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小麦雪霉病Monographella nivalis(Schaffin.) E.Muller(Gerlachia nivalis Gamsand Mull.)自70年代中期在四川省温江地区发生以来在四川各麦区日益严重.已成为小麦生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病害.山区、丘陵、平坝的旱地、水旱轮作地均发生,目前四川推广的各种小麦品种上发病亦普遍,导致小麦苗期基腐、死苗,成株期鞘枯、叶斑、穗腐.  相似文献   

2.
<正> 在小麦扬花期喷洒低浓度的epi—BR(0.01~0.05ppm)能使小麦增产。分析其增产因素,主要是epi—BR使小麦千粒重提高1~3克,穗粒数增加2~4粒。本研究对小麦发育过程中不同穗粒的粒数、粒重、籽粒含水率、可溶性总糖、总氮含量等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这些参数与籽粒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白粉病白粉病是江苏省小麦常发病害。小麦受害后,植株生长不良,光合作用下降,叶片早枯,分蘖成穗数减少,空瘪粒增加,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20%~30%。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北京地区八十年代超标小麦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发现新品种产量潜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提高了一穗粒重,而亩穗数则有减少趋势。这表明,北京地区的小麦育种正在朝着中间型—大穗型方向发展。一穗粒重的增加大部分品种是由于提高了千粒重,而目前北京地区最高产小麦品种北农2号除了粒重有所增加外,主要是由于增加了一穗粒数。作者认为,同时进行千粒重和一穗粒数的综合选择,是提高一穗粒重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保证足够亩穗数前提下侧重攻一穗粒重”的育种方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越冬期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冬后不同生长阶段小麦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济宁市2004年12月~2005年2月气候特点及其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前期气温偏高,中后期气温偏低,整个冬季负积温较常年偏多,使小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茎冻枯型冻害。不同主茎冻枯率小麦冬后生长发育差异不仅表现在单位面积穗数减少上,更主要表现在穗部性状和籽粒品质上。主茎冻枯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666.7m2穗数降低0.14万,穗粒数减少0.14粒,千粒重降低0.11 g,容重降低0.56 g/L,产量降低3.87 kg,从而使济宁市小麦的平均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缙云县杂交中、晚稻穗期纹枯病、叶尖枯病、鞘腐病、叶黑肿病、紫秆病、稻粒黑粉病多种真菌性病害相继混合发生,造成水稻茎叶早衰,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成为严重的穗期早衰综合症,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为此,作者于2003年开展40%禾枯灵(三唑酮多菌灵)防治水稻穗期病害的试验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0.5%霉敌+0.33%叶绿宝,可有效防治宁夏灌区小麦全蚀病的发生,3种栽培条件下防病效果在7.2%~15.9%之间,可增加结实小穗数1.2~1.7个,增加单穗粒重0.21~0.54g,增加千粒重2.7~4.2g,比对照增产7.3%~9.5%.  相似文献   

8.
邵立侠 《河北农业》2009,(10):30-31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害。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主要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小麦的源库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225株/m2(D1),320株/m2(D2)2种种植密度,并进行剪旗叶(L1)、剪倒二叶(L2)、剪上半穗(L3)和不做处理(对照)4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不同种植密度的小麦灌浆速率和千粒重均表现为L3〉对照〉L2〉L1;小麦穗粒重和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密切相关,不同种植密度的小麦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和穗粒重均表现为对照〉L2〉L1〉L3。[结论]剪叶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小麦千粒重和干物质转移量,导致产量显著降低,且剪旗叶处理产量下降显著高于剪倒二叶;剪上半穗处理千粒重显著增加,但由于库容量显著减小、干物质转移量显著下降,致使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陈旭  刘佳音  江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005-18006,18018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小麦的源库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225株/m2(D1),320株/m2(D2)2种种植密度,并进行剪旗叶(L1)、剪倒2叶(L2)、剪上半穗(L3)和不做处理(对照,CK)4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不同种植密度的小麦灌浆速率和千粒重均表现为L3〉对照〉L2〉L1;小麦穗粒重和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密切相关,不同种植密度的小麦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和穗粒重均表现为对照〉L2〉L1〉L3。[结论]剪叶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小麦千粒重和干物质转移量,导致产量显著降低,且剪旗叶处理产量下降显著高于剪倒2叶;剪上半穗处理千粒重显著增加,但由于库容量显著减小、干物质转移量显著下降,致使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种子丸粒化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种子丸粒化技术对棉花出苗率、苗期病害、保苗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种子丸粒化处理出苗率高出供试种衣剂处理4~16个百分点,苗期发病率低于供试种衣剂处理1.94~7.54个百分点,苗期死苗率低2.87~9.41个百分点,棉花苗期相对保苗效果高44.0%~150.4%;棉花苗期病茎长度低于供试种衣剂处理0.21~0.44cm;单株伏前桃数较供试种衣剂处理增加0.59~1.46个,吐絮期提前4~6d。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大白菜因化肥过量使用而造成的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和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露地栽培旺春大白菜为试材,共设置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化肥平衡施肥(T1)、化肥减量30%+6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T2)、化肥减量30%+9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T3)、化肥减量40%+6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T4)、化肥减量40%+9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T5)7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大白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不同程度提高了各处理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较当地常规施肥根系活力提高了15.5%~40.3%,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1.5%~37.5%,且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T1-T5处理较CK2增产0.04%~20.91%,其中T3处理增产率最高为20.91%,其经济效益增加9.04%,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了肥料贡献率,化肥减量30%并配施生物有机肥提升效果最显著。T3处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CK2高0.91百分点、81.00%和9.61%,施用生物有机肥各处理硝酸盐含量降低11.53%~21.52%,VC、总黄酮、硫苷含量T3处理显著高于CK2,总酚含量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矿质元素含量较CK2有不同程度提高,施用生物有机肥后提高更明显。对15项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以T3处理化肥减量30%并配施9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其次为T2>T5>T1>T4>CK2>CK1。  相似文献   

13.
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3年,对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前2,3 d和接种后2,3,5 d喷施三唑类杀菌剂,与接种未喷药对照相比,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78.67%,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64.19%~81.39%,增产10.81%~21.15%;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4.64%~82.06%,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42.43%~88.01%,增产11.01%~13.35%;大田示范试验中,处理区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比对照区平均减少91.92%;对照药剂多菌灵与利德隆对小麦赤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谷春艳  张勇  周凤艳  刘小林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29-9330,9337
[目的]研究噻呋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方法]用平皿菌落直径法测定噻呋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毒力,并进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噻呋酰胺和戊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病菌EC50值分别是0.139 3和0.135 6μg/ml,2种药剂的毒力相当;噻呋酰胺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病菌增效系数(SR)为0.828 3~2.535 0,部分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按照增效配比进行田间防效验证表明,225~375 g/hm2的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可达88.04%~97.61%,高于2个单剂的防效。[结论]噻呋酰胺与戊唑醇按5:1的比例复配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云南烟叶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云南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含量状况,并与津巴布韦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做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云南上部烟叶总糖、烟碱、氯、钾、总氮、糖碱比、钾氯比的主要集中范围分别为22%-35%、2.5%-4%、0.1%-0.4%、1.2%-2.3%、2%-2.5%、5%-8%、3%-10%;中部烟叶几项指标主要集中范围为32%-38%、2%-3%、0.05%-0.2%、1.5%-2.3%、1.5%-2.2%、8%-14%、4%-9%;下部烟叶几项指标主要集中范围为28%-35%、1.5%-2.5%、0.01%-0.5%、1.7%-2.5%、1.5%-2%、10%-20%、2%-8%。(2)云南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化学成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区上部烟叶总氮、糖碱比、钾氯比指标差异不显著;中部叶、下部叶总氮、烟碱、氯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8000IU·滋L-1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对油松毛虫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松林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Bt悬浮剂对油松毛虫有很高致死作用。分别利用500,400和300倍稀释液喷雾松枝饲喂2龄幼虫,处理120h后,幼虫死亡率分别为32.50%,35.00%和62.50%。平均症状级别达1.625~2.575,致死作用迅速。林间施用Bt悬浮剂500,400和300倍稀释液,处理7d后,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4.68%~84.81%,10d后防治效果达85.00%~90.00%,显著高于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的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广西冬作区不同马铃薯品种(系)的主要品质进行对比及综合评价,为筛选适宜不同用途且品质优良的马铃薯品种(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分析25份马铃薯品种(系)(P1~P25)的淀粉、维生素C(Vc)和还原糖含量及干物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5份马铃薯材料的淀粉含量为6.08%~14.60%,还原糖含量为0.32%~1.86%,Vc含量为1.77%~26.96%,干物率为12.85%~20.45%.其中P16、P8、P22和P7的淀粉含量较高,P11和P24的还原糖含量较低,P19、P17、P7、P4、P14和P1的Vc含量较高,P19和P22的干物率较高.各材料按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序为:P22>P11>P1>P19>P24>P8>P7>P17>P3>P14>P4>P13>P21>P16>P5>P25>P20>P2>P18>P10>P9>P15>P12>P6>P23.利用总隶属函数值进行的系统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材料有6份(P1、P8、P11、P19、P22和P24),淀粉和Vc含量高、干物率较高,还原糖含量较低,综合品质较优;第二类材料有10份,淀粉、Vc含量和干物率均适中,还原糖含量较低,综合品质居中;第三类材料有9份,淀粉和Vc含量及干物率均较低,还原糖含量较高,综合品质居下.[结论]从25份马铃薯材料中筛选出6份综合品质性状较优的品种(系),包括1份优良菜用种质,1份加工和菜用兼用种质,2份适宜进行薯片和薯条加工的种质和2份适宜进行淀粉加工的种质.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分结构与毛竹枯梢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福建省 2 32块毛竹枯梢病 ( 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林分病情样地调查分析 ,表明病害发生发展与林分结构关系密切 .并由 96块有代表性的样地推导出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与林分结构中的林龄、胸径、整齐度、均匀度、林分组成以及当年新竹占各度竹比例等因子的数学模型为 :Y=43.5 2 64- 1 6.3338C11- 1 1 .6346C12 - 8.1 5 4 6C2 1- 3.8438C2 2 - 8.40 96C3 1-3.7837C3 2 - 5 .5 81 5 C41- 3.774C42 - 0 .1 1 1 1 C51+ 1 .432 8C52 - 2 .1 5 1 9C61- 2 .6970 C62 ,其偏相关系数为 :0 .75 97、 0 .4668、 0 .5 4 78、 0 .2 780、 0 .1 5 2 9、 0 .2 2 4 2 ,复相关系数为 0 .91 66.用此模型对福建省 1 989~ 1 997年设置的 5 6块样地的应用判别准确率为 70 .3% .提出该病害林分病情辅助测报技术和以改善林分结构为主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致病力强、抗原性优良、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2,SS2)制苗用菌株。以6株临床分离SS2强毒株为受试菌株(编号为HF1、XC1、HF2、HF3、BZ1、BB1),通过改良寇氏法测定菌株半数致死量(LD50),利用ELISA检测新西兰大白兔和昆明鼠血清的抗体效价测定反应原性,昆明鼠及斑马鱼免疫攻毒试验测定免疫原性,同时连续传代培养受试菌株,检测第10代、20代和30代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血清抗体效价和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BB1、BZ1、XC1、HF1、HF2和HF3对昆明鼠的LD50分别为3.72×109、3.31×108、1.58×109、1.00×109、5.01×108和3.24×108 CFU·mL-1;对斑马鱼的LD50分别为3.31×103、0.93×102、6.03×103、3.39×104、0.62×102和2.34×103 CFU·mL-1。ELISA抗体效价测定和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HF2、HF3和BZ1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均优于HF1、XC1、BB1。HF2、HF3、BZ1在第10代均出现致病力减弱,其中BZ1传至20代、30代时仍呈现下降趋势,而HF2和HF3则趋于稳定。灭活全菌体HF2、HF3的血清抗体效价均由第10代1∶51 200下降至第30代的1∶12 800,而BZ1则由1∶12 800下降至1∶6 400。HF2、HF3、BZ1对昆明鼠和斑马鱼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80%、80%~60%、80%~40%和66.7%~60%、80%~60%、60%~53.3%。结果表明,HF2和HF3具备毒力强、抗原性好、遗传稳定的特性,可作为SS2制苗用菌株。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连续30a的冷浸田开沟排水定位平台,研究石砌深窄沟改造冷浸田不同离沟距离的土壤 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离沟5、15、25m 位点土壤,与典型冷浸田位点(离沟75m 位点,CK)相比,土壤全 C、全 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离沟5、15、25m 位点土壤 C/N 值分别较 CK 降低2.56、1.03、0.91个单位,差异均显著。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 C/N 值一致,5~25m 位点二者分别较CK 降低0.3%~10.0%、36.6%~62.5%;而脲酶、酸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与 CK 相比均呈上升趋势,且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随着离沟距离的增加而提高,酸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则随离沟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土壤 C、N、P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三者与土壤酶无显著相关,而土壤 C/N 值与脲酶、磷酸酶及硝酸还原酶呈显著相关。上述说明,C/N 值较单一的有机碳与全 N 指标更能体现土壤酶间的关系,土壤 C/N 值可作为冷浸田改造效果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