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甜蜜的事业     
<正>一提起养蜂,多数人会意识到这是甜蜜的事业。甜,不单单是蜂蜜甜,重要的是养蜂事业甜。我爱养蜂,更热爱养蜂事业。养蜂是我的职业爱好,养蜂是我一生的追求,养蜂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事养蜂和养蜂研究已近60年,近几十年来又从事养蜂教学。历任河南省养蜂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洛阳市养蜂协会理事长。退休后又参加洛阳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任常务理事。民革党员,曾任两届县政协委员。职称副教授。我1957年参加教育工作,当年21岁,1958年  相似文献   

2.
我养蜂30多年了.刚开始我对养蜂一窍不通,我就买了养蜂书籍,并订了<中国养蜂>,每期都仔细研读,经过反复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使我从不会养蜂到能够熟练地管理一个蜂场,这一切都和<中国养蜂>是分不开的.我感谢<中国养蜂>!她是我们养蜂人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3.
我订阅《中国养蜂》已十多年了,可以说是《中国养蜂》的老订户和忠实读者。是《中国养蜂》教给我许多养蜂的知识和技术,使我成了养蜂专业户并走上致富之路。我富了,忘不了挖井的人,我衷心地感谢《中国养蜂》的编辑们!同时也希望他们在今后能为养蜂的同行们编辑更多、更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杨玉华 《蜜蜂杂志》2022,42(2):后插15-后插17
我和《蜜蜂杂志》的结缘,还要从40多年前我开始从事养蜂工作说起。1974年4月,我还在青年点下乡,一个偶然的安排,我被借调到虎林县土产公司养蜂场当了一名养蜂员。养蜂,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工作,既然已经当上了养蜂员,就要好好学习养蜂技术。于是,我就开始收集养蜂书籍和杂志。  相似文献   

5.
悠悠岁月,转眼养蜂已过去20个年头了。可以说从养蜂第一天起,我就与养蜂书籍有了不解之缘。但就我本人的养蜂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养蜂书籍中的知识和经验,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切不可死搬硬套,特别是初学养蜂的同行们更应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我订阅《中国养蜂》的时间不长,只有2年;我养蜂的年限也不长,断断续续养蜂6年。过去学养蜂一靠朋友,二是去书店购买养蜂书籍,现有养蜂书籍10余册。2003年订阅报纸时看到有《中国养蜂》杂志,于是就订了2004全年的杂志,拿到后,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如获至宝。杂志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很多内容过去书籍没有提到。有关蜜蜂生物学、蜂群管理、养蜂机具、蜂业天地、编读往来、问题解答、蜂产品医疗等栏目都是最好的栏目。她给我们养蜂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中国养蜂》教会了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是她使我养蜂逐步走向成熟。举…  相似文献   

7.
养蜂使我走上致富之道我是一名林业工人,工资很低,自愁没有出路。在养蜂户肖师傅家,谈起他养蜂60箱,1989年获利一万元之多,他让我看到了《蜜蜂杂志》。我想学养蜂,于1988年订了《蜜蜂杂志》。我1989年春开始养蜂,在当地养蜂户肖师傅和文师傅的帮助下...  相似文献   

8.
学习“数控养蜂法”必须结合实际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贵刊全面介绍全国各地养蜂经验,本人受益匪浅,尤其是杨多福师傅的“数控养蜂法”学习后,使我养蜂的效益提高了一大步,超过了我地养蜂几十年的老师傅。“数控养蜂法”冲破了“传统养蜂法”的束缚,对每位养蜂员来说...  相似文献   

9.
贵刊已从1990年第七期开始连载“数控养蜂法”。我深信,“数控养蜂法”的连载,将对我国的养蜂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作为一名养蜂者,谨向《蜜蜂杂志》的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两年前,我在《农民致富之路》一书中看到了一篇介绍黑龙江省养蜂大王杨多福事迹的文章,被“数控养蜂法”五个字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想,养蜂生产能用数来控制,  相似文献   

10.
我是河南洛阳市宜阳人,今年55岁。40年前我父亲养蜂,我也参与了,对养蜂有所了解。20年前,为了生计,我与伙伴们走南闯北赶花养蜂,积累了  相似文献   

11.
罗贵勇 《蜜蜂杂志》2014,34(10):42-42
<正>笔者是一位养蜂爱好者,从学生时代就迷上了蜜蜂。20世纪60年代,江浙一带的养蜂师傅常到我的家乡放蜂,由于跟他们的交往使我对蜜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革回乡,学业中断,苦闷之时,忽然想到养蜂,于是到野外收捕2群中华蜜蜂进行活框饲养。神秘的蜜蜂王国,一下就吸引了我。通过精心饲养,不到2年的时间蜂群增至十多群。后来割掉资本主义尾巴,不许私人养蜂(在那个年代养蜂也算搞资本主义),我也不敢养蜂了,只好无偿上交生产大队。生产大队组建蜂场,大队领导看我喜欢饲养蜜蜂又是回乡青年,便把我安排到蜂场养蜂,从此,我便真正走上了养蜂之路。跟全国各地的养蜂者一样,浪  相似文献   

12.
<正>我已养蜂31年,养蜂已融入我的生活,如果让我放弃,我还真的舍不得这一事业。一个优秀的养蜂员,不仅要有天赋,还要有较好的悟性,再加勤奋努力,有胜任工作的信心和养蜂技能,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养蜂凝聚着辛苦劳动和繁杂的工作,养蜂路是坎坷的,但依然焕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在世事下打磨得滑净。  相似文献   

13.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各有所好所爱,谈蜂色变者为数众多,而我钟爱小蜜蜂。养蜂是陶冶情操,保健祛病的最佳活动之一,对于我更具特殊意义。一个偶然的机会,出于职业的敏感,使我迷恋上了蜜蜂。当初为了获得蜜蜂,我用心爱的物品换来一群蜜蜂,放在自家的阳台上饲养。自制蜂具并大量阅读养蜂书籍,细心管理,认真观察,思索着蜜蜂许多有趣的活动。当今美国有21万人养蜂,其中热衷业余养蜂的居民,在闹市区住家的庭院或阳台上饲养蜜蜂者竟达90%以上。难怪流传着“工人养蜂尝甜头,农民养蜂硕果增,疾残者养蜂忧疾除,老人养蜂添寿辰,少年养蜂长智慧,学者养蜂…  相似文献   

14.
爱丰同志:你好! 来信说你要学养蜂,但不知从何入手。我作为一个养蜂者,很高兴看到你选择了养蜂这一职业。下面就向你谈谈我的养蜂体会吧!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中国养蜂》杂志的编辑: 你们好!我是一位农民。1987年初中毕业后开始学习养蜂。从此,我便成了贵刊的忠实读者。读了《中国养蜂》确实使我受益不浅,当我开始学习养蜂时,常受蜂螨所害,每到秋季,蜂螨成灾,蜂数下降,蜂群  相似文献   

16.
根据许多蜂友来信提出的各种问题 ,结合 2 0 0 2年第 9期《蜜蜂杂志》上开展的关于“城镇阳台养蜂”的专题讨论 ,笔者写了此文 ,与同行们交流。1 我是如何开始城镇阳台养蜂的我是在农村当知青时开始养蜂的 ,后来知青回城时 ,我的蜂群已有 2 0多箱。由于我对养蜂的偏爱 ,回城后我没有丢弃这项工作。开始是定地加小转地养蜂 ,主要是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后来 ,养蜂规模不断扩大 ,子女们相继成人 ,养蜂慢慢地由亲自管理改为定期指导管理 ;特别是 1988年以后 ,我将原平房住宅改造为二层楼房 ,并把屋顶改为阳台养蜂场后 ,才使阳台养蜂走上…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今年23岁,20岁高考落榜,21岁开始了我的养蜂生涯,现在从事养蜂三年了,目前已发展到20多群。我发现养蜂越来越难搞  相似文献   

18.
谈空地养蜂     
上海市郊和江南各地,定地养蜂的条件很好。春天有油菜、紫云英,秋天有棉花、大豆、向日葵等。笔者三十多年都是在定地养蜂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成绩。正常年景每个原群(越冬蜂为五足框)可取浆一公斤,得蜜25公斤,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我认为定地养蜂有许多好处。首先,定地养蜂适合于业余养蜂。我是业余养蜂者,我在  相似文献   

19.
我身残且多病 ,未到退休年龄就提前退养了。由于身体不好 ,十几年前就买蜂蜜吃 ,在买蜜的过程中 ,经常向养蜂师傅了解一些养蜂的情况。于是 ,1993年我买了2群蜂来饲养。养蜂对于我来说 ,是从零开始 ,人家养蜂都是追花夺蜜 ,而我只能定地饲养 ,所以没有什么效益。还有蜜蜂越冬、防病 ,对我都是很大的难题。为此 ,屡遭挫折 ,可我痴心不改 ,损失了又买。由于我养蜂没有收入还搭钱 ,家里人不支持 ,朋友们不理解 ,甚至还议论我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我养蜂的决心。经历了八九年的养蜂 ,虽然没有取得经济效益 ,但是我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调养 ,我…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中国养蜂》编辑部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是一位农民。从1982年开始养蜂,同时饲养鸡、猪等,可养蜂总是亏本。偶然的机会,听蜂友介绍说:《中国养蜂》杂志内容不错,我抱着试一试看的想法从1989年起订阅你们出的杂志,获益不浅,从杂志上我学习到许多知识和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从而使我的养蜂技术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单从养蜂收入方面就可看出《中国养蜂》对我的帮助是多么的大。198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