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毒死蜱在菜用大豆上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监测菜用大豆中毒死蜱的残留量及科学、安全使用毒死蜱防治菜用大豆上的害虫,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沉积量较高,施用有效成分1.08 kg·hm-2的原始沉积量高于施用0.77 kg·hm-2,施用2次的高于施用1次.毒死蜱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早季的消解速率快于晚季,早季的半衰期(DT50)为2.7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为18.2 d,而晚季的DT50为3.43.5 d,T99为22.7-23.5 d.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结果显示,毒死蜱按常规使用剂量及施药方法,间隔7 d连续施用2次,施药后25 d、28 d的残留量平均分别为0.075 mg·kg-1和0.030 mg·kg-1,对照GB2763·2005中叶菜类蔬菜的MBL,以及日本、美国、欧盟的MRL,毒死蜱在菜用大豆上施药后25 d产品符合于我国的质量安全要求,28 d产品符合于日本、美国、欧盟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溴菌腈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香蕉和土壤样品用乙腈提取,液液分配净化,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溴菌腈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8 d和1.9 d,施药后14 d,溴菌腈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消解率均达到90%以上;溴菌腈在香蕉全果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7 mg/kg。结果表明:溴菌腈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短,消解速度快。  相似文献   

3.
百菌清在菜用大豆上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百菌清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田间试验,以及对其安全使用技术的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在菜用大豆上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0.9837~0.9851(P〈0.01),原始残留沉积量较高,消解速度快,消解系数(|k|)=0.32155±0.00215,半衰期(DT50)为2.1~2.2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为4.2~14.4d。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结果显示,按百菌清常规使用剂量及施药方法,施用1次或间隔7d连续施用2次,在末次施药后8d残留量〈5.0mg/kg,18d和20d的残留量均〈0.1mg/kg。对照GB2763—2005及日本、美国的MRL,其产品符合于我国或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4.
啶虫脒在辣椒上的残留行为研究及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郇志博  谢德芳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10):2093-2097
建立了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辣椒中啶虫脒残留的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测定了啶虫脒在海口和杭州2地辣椒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根据最终残留数据对啶虫脒在辣椒上的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建立的分析方法各项指标符合农药残留测定要求;啶虫脒在海口和杭州2地辣椒中残留半衰期分别为6.2 d和15.4 d;最终残留量为0.11~0.49 mg/kg,风险商远小于1。  相似文献   

5.
小麦和土壤中噻虫嗪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62%~94.70%,相对标准偏差为0.91%~6.56%,其最小检出量为5.0×10-8g,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1。该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噻虫嗪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要求。2011和2012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5~2.24d和2.77~4.79d;通过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间隔采样检测,噻虫嗪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38mg·kg-1,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5.04%左右(普通人群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5mg),因此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螺螨酯和螺虫乙酯在覆膜金橘中使用的安全性,研究了螺螨酯、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在覆膜金橘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和残留动态规律,建立了金橘中螺螨酯、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0.002~2.5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螺螨酯、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产物在金橘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6.9%~101.2%,相对标准偏差为2.3%~6.8%,方法检出限为0.1~5.0 μg/kg,定量限为0.5~ 1.0 μg/kg。螺螨酯和螺虫乙酯母体在覆膜金橘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4.1 d和23.1 d。最终残留实验结果表明,按照推荐的施药剂量使用,施药2次后15 d收获,螺螨酯和螺虫乙酯在覆膜金橘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值(均为0.5 mg/kg)。  相似文献   

7.
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在香蕉上的原始沉积量,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同一农药的原始沉积量与施用量密切相关。敌敌畏在香蕉上消解迅速,在施药1 d后消解率均在80%以上,施药后3 d的残留量≤0.005 mg/kg。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在香蕉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溴氰菊酯推荐剂量为C=0.129 8×e-0.1201t,加倍剂量为C=0.248 9×e-0.114 5t,半衰期(T1/2)为5.8~6.1 d,消解99%所需要时间(T0.99)为38.4~40.3 d;三氟氯氰菊酯推荐剂量为C=0.033 9×e-0.070 0t,加倍剂量为C=0.070 7×e-0.069 5t,T1/2为9.9~10.0 d,T0.99为65.8~66.3 d。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在距第2次(末次)施药后60~70 d,香蕉产品的最终残留量均分别<0.005 mg/kg、<0.01 mg/kg、<0.008 mg/kg。  相似文献   

8.
为对嘧菌酯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田间试验,使用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对嘧菌酯在小麦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并对小麦籽粒中嘧菌酯残留量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0.01~1.0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嘧菌酯在植株、籽粒空白添加的平均回收率为87.9%~108.4%,相对标准偏差为1.1%~6.2%,其最小检出量为5×10~(-12)g,植株、籽粒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1)。该检测方法准确度、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满足嘧菌酯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分析要求。消解动态研究表明,嘧菌酯在小麦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3~4.3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按施药剂量180、270g a.i.·hm~(-2),连续喷药2~3次,施药间隔7d,药后7、14、21d,嘧菌酯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354mg·kg~(-1)。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2.43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9.0%左右,因此,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吡虫啉在新疆地区环境和农业条件下合理、科学的应用方法,测定了70%(质量分数)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并进行了其对田间棉蚜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的测定结果,在用药量(有效成分,下同)10.50~47.25 g·hm-2范围内,吡虫啉的靶向原始沉积量为0.53~1.99 mg·kg-1,施药后的第7天,吡虫啉的残留量为0.18~0.53 mg·kg-1,消解率在65.9%~75.7%。棉花叶片中吡虫啉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3.17~3.85 d。防效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剂量处理对棉蚜虫的校正防效显著高于低剂量;施药后3 d,药剂各处理的校正防效均达到最大;药后7 d,21.0~47.25 g·hm-2剂量处理的校正防效仍超过85%。叶片中吡虫啉的残留量(x)与防效(y)存在正相关关系,线性方程为y =8.07x + 54.11,R2=0.886 8。建议在本地区应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棉蚜的安全有效用药量为21.0~31.5 g·hm-2。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植保无人飞机在茶园应用的可行性,在茶园测试了无人飞机施药的雾滴沉积分布、对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防治效果,以及6种农药在茶叶中残留量。结果表明,供试的无人飞机喷雾喷头、飞防助剂对无人飞机喷雾的雾滴沉积分布影响不显著。无人飞机施药的雾滴大小、雾滴密度、沉积量等均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但无人飞机施药的均匀性较差。常规用水量下,其药液沉积量的变异系数是常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2.40倍。相同用药量、常规用水量下,无人飞机喷施虫螨腈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相当。但当无人飞机作业用药量减少25%后,防效显著降低,仅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的58.70%。相同用药量、常规用水量下,无人飞机喷施虫螨腈、溴氰菊酯、茚虫威等6种化学农药后7 d,干茶中的农药残留量是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1.20~2.44倍。鉴于无人飞机施药可显著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茶园中推广、应用无人飞机施药应需谨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21份来自全国各地种质资源的大豆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菜用大豆相关品质及炭疽病抗性性状进行评价,筛选适宜浙江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21份大豆种质资源在生育期、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炭疽病抗性方面呈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种质资源差异显著;生育期为80~128 d,鲜籽单株产量为14.973~148.791 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29.037~136.683 mg·g-1,可溶性糖含量为4.310~31.130 mg·g-1,游离氨基酸含量为6.560 7~37.972 7 mg·kg-1,维生素C含量为4.832~15.460 mg·kg-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21份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通化平顶香、豫豆19、中黄58、冀豆21、菏豆13、六月黄为适于浙江地区菜用大豆品种选育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菜用大豆残留杀菌剂降解的影响,以菜用大豆品种浙鲜12为材料,以多菌灵和百菌清为杀菌剂,通过测定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菜用大豆农药残留量、抗氧化系统、解毒系统的影响,探讨外源褪黑素处理在菜用大豆农药降解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处理提高菜用大豆中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效清除菜用大豆体内活性氧,并且诱导了菜用大豆解毒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其对残留多菌灵和百菌清的解毒代谢,从而促进残留农药的降解,降低菜用大豆中多菌灵和百菌清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硫肥用量对烤烟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硫肥用量为0.12 g.kg-1时,烤烟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62、0.82、2.44、0.33 mg.g-1;不同硫肥用量对烤烟叶片的叶绿素a/b值影响不大;上、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也以硫肥用量为0.12 g.kg-1时最高。硫肥用量为0.12和0.18 g.kg-1时,烤烟的总生物量、根量、茎量和叶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三碘苯甲酸(TIBA)是一种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具有抑制顶端生长的作用。为分析套作模式中,喷施TIBA对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幼苗期生长和倒伏的调控效应,本研究设置50,100,150,200和250 mg·kg^-1的TIBA浓度处理,以清水和无遮荫为对照处理,调查大豆形态、干物质和倒伏性状。结果表明:与无荫蔽对照相比,荫蔽下大豆株高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SPAD、干物质则显著降低,倒伏率显著增加。喷施TIBA后,大豆株高显著降低,茎粗、节数无改变,分枝数增加,叶面积下降,叶片SPAD无变化,干物质下降,大豆倒伏率显著降低。套作模式下大豆幼苗期TIBA喷施的适宜浓度为50~100 mg·kg^-1,且适宜浓度与品种自身耐荫能力有关,强耐荫品种南豆12适宜浓度为50 mg·kg^-1,而荫蔽敏感型大豆XBM为100 mg·kg^-1。浓度高于150 mg·kg^-1处理虽然更有利于降低株高、减少倒伏,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偏低,不利于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邓恩桉不同季节、不同种源的穗条采用不同激素处理进行微扦插生根试验,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其生根率的影响表现为:种源〉扦插季节〉激素;不同种源的影响依次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巴西柏拉拿州:不同扦插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不同激素的影响表现为:GGR〉IBA〉ABT1^#,但3种激素对邓恩桉微扦插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春季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种源的母树采集的邓恩桉穗条,经4mg·kg^-1ABT1^#。生根粉或GGR或IBA与滑石粉调成糊状,速蘸后扦插生根率最高,达73.55%。  相似文献   

16.
按木论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分布状况及相应海拔高度设置代表性的土壤剖面(0-80 cm土层),按国颁标准采集样品与测定土壤理化特性。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为0.86-1.38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27.66%-44.14%,其中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4.98%-13.22%;土壤通气度为4.67%-13.08%。(2)土壤pH值为6.03-7.45;有机质含量为13.9-120.3g.kg-1;全N为0.81-3.74 g.kg-1;全P为0.21-0.78 g.kg-1;全K为11.62-22.54 g.kg-1。以上表明,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疏松、通气性能良好;土壤中N、P、K主要养分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微区模拟试验,以中苎1号、湘苎2号和湘苎3号为材料,研究苎麻对镉(Cd)胁迫的响应及其吸收铅(Pb)、铜(Cu)、锌(Zn)和镍(Ni)的能力。结果表明:供试3个品种均有较强的Cd耐受能力(耐受Cd的阈值为11.7mg·kg^-1),其中湘苎3号耐受Cd的能力最强,在Cd添加量为0~100mg·kg^-1时,其有效株为15.7—29.0株/m^2、生物量为0.67~1.01kg·m^-2、原麻产量为55.4—76.8g·m^-2,显著高于其它2个品种;随着土壤Cd添加量的增大,3个品种地上部的Cd含量及其累积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可迭61.5mg·kg^-1与49.6mg·m^-2,表明苎麻对cd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但并未达到Cd的超富集植物的水平;Cd胁迫条件下,3个品种对Pb、Cu、Zn、Ni等重金属的吸收因元素种类的不同而异,中苎1号对Pb、Ni吸收呈现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大而增加的趋势,湘苎3号对Zn、Ni吸收则呈现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但土壤Cd添加量对3个品种吸收Cu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苎麻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不进入食物链,是一种理想的修复与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备选植物,但镉胁迫对苎麻吸收Pb、Cu、Zn、Ni等重金属的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CROPWAT模型的哈尔滨地区26年大豆生产水足迹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足迹是大豆主产区作物生长期农业用水评价的新指标体系,为定量评价哈尔滨地区大豆生产水足迹组成及降雨年型对大豆生产的影响,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哈尔滨1986-2011年26年间大豆生产水足迹,探讨不同降水年型大豆生产水足迹及其水足迹组成来源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与哈尔滨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6年间,大豆生产水足迹中,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所占的比例不同,绿水足迹为0.12~0.29 m^3·kg-1,是大豆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比不同降水年型大豆生产水足迹组成,在欠水年型整体上存在着显著的蓝水集聚效应,出现蓝水的5个年份主要集中在欠水年区域,蓝水范围为0.017 4~0.048 2 m^3·kg-1,占水足迹9.52%~28.73%;1986-2011年水足迹整体呈递减趋势,即随着农业管理技术的提升,单位产量绿水消耗量在逐渐减少。丰水年和欠水年与平水年相比,有效降雨量与大豆单产拟合方程R^2较大,表明在雨量较大或较小时降水分布对产量影响效应关系更接近于二次函数。本研究结果能够为黑龙江大豆主产区水肥统筹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普通大豆品种(系)异黄酮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超声波法对吉林省26份普通大豆品种(系)大豆异黄酮含量进行HPLC测定.建立了一种HPLC测定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异黄酮各异构体在50~1000μmol·L~(-1)范围内线性系数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0.9999;检出限为1.09~2.06 mg·L~(-1),定量限为3.25~6.46 mg·L~(-1);异黄酮各异构体同收率为97.11%~103.31%;相对标准偏差(RSD,n=7)分别为2.03%~4.32%.该方法线性范围广,线性关系好,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适合于大豆及大豆制品中异黄酮含量的测定.测得吉林省261份普通大豆品种(系)中的异黄酮含量范围1.46~4.97 mg·g~(-1),超过4 mg·g~(-1)的品种(系)有23个,占测定品种(系)总数的8.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