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针叶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 ,保存率为88.5% ,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 5.4 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公,樟子松成活率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仅公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3.
华北落叶松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其材质好、用途广、耐腐朽、生长较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乌兰察布市次生林林区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引栽至今,现有6.9万公顷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一、华北落叶松生长情况分析 林木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树种生物学特性及林木所处的生长环境(地形、气候、土壤等)与经营措施.笔者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上高台林场厂汉脑包林区对华北落叶松、油松、樟子松的生长量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在各个龄阶,华北落叶松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量均大于油松、樟子松,尤其是高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流动沙丘针叶树固沙造林适宜季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乌素沙地降水量在雨季(7,8月)为最大,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5.1%,同时,此期间风沙活动弱,相对湿度大。8月份油松,樟子松高生长,径生长滞缓,生长活动趋于稳定,蒸腾活动较弱,所以此期为毛乌素沙地针叶树造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5.
干旱裸露沙丘樟子松深栽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种不同高度、4种不同根茎比的苗木,分别栽入苗木根茎总长的90%、80%、70%、60%、50%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认为在干旱裸露沙丘的阳坡上,樟子松造林以深栽少露为好。苗木根茎比不影响樟子松深栽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6.
吕梁山南段华北落叶松的引种始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营造人工林3450余hm^2,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成功的实践表明,该区具备华北落叶松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条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林木生长快,材质好,抗性强,经济价值高,优于乡土树种油松。文中分析了树种的适应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与气象因子,立地因子的关系,林木生长与坡向,坡位,海拔,纬度等因子的关系;研究了生长过程和林木的分化,并为该区选择了4个优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区土壤以风沙土为主,严重地影响樟子松造林的效果。因此栽植坑的大小及其坑内的土壤类型在风沙区樟子松造林中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进行大坑换土与小坑不换土的对比试验,测定黄绵土和风沙土的理化性质,对比樟子松的保存状况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绵土的理化性质比风沙土的理化性质更好;大坑换土处理的樟子松保存率和生长量比小坑不换土的好。因此,进行大坑栽植和把坑内的风沙土换作黄绵土处理对樟子松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坑换土是毛乌素沙区樟子松造林的一项有效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8.
吕梁山南段华北落叶松的引种始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营造人工林3450余hm ̄2。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成功的实践表明,该区具备华北落叶松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条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林木生长快,材质好,抗性强,经济价值高,优于乡土树种油松。文中分析了树种的适应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与气象因子、立地因子的关系;林木生长与坡向、坡位、海拔、纬度等因子的关系;研究了生长过程和林木的分化,并为该区选择了4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9.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建国至今,各地均有引种,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我省小陇山、子午岭、祁连山等林区都有大面积的栽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场自1977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华北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白皮松、云杉等针叶树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华北落叶松不但造林保存率高、而且生长较快、现保存的220余亩华北落叶松幼林,生长良好,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10.
Pt菌根剂在落叶松、樟子松造林中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t菌根剂1ml/株、2ml/株、5ml/株三种不同剂量分别在落叶松、樟子松造林上试验,3年后观测结果表明(以2ml/株剂量为例),落叶松地径、苗高、当年高生长分别比对照提高15.00%、30.12%、41.10%;樟子松地径、苗高、当年高生长分别比对照提高26.72%、25.98、28.62%。Pt菌根剂在这两个树种造林上应用效果显著,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油松、樟子松成活率达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平均仅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引种樟子松调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20多年的引种结果看,在毛乌素沙地种植樟子松效果良好。通过对其生长情况调查,樟子松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均优越于当地乡土树种油松,且抗病虫能力强,是干旱少雨的毛乌素沙地造林较有前途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3.
华北落叶松秋季造林成活率高王惠洮河林区从1967年开始引种华北落叶松,1970年造林。根据历年更新造林检查和我们调查研究,华北落叶松幼年期比同龄乡土树种粗枝云杉速生。15年的华北落叶松高生长竟然是同龄粗枝云杉的3.5倍。但是在姚河林区春季造林成活率较...  相似文献   

14.
杨树人工低价林皆伐后主要更新技术有两种。一是清除伐根全面整地造林;二是保留伐根局部整地(开沟、穴状)造林,前者公顷成本为1715.25~2034.00元,后者为197.10元,后者比前者降低成本1518.00~1836.90元/hm ̄2。保留伐根开沟(穴状)整地适宜更新樟子松、落叶松、云杉,而不宜更新杨树。开沟整地营造的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林分比全面整地的林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都有所提高。保留伐根开沟整地方式营造的11年生落叶松林分,平均树高6.46m,平均胸径6.01cm,分别比同龄的常规整地林分高25%和46.5%;保留伐根开沟整地营造的18年生樟子松林分子公顷蓄积量为83.68m ̄3,比同龄的常规整地林分高39.6%。由于开沟整地方式造林不清除伐根,伐根腐烂后可比全面整地林分每公顷土壤增加有机质23112.5kg,增加孔隙量约20m ̄3,增加无机盐类652.5kg,开沟整地的林分,比全面整地林分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含水量,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林场针叶树引种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林场在1992年引种长白松、斑克松和小干松,以樟子松作为对照,营造试验林。到1999年已经基本稳定,而且生长量除小干松以外都接近于樟子松,白松树高为樟子松的112.5%,胸径为88.6%,斑克松树高和胸和戏分别为樟子松的87.5%和54.3%,小干松树高为樟子松的29.2%,试验认为,长白松和斑克松可以扩大造林,小干松虽然保存率比较低,生长比较缓慢,但是也已经稳定下来,应该继续进  相似文献   

16.
Pt菌根剂在落叶松,樟子松造林中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t菌根剂1ml/株,2ml/株,5ml/株三种不同剂量分别在落叶松,公造林上试验,3年后观测结果表明,落叶松地径,苗高,当年高生长分别比对照提高15.00%,30.12%,41.10%,樟子松地径,苗高,当年高生长分别比对照提高26.72%,25.98,28.62%。  相似文献   

17.
韩才 《吉林林业科技》1994,(3):11-11,17
樟子松在干旱的双辽沙地造林不易成活,通过穴下栽植试验,使当年成活率达到90.7%,翌年保存率87.4%,分别比对照高742.5%和1006.3%。 ?  相似文献   

18.
<正> 落叶松是速生树种,在河北山地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上,生长速度比油松快。据调查,20年生时平均高落叶松为油松的178.8%,平均胸径为油松的117.1%,蓄积为油松的161.2%。多年的造林实践证明,落叶松在河北山地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造林树种。 为总结河北山地落叶松造林经验,给发展落叶松造林提供科学依据。几年来对人工林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共设标准地245块,  相似文献   

19.
日本落叶松皆伐迹地连茬更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落叶松皆伐迹地二茬连栽日本落叶松,造林成活率及幼林保存率均达90%以上,完全能够满足成林的要求;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与一代林分以及土壤肥沃的杂木林迹地上的幼林相比无明显差异,并且与红松、油松迹地相比,日本落叶松迹地仍然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所以,日本落叶松迹地二差连栽日本落叶松能够正常生长,并形成稳定的林分。  相似文献   

20.
华北落叶松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邸利军 《中国林业》2009,(10):46-46
华北落叶松具有生长快、材质好、耐腐朽等优点。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油松,是山西省岢岚县造林的重要针叶用材树种。笔者经过多年在苗圃进行华北落叶松育苗试验,培育出了优质苗木。现将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