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谷歌卫星地球为基础,探索研究县级以下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作业设计的新方法,经过参数设计、坡度较正、小班勾绘等过程试验,设计图完全能满足退耕还林等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达到作业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县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MAPGIS6.6为二次开发平台研制开发的,按照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主要标准和规范性政策文件的要求,以县级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管理的工作流程为基础,采用多层体系结构、组件式设计思想、流程化业务处理和层次化的开发方法,设计了工程计划、作业设计、证卡管理、检查验收、钱粮兑现、政策文件、查询统计、图形处理、数据交换、系统设置等十大主体功能模块。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流程化的模块设计、一体化的图表互动、格式化的证卡管理、自主化的查询统计、严格化的权限控制等特点,能有效提升和改善县级实施单位的工程管理水平,进而为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编制作业设计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做好设计编制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是确保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本文主要以对县级作业设计的解析为主,展开对退耕还林工程方案编制的探讨。一、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的重要性随着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投入的持续增加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造林工作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规范化、项目化管理的方向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在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按照传统的林业工作方法实施,工作量大、勾绘不准确、进度慢。以永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为例,研讨将ArcGIS和91卫图助手软件结合应用,通过计算坐标转换参数、求取公共点、地块勾绘、成果图层导出导入等方法及步骤,得到退耕还林小班矢量图层文件,即可用于作业设计文件的编制以及用作检查验收、工程管理的基础材料。二者的组合应用可快速高精度实现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提高工作效率,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裴湛玉 《山西林业》2020,(1):6-7,48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从上世纪开始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生态建设工程。介绍了山西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由来和特点,提出了山西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参与式方法在四川省旺苍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总结出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和年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步骤及方法。并认为参与式规划是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 19~29日,省林业厅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度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作业设计及2001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作业设计审查会。会议期间。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林业厅厅长陈继海,就实施好我省今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下简称两项工程)提出了8项要求: 1.两项工程都是国家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设好这两项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对此,各地要有深刻认识。 2.各地要…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是国家级重点林业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程序繁多复杂、作业连续时间长,要使工程顺利圆满完成,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大体可以分为外业设计和内业设计,二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将笔从事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0年,邵阳市隆回县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 2004年底,国家累计下达邵阳市退耕还林计划任务10.87万公顷,实际完成造林12.07万公顷。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但部分造林地质量不高、管护不善、后续增收产业跟不上来等问题开始出现。为此,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全市将退耕还林工作重心转移到成果巩固上来。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回头看”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历年来退耕还林工程造林质量、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合同签订、钱粮兑现、林权发证、档案管理等情况逐村、逐户、逐小班进行再检查,对有关政策进行再落实。市政府将退耕还林作为各县(市、区)  相似文献   

10.
绿叶     
世纪之交,国家颁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建设,荒坡植绿,还碧江河,林业站人就是那甘为花红的绿叶。2002年,皖南各山区县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了,林业站人要先当好学生,再当老师。他们首先要认真学习工程的各项规章条例、实施细则。熟悉工程项目的各项技术要求、质量标准。每个合格的退耕还林小班、林业站组织发动、摸底调查、规划设  相似文献   

11.
柞水县退耕还林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核查组按到期总面积的50%比例抽取面积1.5万亩1849个小班进行实地核查,乾佑、小岭、杏坪、红岩寺、蔡玉窑五个镇核查保存率均达标。本次核查是经过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合格后由国家核查组组织的最后一次重点核查。核查组深入山间地头,实地查看小班苗木的成活率、长势情况、成效管理、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标志性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截至2013年底,国家共下达营造林任务44728.7万亩,累计投资3541亿元,全国25个工程省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市、区)1.24亿农民直接受益。退耕还林工程被基层干部和群众称为“最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最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是2002年全面启动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同时又是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的农业系统工程。退耕还林是农村经济的大调整,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解放,是农民增收的大举措,是改善生存环境的大运动。如何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近1年的实践进一步证明,在落实好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关键是如何在造林小班、地块落实好退耕还林有关技术规程。只有落实好退耕还林造林技术规程,才能实现退耕还林生态优先的目标,达到退耕还林验收标准,才能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要求。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技术要求,结合山西太行山区退耕还…  相似文献   

14.
以R2V和mapinfo7.0软件为平台,对点状地物、面状地物的采集方法,属性字段设置、注意事项等技术要点作了论述,对小班层的着色、边线形式及小班属性注记方法等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总体布局图制图流程作了介绍.认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总体布局"一图制"可提高成图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对"两大工程"进行管理,能有效避免不同造林工程地块的交叉和重复,并便于今后查询和更新、修改.  相似文献   

15.
刘建兴 《中国林业》2012,(12):57-57
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至2010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已投入资金2675亿元,累计完成任务4.27亿亩,按照目前已完成的面积和投资标准计算,国家总投入将达4353亿元。退耕还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我国森林覆盖率增加近3个百分点,对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如何确保工程成果,使其对改  相似文献   

16.
菅瑞 《内蒙古林业》2003,(11):13-13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全面启动,在实施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做好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尤为重要。笔者就此谈几点认识。退耕还林工程档案主要有三类:文件材料。包括综合性的材料,如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各级领导重要讲话,工作安排,工作总结,业务培训等;专业性的材料,如工地调查,工程实施规划,方案及作业设计,种苗检疫和其他有关图片、文字、数据、凭证等。证书。包括退耕还林承包经营合同书、粮食供应、林权证等。这是退耕还林工程档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特殊的凭证作用,是促进退耕还林工程有序进行,保障农民种植户的切…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退耕还林工程的小班设计工作,从实施、经营管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不同角度,指出小班设计中存在的诸如小班编号,侵蚀沟的处理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林业与社会》2003,(2):31-31
2003年春季以来,为充分调动农民的退耕还林积极性,甘肃省清水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 让退耕农户直接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作业设计。林业技术人员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
王辉 《防护林科技》2008,(4):99-100
通过对退耕还林有关概念、作业设计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上所处的位置及其重要作用的论述,充分阐明了做好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做好作业设计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是确保完成造林任务、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2000—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省级复查成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历年任务完成率高,面积核实率较好,面积合格率较高;但也存在荒山荒地造林成效差,作业设计质量不高,未能严格按设计施工,自查验收工作不认真、材料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完善作业设计制度、严格检查验收、不断创新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