狗尾草、马唐、牛筋草和虎尾草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采样.从72份样本中共分离获得152个真菌菌株,对产孢的131个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出9个属的真菌,其中70株鉴定为16种.明确了平脐蠕孢属、弯孢属、凸脐蠕孢属、内脐蠕孢属和长蠕孢属等蠕形分生孢子真菌是狗尾草、马唐、稗草等常见禾本科杂草上的主要病原菌.对其中来自发病严重样品、产孢量大的30个菌株用人工接种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狗尾草平脐蠕孢NY1菌株和新月弯孢zxl07289a菌株均对供试杂草表现出很强的致病性.研究结果丰富了禾本科杂草的病原真菌种类信息,为生物除草剂的研发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发掘具有防治茶园杂草潜力的生防菌,本研究从江苏、浙江和安徽3省共16个茶园采集感病杂草,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病原菌,通过菌饼回接验证获得了44株具有致病力的植物病原菌,从中筛选出了10株致病性较强的优势菌株。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优势菌株后,通过观察优势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确定10株优势菌株分别为平脐蠕孢属的狗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setariae、链格孢属的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弯孢属的间型弯孢Curvularia intermedia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镰刀属的再育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棒孢属的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茎点霉属的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共6属8种的病原真菌。结合作物安全性问题,木贼镰刀菌、再育镰刀菌、狗尾草平脐蠕孢、间型弯孢和新月弯孢5种病原菌被认为具有开发成防除茶园杂草生物除草剂的较好潜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稗草病原真菌对稗草及水稻的致病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从稗草病叶上分离到8种病原真菌,它们是:链格孢、棒弯孢、月弯孢、画眉草弯孢、橙黄树座霉、紫附球菌、Bipolarisschoemaker和尖角突脐孢。前4种病原菌对水稻有致病作用。在对水稻无致病作用的4种病原菌中,橙黄树座霉、紫附球菌和B.schoemaker对稗草的致病力弱,而尖角突脐孢对4.5叶期以下的稗草有极强的致病作用。寄主范围测定表明尖角突脐孢除了轻度侵染玉米幼苗,对其它主要作物如水稻、小麦、大豆、棉花、谷子、豌豆、芸豆、向日葵、芝麻、大麻无致病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尖角突脐孢在我国可作为微生物除稗剂的候选菌  相似文献   

4.
玉米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分离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标样中的77株新月弯孢菌和1株来自水稻的新月弯孢菌进行RAPD分析表明,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约0.60处,所有菌株被聚为3个组,但88.0%的菌株聚入第Ⅰ组内,其余菌株被聚入另外2个组内。第Ⅰ组内共有69个菌株,包含来自不同区域的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优势类群,其余2个类群主要是一些致病能力较弱或不致病的菌株。结果表明,新月弯孢菌种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相关,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何伟  邓晖  牛永春  赵杏利  高洁 《植物保护》2011,37(1):99-104
为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禾本科杂草病原真菌资源状况,于禾草生长季节对东北三省19个县市的稗草、狗尾草、马唐和虎尾草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采样。对病害样品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86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到10个属的真菌。对其中分离率较高具代表性的或来自发病严重样品的31个菌株用人工接种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明确了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对稗草、狗尾草、马唐和虎尾草均有较强致病性,梭形凸脐蠕孢(Exserohilum fusiforme)和尖角凸脐蠕孢(E. monoceras)对稗草具有较强致病性,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狗尾草平脐蠕孢(B. setariae)、嘴突凸脐蠕孢(E. rostratum)和链格孢(Alternaria spp.)对狗尾草具有较强致病性。不同菌株致病性有差异,一般来讲,对原寄主的致病性强于对其他寄主的致病性。研究结果丰富了禾草的病菌资源和信息,为真菌除草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聚酮合酶参与调控多种毒素和黑色素的合成,在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解析聚酮合酶基因在B.maydis中的作用,对玉米小斑病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与回补的方法获得了聚酮合酶基因BmPKS18敲除突变体和回补菌株。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突变体ΔBmPKS18产生白化菌落,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分生孢子无色且长度增加,有性生殖能力存在缺陷,致病力明显减弱。结果表明,BmPKS18基因在玉蜀黍平脐蠕孢营养生长、有性和无性生殖、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玉蜀黍平脐蠕孢致病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稻和稻田周围常见的10种杂草上来集梨孢属菌株,以涂沫法作交互接种,分离自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的梨孢菌与分离自水稻的梨孢菌可以交叉侵染其寄主,茭白和碎米莎草梨孢菌与稻梨孢菌不能交互侵染;自然诱发条件下来自牛筋草和狗尾草的梨孢菌与来自水稻的梨孢菌对其寄主同样发生交叉侵染。直接从杂草寄主上分离的梨孢菌株对水稻的致病性较弱,接种到水稻感病品种发病后再分离的菌株,对水稻致病性增强,对原寄主的致病性基本保持不变。推断稻瘟病区稻田周围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等杂草寄主上的梨孢菌在稻瘟病菌的积累和传播方面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8.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作为稻田难以防除的恶性杂草,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发掘具有防治稻田稗草潜力的生防菌,本研究从江苏、广西、贵州三省采集感病稗草,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10株对稗草致病性较强的优势菌株。通过观察优势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GAPDH、EF-1α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确定10株菌分别为新月弯孢Culvularia lunata、尖角突脐蠕孢Exserohilum monoceras、禾长蠕孢菌Setosphaeria rostrata、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梭形突脐蠕孢Exserohilum fusiforme、澳大利亚弯孢Curvularia australiensis、双色平脐蠕孢Bipolaris bicolor、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亚隔孢壳属Didymella americana和亚隔孢壳属Didymella pinodella。该研究丰富了稗草病原菌生物资源,为进一步开发稻田生物除草剂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5种进境林木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带菌分析,采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粘附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检测和鉴定.在供试的5个样品上共分离得到18属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枝孢属、镰孢属、加氏菌属、小丛壳属、毛壳菌属、拟茎点霉属、根霉属、附球菌属、节菱孢属、弯孢属、德氏霉属、拟盘多毛孢属、木霉属、散囊菌属、青霉属、毛霉属及曲霉属.种子表面附带真菌以曲霉菌和根霉菌分离频率最高;链格孢菌、镰孢菌、毛壳菌是种子寄藏真菌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0.
发展虫生真菌的抗药性是协调生防与化防,稳定真菌杀虫剂应用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本研究从代表性地区采集植物病原样本,分离得到35株菌株,鉴定为3属5种,即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和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应用菌落直径法测定其对苯菌灵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1株灰葡萄孢霉菌株中,最高EC50为936.2670μg·mL^-1;12株青霉属菌株中,最高EC50为0.0384μg·mL^-1;12株链格孢菌株中,最高EC50为703.5557μg·mL^-1。其中灰霉和链格孢属菌株中有4株EC50大于600μg·mL^-1的高抗菌株,即灰葡萄孢霉的菌株SD2和SD1以及茄链格孢的菌株CC2-2和LF1-2,这4株菌株可作为遗传转化抗性基因克隆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尖枯病病原种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苏13个县市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280株菌。据鉴定结果和接种试验,稻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为主要致病菌,占74.6%。此外,还分离到稻盘多毛孢(Pestalotia oryzae Har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稻喙孢(Rhynchosporium oryzae Hash.et York.)、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Boed.)、新月弯孢(C.lunata(Walk.) Boed.)、膝曲弯孢(C.geniculata(Tracy et Earle) Boed.)、镰刀菌(Fusarium spp.)、平脐蠕孢(Bipolaris spp.)、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 Perch)、球黑孢(N.sphaerica(Sacc.) Mason)等真菌。首次以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稻生叶点霉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单体式(hb-sol)。  相似文献   

12.
6%烟嘧磺隆SC防除玉米田杂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烟嘧磺隆SC等除草剂对上海地区玉米田杂草进行田间防除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4叶期左右,6%烟嘧磺隆SC 900~1 200 g/hm2兑水45 kg进行茎叶喷雾,能有效防除玉米田马唐、牛筋草、刺苋、凹头苋、马齿苋等一年生杂草。  相似文献   

13.
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在水稻旱直播播后苗前、水稻立针至1叶期施用对水稻旱直播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水稻的安全性示范结果表明,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2 100 g/hm~2在旱直播水稻播后苗前喷雾处理、水稻立针至1叶期喷雾处理对水稻旱直播田硬稃稗、千金子、马唐、鸭舌草、耳叶水苋、异型莎草、扁秆藨草等杂草的株防效均高于90%,鲜质量防效均高于95%,且对旱直播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4.
弯孢菌引起的变色米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报道了弯孢菌引起的变色米的症状,弯孢苗的种类及其对水稻的致病性。变色米的症状,因水稻品种、弯孢菌种类和接种方法而有差异,但一般在糙米上为浅至深色的褐色米;在稻谷上产生全褐型、半褐型、褐斑型、褐点型和退色型五种类型。后各地采集的变色谷(米)上分离到弯孢属9个种,即新月弯孢、膝曲弯孢、近缘弯孢、不正弯孢、中隔弯孢、棒状弯孢、苍白弯孢、画眉弯孢、假弯孢,其中6个种为国内首次报道。据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人工接种结果,上述9个种对水稻均有致病性,并产生大量的变色谷(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生防菌新月弯孢菌Culvularia lunata菌株J15(2)的安全性及防除稗草的潜力,研究了该菌株的寄主范围,接种孢子时稗草叶龄、接种后保湿时间、接种浓度对该菌株致病力的影响,土壤带菌对稗草出苗的影响,以及与化学除草剂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菌株J15(2)只能在稗草上侵染并扩展;接种孢子后保湿24 h,对2叶期稗草抑制率可达55.6%,对1.5叶期稗草抑制率可达100%;保&48h,对2叶期稗草防效提高至91.6%;接种孢子量需达1012孢子/hm2才能较好地抑制稗草生长;土壤带菌亦可抑制稗草生长.该菌与化学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或二氯喹啉酸混用能显著提高除稗效果,菌株J15(2) 3.3 × 1012孢子//hm2分别与精噁唑禾草灵有效剂量3.83g/hm2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250.00g/hm2混用,对稗草防效分别为99.5%和88.6%,远高于这两个除草剂单用时的药效.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15(2)具有作为微生物除草剂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和弯孢属(Curvularia)真菌可引起多种玉米叶斑病。为了解当前玉米生产上此类病害的发生情况,2014年8-9月对我国玉米主产区北京、河北、河南、黑龙江和吉林5省市玉米上疑似由该两属真菌引起的叶部病斑样品进行了采集,随后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共采集样品42份,根据其形状特点归为4类:长条形、椭圆形、小点状和梭形病斑。经组织分离获得平脐蠕孢属和弯孢属真菌28株,基于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出5个种:玉蜀黍平脐蠕孢(B.maydis)、玉米平脐蠕孢(B.zeae)、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新月弯孢(C.lunata)和穂状弯孢(C.spicifera)。从长条形病斑和椭圆形病斑上分离到的主要是B.maydis和B.zeicola,从小点状病斑分离到的主要是C.lunata,其次是B.zeae。分离出C.lunata的样品病斑较为稀疏、颜色略浅、呈苍白色,分离出B.zeae的样品病斑更为密集、颜色较深。从梭型病斑分离到的是C.spicifera。有少数样品可分离到上述两种菌。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对温室玉米苗接种,上述5种真菌均可致病。以接种B.maydis发病最快,发病最重;接种B.zeicola、C.lunata或C.spicifera发病较慢,症状明显;接种B.zeae发病最慢,仅引起小点状病斑。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叶斑病的正确诊断提供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自发现到现在已有90年的历史。由于发生地区广泛,为害严重,各国对此病曾做了大量研究。日本对它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我国也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但对其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初认为种子传病是首要的。但在病区单抓种子处理还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又认为病稻草是病区次年的主要菌源。近年来,又发现在严格处理病革、病种子的情况下,仍然发病,故怀疑除上述两种传播途径外,还有其它传播途径。关于杂草传病问题,日本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和我国国内一样,对杂草带菌传病问题,意见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对这一传播途径有彻底弄清的必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病的侵染循环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白叶枯病的彻底防治。如果这一传播途径确实存在,我们若不承认它,在防治上就会出现大的漏洞。如果白叶枯病确与杂草无关,盲目地采用相应的措施,也是多余而毫无意义的。这次试验是采用较直接的“离心浓缩针刺接种法”,其结果:第一年证实有马唐等六种杂草、黄豆和水稻根部能够带菌;第二年证实有车前等三种杂草和水稻根不仅带菌,而且可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第三年又证实在不同地区有马唐,狗牙根等四种杂草能够带菌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中旬。另外,用病区杂草和水稻健苗混栽,结果稻苗上发病,而对照的不发病。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证实有数种杂草的根茎部不仅带菌,而且能传病。  相似文献   

18.
杏采后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引起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筛选有效防治药剂,以延长杏果贮藏期,降低损失。[方法] 对引起甘肃省兰州市杏采后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并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引起杏采后果实腐烂病的致病菌有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 Lk. ex Fr.)、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 (Ehrenb.)]、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laxa (Aderh. &; Ruhl.) Honey]等6种真菌。其中链格孢、黑根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主要致病菌,其分离频率分别为28.5%、48.9%和9.4%。链格孢、黑根霉有伤无伤接种发病率均为100%,粉红聚端孢霉为83%。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悬浮剂对3种主要致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94%以上。杏果实采后主要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9000倍液和50%异菌脲悬浮剂 1000倍液常温浸果处理3 min,第7天和第13天,咯菌腈对粉红聚端孢霉、链格孢和黑根霉的防效分别为78.3%和65%、79%和67.5%以及80.3%和69.6%。异菌脲防效分别为76%和64.3%、78.3%和64.4%以及78.6%和66.4%。[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杏采后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芦荟苦素和芦荟凝胶对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的抑菌效果,以期寻找天然活性物质用于水稻新月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滤纸法显示:300 mg/mL的芦荟苦素处理28 h后对新月弯孢可产生明显的抑制带(3.37 mm);在孢子液(3 × 104 cfu/mL)平板上可产生直径为51.27 mm的抑菌圈,且抑制效应可达6 d。用1、2、4、8、16、32、64 mg/mL系列质量浓度的芦荟凝胶处理新月弯孢5 d时的菌丝抑制率范围为9.25% ~ 56.21%,抑菌率随芦荟凝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此外,从处理后2 d到5 d,64 mg/mL芦荟凝胶的抑制率增加了21.87%。显微镜检表明,160 mg/mL芦荟苦素处理的C. lunata菌丝生长弱于对照,且无附着胞产生。经芦荟凝胶处理后,分生孢子芽管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其生长抑制率可达75.39%-96.58%。本研究首次报道芦荟苦素能有效抑制C. lunata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而芦荟凝胶能有效抑制C. lunata的菌丝和芽管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