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旱直播省略了育秧、插秧等生产环节,充分利用早春稻田内土壤墒情直播,苗期旱长,3~5叶期建立水层,7~8月利用自然降水灌溉,水稻生育期内突出解决好控制播种量、除草、施肥、灌水、防早衰等技术问题,在节水节省人工的基础上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张瑞新 《北方水稻》2012,42(4):53-54
水稻旱直播省略了育秧、插秧等生产环节,充分利用早春稻田内土壤墒情直播,苗期旱长,3~5叶期建立水层,7~8月利用自然降水灌溉,水稻生育期内突出解决好控制播种量、除草、施肥、灌水、防早衰等技术问题,在节水节省人工的基础上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胡金忠  刘洪国 《北方水稻》2012,42(6):47-49,77
水稻控制灌溉是一种节水栽培新技术。八五二农场生产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平均节水70~100 m3/667 m2,节水率达22%~35%。控制灌溉技术在推广应用时,要与垦区应用的"浅、湿、干"灌溉技术有机结合,处理好生产性用水与控制灌溉的关系,同时要与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相结合,以更加精准地进行节水灌溉,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丰琇  马英杰 《玉米科学》2017,25(6):127-132,141
2016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林果试验基地无底测坑内进行灌溉试验,设两个灌溉条件,分别为定灌水周期变灌溉定额试验和定灌溉定额变灌水周期试验,以当地传统地面灌溉为对照,分析不同灌水条件下各生育期夏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灌水周期灌水量较大的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较大;相同灌溉定额灌水次数较频繁的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较大。因此,在阿克苏地区选择灌水量为300 m~3/hm~2,灌水周期为6 d的灌溉制度较适宜;选择灌水量为450 m~3/hm~2,灌水周期为8 d的灌溉制度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水稻控制灌溉在水稻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本试验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水稻灌溉试验场进行试验,试验设计了常规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两种灌溉方式。对比两种水稻灌溉方式,结果表明:控制灌溉不会改变水稻生育期的整体规律,可以有效抑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茎秆紧密粗壮,提高抗倒伏性,结实率、有效穗数、水稻理论产量与淹水灌溉相比,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水稻在新疆农业生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稻生产。以新稻11号和新粳2号为材料,比较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需水量、生理生化指标、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常规灌溉处理比控制灌溉处理的分蘖数高,但是最终有效分蘖数及成穗率要小于控制灌溉处理;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每667m2少灌水134.4m3,节水23.5%;新稻11号和新粳2号的产量控制灌溉处理比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增产4.93%和4.42%,控制灌溉处理增产的原因在于其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均比常规灌溉好。可见,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2006年~2009年连续4a试验资料为依据,对水稻节水灌溉方式、产量和节水量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利用水稻不同生育期根层土壤水分含量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能够在增产的前提下节约用水174.8m3/667m2。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中国水稻生产中控制灌溉技术、干湿交替灌溉技术、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微灌技术、蓄雨型灌溉技术和覆盖旱种6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应用发展情况,并总结了控制灌溉技术、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和覆盖旱种3种主要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从加强水稻根—土互作机理、新技术应用以及根构型特性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未...  相似文献   

9.
耐旱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干旱胁迫灌水与浅水灌溉对照处理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变化,探讨了20份水稻种质资源的耐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延长,农艺性状及产量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处理条件下水平。从抗旱指数与理论产量综合评价,垦01-1387、垦稻12、绥粳3、松粳4、北稻4等品种(系)的抗旱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0.
水稻节水栽培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水稻不同灌水方法即浅—湿—浅间歇灌溉、湿润灌溉、常规灌溉对水稻产量及耗水量、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5247t,节水率33%,节约成本220元/hm2,是一项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好技术,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水稻倒伏原因及防御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江平原粳稻产区,生产中常发生水稻倒伏,造成减产。笔者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生产实践调查、试验研究,分析探讨水稻倒伏原因,并提出防御倒伏的综合栽培技术。水稻倒伏主要原因是品种自身抗倒伏能力差,田间没有应用配方施肥技术,不按水稻需水规律灌水。秧苗素质差,插秧密度大,整地质量不好,病虫草害和台风、暴雨等恶劣的环境条件也能造成水稻倒伏。选用抗倒伏的优良水稻品种,控制氮肥、增加磷钾肥,应用"浅、湿、干"间歇灌溉法,旱育稀植培育壮秧,及时防控病虫草害等技术都能有效地防御水稻倒伏,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水稻生育各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与腾发量和腾发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浅湿干灌溉方式栽培水稻,能够合理调控土壤水分,既能降低腾发量,又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生育期转化,改善土壤环境,实现高产节水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土壤水分环境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解作用,合理调控土壤水分是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之一。水稻不同生育期对土壤含水量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换句话说水稻不同生育期耐旱能力不同。相同的水量采用不同的灌溉技术,就会有不同的灌溉效果,获得不同的经济产量。因此,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耐旱性十分必要,摸清水稻耐旱规律,可为合理灌溉、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01年我们进行了水稻耐旱试验,总结如下:1试验方法试验采用盆栽,用上口直径320mm,底面直径250mm,深310mm的塑料筒作盆。盆底装50mm厚细砂,并埋设可控导水…  相似文献   

14.
鸭绿河农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浅湿灌溉技术,以从本田田间水分管理的角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阐述了浅湿灌溉的概念和关键点,总结了水稻各生育期浅湿灌溉技术要点,并介绍了自水稻返青期至停灌期的浅湿灌溉具体措施,其中详细说明了必须晾田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水稻不同灌水方法即浅—湿—浅间歇灌溉,湿润灌溉,常规灌溉对水稻产量及耗水量,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5247t,节水率33%,节约成本220元/hm^2,是一项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好技术,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徐久升 《垦殖与稻作》2004,(5):20-21,27
本文研究了水稻生育各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与腾发量和腾发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浅湿干灌溉方式栽培水稻,能够合理调控土壤水分,既能降低腾发量,又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生育期转化,改善土壤环境,实现高产节水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技术特点水稻优化灌溉技术是在水稻浅湿灌溉研究基础上,运用模糊理论对经验灌溉模式优化分析取优,并根据土壤水能量理论从研究水稻吸水机制入手,得出水稻的优化灌溉模式,即土壤水分调节模式。该模式与先进的农业措施相结合,形成一套因土因苗制宜,浅、湿、干灵活调节,促、控、养结合的优化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新疆年平均降雨量不足 1 5 0 mm,气候干燥 ,棉花生产完全依靠灌溉 ,水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农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改进灌水方法 ,提高灌水质量 ,是保证棉花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水分亏缺对棉花综合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 ,为植棉区在选用品种、优化栽培技术等方面提供借鉴。1试验方法试验于 2 0 0 2年在农五师农科所试验地中进行。试验地秋翻、春灌后 ,机械平地、耙地、铺膜 ,人工膜上点播 ,生育期膜上灌水 6次。设 A:水分亏缺 ,灌水定额为适量灌溉的 80 % ,B:适量灌水 (灌水定额每公顷 780 0 m3 )两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 3个重…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取扩大行距、减少基本苗,控制总N量,加大后期施N比例,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规律,以土水势为灌溉定量指标,进行节水灌溉等技术;达到了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控制最大叶面积,提高后期净同化率,稳定穗数,提高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使汕优63亩产超过650kg.  相似文献   

20.
水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稻需水特征进行田间水分管理对水稻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管理田间水分有利于稻田氮磷流失控制。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改善水稻的品质、提高水稻产量。稻田氮磷流失主要通过降雨、径流和排水搁田途径流失,所以减少稻田灌水量、充分利用降水、延长灌溉与施肥的时间差、控制涝水在稻田或排水沟的滞留时间等是减少稻田水氮磷浓度和氮磷流失量的重要举措。为了寻找最有利于水稻生长及减少氮磷流失的水分管理模式,实现稻田水分的最优控制,需要研究不同极限水分管理下,水稻的品质、产量状况,以及农田氮磷流失;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稻田水分平衡和营养负荷模型,能够更精确的指导田间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