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垦稻品种,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设计,以空育131为对照,设立9个垦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垦稻各品种之间的生育进程、综合发病率、产量构成因子、实际产量、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变化规律不明显,这主要取决于品种特性和生育性状.垦稻12和垦鉴稻6两个垦稻品种的表现较好,实际产量分别为9304.7 kg/hm2、9204.6 kg/hm2,增产率分别为3.3%、2.2%,初步筛选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垦稻品种.  相似文献   

2.
大穗优质粳稻新品种泗稻16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泗稻16号是以苏秀867为母本,以泗稻09-5966为父本进行配组,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粳稻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抗性良好等特点,2016~2017年连续2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区区域试验,2年试验平均产量9720 kg/hm~2,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5.37%。2017年参加同步生产试验,泗稻16号的产量达到了9861 kg/hm~2,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7.06%。2018年5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及江苏灌溉总渠以北的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泗稻16号是以苏秀867为母本,以泗稻09-5966为父本进行配组,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粳稻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抗性良好等特点,2016~2017年连续2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区区域试验,2年试验平均产量9720 kg/hm2,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5.37%。2017年参加同步生产试验,泗稻16号的产量达到了9861 kg/hm2,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5.37%。2017年参加同步生产试验,泗稻16号的产量达到了9861 kg/hm2,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7.06%。2018年5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及江苏灌溉总渠以北的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以垦稻88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垦稻88的特征特性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垦稻88具有综合性状好、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并总结出其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述水稻新品种新科稻31的选育经过、主要性状表现和应用前景。[方法]通过采用有性杂交、基因分离重组聚合有利基因及苗期鉴定抗稻瘟病育种技术育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于一体的水稻新品种,其亲本来源:母本为优质抗病品种郑稻18号,父本为自育的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结果]该品种于2017年6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河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结论]该品种的育成,实现了水稻高产、优质和抗病的同步改良及品种的更新换代,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河南农业科学》2005,(6):22-22
水稻品种:红光粳1号,新乡县新科麦稻研究所选育,适宜河南沿黄粳稻区种植;两优培粳,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适宜河南沿黄稻区及豫南籼改粳区作一季春稻或麦茬稻种植;中优293,安徽荃银禾种业有限公司选育,适宜豫南籼稻区种植;Ⅱ优550,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适宜豫南籼稻区种植;冈优336,四川眉山裕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适宜豫南稻区春茬、麦茬种植;B优827,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适宜豫南籼稻区作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7.
临稻19号是2000年临沂市农科院以中部67为母本、镇稻99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广适、抗病、抗倒等优良性状,适宜在鲁北沿黄稻区、临沂、日照库灌稻区及济宁滨湖稻区示范推广种植,也可在黄淮同生态稻区示范种植。2012年6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鲁农审2012023号"。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品种"玉稻518"于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等优点,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江苏淮北、山东南部、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试验结果,制定了高效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中科11玉米品种由北京中科华泰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科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34。该品种适应范围广、性状优良,宜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西运城等夏玉米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徐豆15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宜在江苏和安徽的淮北地区、山东南部、河南等地作夏大豆种植.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