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法观察了水稻、玉米、高粱、稗草等57种植物上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的生长发育繁殖情况。不同供试植物上灰飞虱羽化率、若虫历期、初羽化成虫体质量、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种群趋势指数分析,发现57种供试植物中,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稗草等5种,这些植物上灰飞虱羽化率介于59.4%~86.9%,种群趋势指数在27.8以上;较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黑麦草等9种,灰飞虱羽化率在27.0%~64.5%,种群趋势指数多在10以上;较不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牛筋草等5种,羽化率介于130%~35.6%,种群趋势指数为1~10;不适宜灰飞虱生存的植物有无芒雀麦等13种,羽化率在10%以下,种群趋势指数在1以下;玉米等25种植物上灰飞虱若虫不能羽化为成虫。其中,黑麦草、棒头草、菵草、白顶早熟禾、野燕麦和荠菜等为新证实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2.
高温对灰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和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5℃高温分别处理灰飞虱田间种群和敏感品系初孵若虫1~3 d,然后移至25℃下饲养至3龄。经1、2和3 d 处理后,灰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数量分别减少了23.47%~34.23%、57.86%~61.51%和88.96%~90.71%;而类酵母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并无显著变化。进一步测定这些灰飞虱种群对杀虫剂吡虫啉、毒死蜱和锐劲特的耐药性,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时间越长,灰飞虱对这3种农药的耐药性越弱,即耐药性顺序为1 d>2 d>3 d。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盘锦地区近年水稻主栽品种上灰飞虱种群动态特征,连续2 a对盘锦3个水稻品种上灰飞虱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2年各品种灰飞虱发生总量显著高于2023年,各品种间灰飞虱总量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品种上灰飞虱田间种群动态趋势大体一致,但2023年9月灰飞虱种群数量低于2022年同时期。  相似文献   

4.
三系杂交稻制种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传媒的病毒性病害。随着杂交稻制种年代的增加,条纹叶枯病已成为三系杂交稻制种的主要病害之一。根据杂交稻制种生产的特点和灰飞虱的发生规律,通过适时、适法防治灰飞虱,可有效防治条纹叶枯病。  相似文献   

5.
《北方水稻》2021,51(4)
灰飞虱自身危害可造成水稻减产,由其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为严重。简要介绍了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及传毒机制,总结了辽宁省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其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从农艺、物理、生态调控、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灰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防治水稻灰飞虱的有效药剂,今年我们进行了30%烈虱EC等杀虫剂防治稻田灰飞虱田间小区药剂试验,以验证药剂对防治稻田灰飞虱的田间药效,明确最佳用药时间和用量,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从冷冻病叶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方法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出一种利用灰飞虱从冷冻病叶中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的方法。以-70℃条件下冷冻保存的RBSDV罹病植株叶片对灰飞虱饲毒,随后接种感病水稻品种,结果发现灰飞虱可从冷冻病叶上获得RBSDV,并传播RBSDV,且获毒能力和传毒能力与新鲜病叶没有差异。这表明从冷冻病叶上获得RBSDV的灰飞虱可以应用于品种抗性鉴定,此法可望加快RBSDV抗病品种的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冬季管理对盘锦养蟹稻田主要害虫灰飞虱越冬情况的影响,于2019~2022年冬季在辽宁省盘锦市太平镇、唐家镇、坝墙子镇、陆家镇、赵圈河镇和西安镇展开了灰飞虱越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灰飞虱能在盘锦地区越冬;养蟹稻田防逃墙及杂草丛是其主要的越冬场所;开展冬季管理的养蟹稻田灰飞虱越冬虫口率明显低于未开展冬季管理的养蟹稻田。表明实施冬季管理能降低盘锦养蟹稻田灰飞虱越冬虫量。  相似文献   

9.
灰飞虱不仅直接危害水稻,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传播媒介。为了探索防治灰飞虱及由灰飞虱引起的水稻病毒病的方法,本研究利用两步法快速高效构建灰飞虱RNAi载体,并应用于水稻遗传转化。针对灰飞虱的激活性蛋白激酶C受体(RACK)基因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一段200 bp的干扰片段,将干扰片段克隆到入门载体p ENTR,再经过LR反应使入门载体上的干扰片段整合入目的载体p ANDA,形成RNAi载体p ANDA-RACK,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的水稻转化法转入武陵粳1号,获得20株经鉴定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为防控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水稻病毒病提供了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了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抗性遗传分析和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于2005年采自无锡麦田的灰飞虱种群在室内饲养43代期间用氟虫腈筛选了41代,结果此灰飞虱种群的抗性从8.4倍上升到2305倍。根据Tabashnik介绍的方法计算,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0388(1~31代)、0.2636(32~43代)和0.1113(1~43代), 表明灰飞虱对氟虫腈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07-2008年江苏无锡和浙江长兴两地灰飞虱种群对1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丁烯氟虫腈和乙虫腈的毒力最高(LC50=0.2~1.7 mg/L),其次为烯啶虫胺、噻虫嗪、毒死蜱、吡蚜酮(LC50=1.7~9.7 mg/L),其余杀虫剂的毒力较低;按照年度间敏感性变化,发现2008年无锡灰飞虱种群对氟虫腈和乙虫腈的敏感性比2007年降低了1.1倍。近年来氟虫腈已广泛用于防治这种害虫,但乙虫腈几乎没有使用。因此,对氟虫腈敏感性降低的大田灰飞虱种群似乎对乙虫腈存在交互抗性。通过抗(R)、感(S)亲本、正反交(F1、 F1′)、自交(F2)及回交(BC)后代对氟虫腈的剂量反应研究了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其抗性为常染色体的不完全显性遗传\[D(F1)=0.20, D(F1′)=0.38\],抗性由2个或2个以上等位基因控制。还对灰飞虱的抗性治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毒死蜱对灰飞虱抗性和敏感种群的亚致死效应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亚致死剂量毒死蜱对灰飞虱抗性和敏感品系种群动态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构建法研究了两个品系在亚致死剂量处理下种群生命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LC14)毒死蜱对抗性和敏感品系种群的发展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抗性和敏感品系若虫死亡率显著上升,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内禀增长率以及相对适合度下降。而且LC14剂量毒死蜱对抗性品系的影响小于敏感品系。药剂处理后,抗性品系繁殖力下降19.89%,明显低于敏感品系(38.29%);相对适合度下降24%,也低于敏感品系(48%)。  相似文献   

12.
寄主植物对3种稻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TN1、IR42、Rathu Heenati(RHT)和武育粳3号以及稻田常见杂草稗草\]对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存活率及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在5种供试植物上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在TN1上存活率最高,IR42、武育粳3号次之,在RHT和稗草上存活率极低或不能存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TN1、武育粳3号和稗草上存活率较高,RHT、IR42上存活率显著降低。3种稻飞虱间,除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若虫期无显著差异外,成虫期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以及成虫和若虫期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对3种飞虱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灰飞虱的影响最大,对褐飞虱的影响最小,对白背飞虱的影响居中。这与3种飞虱寄主范围表现出一致性。然而,即使在寄主适合度相似的供试植物上,3种飞虱间甚至同种飞虱成虫与若虫之间的变化并不一致,寄主适合度与解毒酶及保护酶间的关系因虫种、虫态、寄主植物而异。  相似文献   

13.
The newly-hatched nymphs of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SBPH), Laodelphax striatellus, including field and sensitive populations, were subjected to the high-temperature (35°C)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yeast-like endosymbiotes in SBPH reduced by 23.47%-34.23%, 57.86%-61.51% and 88.96%-90.71% after the high-temperature treatment for 1 d, 2 d, and 3 d,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size of yeast-like endosymbiotes was not obviously affected. Resistance of SBPH to three insecticides (imidacloprid, chlorpyrifos an...  相似文献   

14.
8个水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特征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利用强迫饲毒、集团接种、非嗜性测验、抗生性测验的方法研究与分析了8个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发现不同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特征并不完全相同。IR36、Kasalath、窄叶青8号、道人桥、DV85既抗条纹病毒又抗介体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所表现的抗性是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爱知97和Kenta Nakan抗条纹病毒,但不抗介体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所表现的抗性是品种对条纹病毒的抗性;而IR24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仅表现中等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评价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在防治农作物害虫中的潜力,观察了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对取食水稻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方法】开展室内盆栽试验,采用生物质炭种类(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与添加量(0、30和50 g/kg)的2因素×3水平组合处理土壤,种植水稻苗、接种灰飞虱,观察灰飞虱的发育和生殖表现。【结果】1)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互作影响灰飞虱若虫历期,当施用玉米或水稻生物质炭时,不同添加量之间的若虫历期无显著差异;当施用小麦生物质炭时,添加30 g/kg生物质炭处理下的若虫历期比对照(18.70±0.30 d)延长1.54 d。2)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没有显著互作影响雌成虫寿命。添加量不影响,但生物质炭种类具有显著影响,施用玉米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雌成虫寿命比水稻生物质炭处理雌成虫寿命(23.70±0.48 d)分别延长2.13 d或3.10 d。3)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互作影响灰飞虱雌虫终身产卵量,施用生物质炭使生殖力下降,但下降幅度随生物质炭处理不同而异,当添加30 g/kg生物质炭时,施用玉米生物质炭处理下的雌虫终身产卵量(176.40±6.84粒)比施用水稻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分别多22.80粒或18.95粒;当添加50 g/kg生物质炭时,施用玉米生物质炭处理的雌虫终身产卵量(140.30±3.26粒)比施用水稻或小麦生物质炭处理分别少16.90粒或21.60粒。【结论】施用生物质炭可减弱灰飞虱的生殖力,减幅随生物质炭种类与添加量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水稻感染病毒病后对非介体稻飞虱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病毒后对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及其体内相关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感染病毒水稻植株上取食对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性比、雌成虫体质量、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影响不显著,但雌成虫寿命和卵历期显著缩短。取食感病稻株的成虫体内保护酶(CAT、SOD和POD)和解毒酶(AchE、 GST和CAE)的活性均显著增强。结果证明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病毒后非介体白背飞虱的适应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灰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抗性和敏感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点滴法和稻茎浸渍法分别测定了2006年4月采自江苏省无锡市和浙江省湖州市灰飞虱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及1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无锡种群和湖州种群对吡虫啉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9.6倍和44.6倍;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6.6倍和40.1倍,属高水平抗性;对甲萘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9.8倍和45.3倍,属中等-高水平抗性;对二嗪磷、杀螟硫磷、仲丁威、丁硫克百威、醚菊酯、氰戊菊酯的抗性倍数为1.4~8.1倍,属敏感-低水平抗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丁烯氟虫腈对无锡和湖州灰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0.21~041 mg/L;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吡蚜酮、异丙威、敌敌畏为田间药效试验的推荐用药。还讨论了灰飞虱抗药性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江浙麦区灰飞虱春季种群的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灰飞虱进行越冬调查、田间调查、卵巢解剖、逐时扑灯行为观察、迁飞轨迹和虫源地分析发现:1)灰飞虱以3~5龄若虫越冬,并以4龄为主;2)江苏北部麦田灰飞虱若虫于3月越冬结束,3-4月陆续发育羽化为越冬代成虫,4-5月在麦田繁殖为第1代若虫;3)浙江海宁春季第1代灯诱灰飞虱具有本地迁出和外地迁入两种性质与时期,并可依卵巢发育级别加以区分;4)春夏季浙江海宁灰飞虱可由本地越冬虫源繁衍而来,或由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迁入。无论从越冬寄主小麦向夏寄主水稻扩散转移,或6月初大量外地迁入,杂草充当了极其重要的中间寄主;5)逐时灯诱观察结果表明,迁出期灰飞虱起飞呈晨暮双峰型,迁入期在19:00至次日凌晨5:00,每1 h均有上灯,以上半夜居多; 6)利用美国NOAA的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底至6月初迁入浙江海宁的灰飞虱虫源地来自江苏北部和中部、皖南、浙南、赣东北和闽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主要是甘蔗花叶病毒山东株系(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DMV)。田间试验5种防治植物病毒病专用药剂对玉米病毒病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最高防效在60%左右。采用种植抗病品种、苗期拔除病苗、药剂拌种防虫和适期施用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防病效果达61.35%~85.75%,增产率6.25%~13.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