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及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多规合一"的要求。以生态红线为载体,科学界定和划分城市生态空间,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管控城市空间意义重大。基于此,对鹰潭市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分析,从"多规合一"角度,研究生态红线如何更加有效融入城市生态空间管控中来。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研究如何开展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保护,从而推进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笔者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选择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分异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划定生态功能属性不同的地域单元.[研究结果]文章以安徽无为县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县域内的23个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选择山地、水网密度、湿地、自然保护区、水环境容量、地质灾害等因子.评价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差异,结合安徽无为县区域开发的方向,在县域内构建由3个生态源区、5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楔构成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结论]实践表明GIS技术支撑下的、基于自然.生态约束评价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并针对该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危险性三方面着手,建立了生态红线划分的三级科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在5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红线区划分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红线的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采取分级管控的政策,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郊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区内土地可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I等区划为一类红线区,II等区划为二类红线区,III等区划为非红线区,分别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2)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确立了新北区"一个生态保育区、五片生态林、六条生态廊道"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3)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生态景观单元的水平动态过程。相比于其他方法,此方法划定的生态红线保护区破碎性降低,连片性增强,更有利于生态用地的集中保护。  相似文献   

6.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划定生态红线对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借助空间技术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和水体5个指标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分为9类生态系统类型,选取11个指标衡量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后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和生态服务价值结果共同划定土地生态红线。结果表明,江津区土地生态红线面积为1 091.30 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33.9%。土地生态红线的划定可为三峡库区县域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南省淅川县为例,结合以往专家学者相关研究和实地考察,综合考虑了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划定了淅川县整体的产业布局,将其分为生态红线区、生态黄线区和可开发利用区3个区域。淅川县生态红线区占整个区域的27.67%,该区域禁止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生态黄线区占整个区域的51.85%,(该区域要有目的和条件的限制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开发活动的进行);可开发利用区占整个区域的20.48%,是产业区选址首先考虑的区域。生态红线划定与产业布局研究是小区域范围内维护生态平衡稳定,正确引导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生态红线是"禁区",禁止一切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划分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淅川县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制约,可以为淅川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严格保护的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去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为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6.38万km~2(扣除重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04%,分为5类,分别是水源涵养红线区、水土保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红线区、防风固沙红线区、水土流失红线区。  相似文献   

9.
根据河源市生态本底特色,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轻敏感区、不敏感区5个等级,从建设用地适宜性、水安全与雨洪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三大方面选取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多因子加权叠加算法、取最大值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敏感等级面积比重分别为25.98%、33.84%、12.78%、19.76%、7.63%。并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功能区划建议,为城市规划、生态控制线划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飞 《乡村科技》2022,(3):103-10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及"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的深入落实,亲水空间对生态性的诉求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突破传统亲水空间的范畴,引入生态亲水空间概念,从类型划分、营造原则为切入点,着重分析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途径,并结合白城市新开河绿水长廊项目实践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八卦洲江滩森工生态开发试验研究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索森林工程发展途径和方向。试验地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支撑,按生态系统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确定主次地位、时空顺序、规模大小、数量比例。主要试验模式:"林—粮食、饲料"生态种植模式;"林一畜禽"复合生态模式;"林一废弃物-林"污染处理生态模式。利用"时间差"、"空间差"和"品种差",合理选择经营品种,优化配置,立体开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我国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该文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梳理归纳了丹东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简述丹东市生态红线的划定方式与当前成果后探讨了丹东市生态红线划定与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快生态红线地方立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红线监管平台、生态红线绩效考核与越线责任追究制度,旨在推进丹东市生态红线的划定和管理,为其他省市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将AHP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基于绩溪县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生态要素等数据,采用耦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法将绩溪县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分为生态底线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同时从构建生态网络结构、明确存量建设要求、统一明晰管控边界、加强考核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提出管控策略,以此保障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鄱阳湖区土地生态安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对湖区11个县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划定安全等级,分析了影响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胁迫因子,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面积为968.84 km2,整体呈中心发散、带状分布的格局,并将叶城县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占比81.79%)、保护开发区(占比14.79%)、开发保护区(占比2.78%)和开发建设区(占比0.64%)。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更贴近干旱区县域客观实情。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国土空间开发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应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国土空间开发质量,落实耕地保护并进行土地改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不断优化开发格局,推动适宜性评价、适宜区功能与规划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7类影响因子对城市生态进行单因素与综合分析;然后计算城市各级生态敏感性重心转移情况;最后对县域进行生态敏感性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总体生态敏感性中的中心区域以中度敏感性为主,高度敏感性区域分布于山地、林地区域,其余各类敏感性全市均有分布;各级生态敏感性分布较为均匀,各级生态敏感性重心除不敏感区在东部区域外,其余生态敏感性重心均在城市地理重心周围;且各县域生态敏感性存在空间自相关的关系,热点区域为西南地区,冷点区域为城市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价自然-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并更好地反映其空间异质性,以像元为评估单元,构建涵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裸土指数、土壤亮度五项遥感参量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价模型(LEI模型),揭示呼伦贝尔草原核心区——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其主要限制因子,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土地生态调控途径。结果表明:1)空间上陈巴尔虎旗土地生态状况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差。2)时间上陈巴尔虎旗2000—2010年土地生态状况整体有变差趋势,土地生态状况处于"一般"的区域面积由65.75%增加到69.75%,"变差"和"变好"的区域面积比重分别为12.59%和5.19%,且东部比西部的土地生态恶化进程更快。3)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工具。本文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结合仁怀市实际情况,以该市21个乡镇、街道办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GIS技术对仁怀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仁怀市主体功能区空间格局进行科学划定,并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最后结合仁怀市“十三五”规划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对仁怀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