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丽  褚军  赵迎春 《现代农业科技》2023,(16):117-121+125
新自然主义景观设计是目前植物景观设计的一种趋势,在当前我国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下,生态问题是乡村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植物,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不同乡村植物景观类型,列举了适合扬州地区应用的乡土植物种类,并分析了其基本特性和观赏特点,旨在为乡土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来,我国对村落规划建设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加之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传统村落的愿望日益强烈,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打造具有自然和谐、舒适闲散、文化传承等特点的村落植物景观.在未来的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将植物群落为纽带,力求延续村落乡土地域价值,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该文从植物景观的作用与价值方面,对苏州传统村落建设提出适合当地环境、充分体现特色并尊重历史文化的植物种类和景观配置模式,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植物景观营造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土植物在美丽乡村绿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绿化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绿化建设主要分为道路绿化、社区公园绿化、房前屋后绿化、庭院绿化等。在乡村绿化美化规划设计中,为了体现园林绿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对绿化植物的种类选择及其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本文通过调查山东省菏泽市园林绿地中应用的乡土植物现状,分析菏泽市乡土植物的特点及优势,筛选出适应菏泽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植物,并提出乡土植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用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现场调研考察和文献研究,归纳总结乡村聚落景观的构成要素,即建筑景观、公共节点、户外小品、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主要特征,主要是地域性、乡村性、乡土性、生态性、文化性、传承性和协调性;并从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的角度,提出了打造田园景观风貌,建设特色乡旅项目,打造特色农业景观,创意嫁接时尚景观等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聚落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岩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0):82-84+106
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植物的美学、经济、生态价值,对乡村园林景观发展背景及园林植物常见种类与特性进行分析,阐明了园林植物在乡村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价值,着重分析了乡村园林景观中园林植物的应用现状,建议应该突出特色,提高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丰富种类,优化景观空间与群落结构;科学造景,营造自然和谐的乡村景观;加强监管,以提高园林植物的管护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踏查,对兰州市城区园林植物种类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兰州市园林绿地中栽植的植物种类共有259种,隶属71科153属。针对兰州市园林植物应用中表现的常用植物种类单调、植物配置形式多样性相对欠缺的现状,提出了合理搭配,突出景观效果;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突出地域性植被特色;增加行道树种类,突出西北园林特色;以抗逆性强的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等植物多样性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敏华  戴海英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0):2077-2080
浙江省在乡村规划建设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以往乡村规划建设行为的趋同惯性,导致不少乡村资源未被充分挖掘,从而造成同质化现象。作者走访杭州市临安区指南村,就其“红叶指南”植物景观主题营造展开论述,围绕当地特色红叶景观强化、“乡宿”旅游战略推进和乡村机制创新实践,探究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下的特色植物景观主题营造。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经济建设,而是一个综合复杂工程。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美丽乡村中建设保护乡村自身的乡土文化特点,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景观出现,成为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话题。围绕乡土景观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探索出乡土景观元素在乡村规划中价值与意义,以及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手法,从而我国的乡村的建设提供具有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乡土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能提供诸多乔木、灌木、攀缘植物、地被和草本花卉,同时应用到城市绿化中;能展示地方资源,创造地方性景观;苗木易获取,生产成本低廉,养护容易;不致引入生物侵害等优势。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不仅能形成地域性植被特色景观,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城市绿化首选乡土植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丈河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规范化和特色化,通过对晋城市首批最美乡村丈河村现有植物种类进行调查,从植物的季相景观与垂直景观两方面分析了丈河村植物景观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根据丈河村实地的气候条件增加了景观植物种类,丰富了季相和垂直变化,为丈河村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与南太行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具有地域乡土特色的乡村品牌景观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是现今园林关注的热点,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针对现今乡村景观建设忽视乡土元素、形式雷同等问题,走特色景观品牌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提出营造乡村品牌景观的建议和措施。品牌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品牌价值,突出景观的独一性,在其开发中,通过对地域乡土特色的多方面分析,将地方特色运用于乡村品牌建设和景观开发中,经过品牌景观建设的五个阶段创作出有地域乡土特色的品牌景观,以推动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了闽北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植物品种选择,并阐述了在乡村道路景观、公园景观、庭院景观、水岸景观和花海景观中的景观植物种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有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受"城市公园景观"建设思想影响已出现诸多问题.同时,随着浙江省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为乡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对此,本文基于大花园建设视角提出全域花园建设与特色景观营造、生态产品供给与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14.
贵州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中大量运用的绿化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模式与城市趋同,使得乡村植物景观逐步失去了田园野趣风貌。乡村特色植物景观的构建关键是对其现状风貌的认知与解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乡村特色景观营造的主要着手点和方法,提炼乡村仿自然植物景观营造模式。运用此研究思路,以贵州省10个精品型和12个普及型美丽乡村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5个主要空间节点植物景观风貌现状进行分析,提炼各个空间节点的植物景观特色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根据美丽乡村不同空间节点的植物景观特色选择不同的绿化植物和植物配置模式,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田园野趣景观。  相似文献   

15.
千篇一律的乡村复制品反映的不仅是疏离感和审美疲劳,更是乡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为了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江苏省常州市牛马塘田园乡村为例,实证调研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显示,牛马塘田园乡村建设存在风格不协调、景观风貌不一致的设计问题以及乡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文化认同感不高的人文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  相似文献   

16.
探究乡土产业结构优化与乡村景观品质提升有机融合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景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乡村问题的根源是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失衡。本文以惠州市大良村为例,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从景观规划设计视角提出了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策略,以期为化解乡村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新的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伴随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的特色也在逐步丧失。在这喷井式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村庄的特色景观及周围的环境受到的巨大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应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抓住乡村景观的本质即乡土特色等,从乡村性、传统魂、自然衣、人文情等方面加以利用和保护,以福建永泰古村落古庄寨振兴为例,营造具有乡土特色景观的村庄规划,使之与乡村振兴建设相融合递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乡土特色浓郁且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根据对村落中植物及乡村景观的调查,运用植物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einner指数对党家村园林植物进行多样性分析,并通过乡土植物在不同区域的应用频率分析其应用特点,再从植物的景观空间、配置形式及艺术表现分析党家村植物景观的现状。结果表明,党家村古村落植物存在灌木和地被层多样性较低、乡土植物应用频率相对较低、植物景观营造手法较为简单三大问题;提出丰富景观植物、注重乡土植物及优化造景手法的具体改善建议,以期为党家村后续的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树种选择 (1)云南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有植物王国之称,乡村机耕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应首选云南省的乡土树种,适当考虑已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树种,力求产生良好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不可少,乡土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科学导向,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乡土文化的剖析以及现状研究,积极总结美丽乡村在乡土文化导向下的建设有效措施,目的在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