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笔者以天山北坡经济带11市县的城乡区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城乡关联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以期为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区域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城乡关联度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有着密切关系,呈正相关性;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等级和空间差异;而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关联度的量化分析与与该区域城乡关联发展的实际水平基本相符,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城乡关联发展的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利用1995-2015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对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能源消费产业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为0.88,农业、工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分别为0.50、0.52;在能源消费品种中,煤碳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相对较小;以天然气和电力为代表的优质能源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关联度。长江经济带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勤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0):154-164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正在实施的五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旋律和鲜明导向。长江经济带农业在中国农业及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是全国上下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和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1)充分利用耕地,全年绿色覆盖;(2)减少化肥施用,扩大生物养地;(3)加强绿色防控,实施生态减灾;(4)发展循环农业,“废物”再生利用;(5)实行“九良”配套,实现综合发展,即将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物、良境、良品、良策、良才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带的空间演变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探索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典型区域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例,基于RS技术,在对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2000年、2007年、2013年3期遥感影像监督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单一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等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13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点。研究表明:2000—2013年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较差;13年来,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耕地减少了10256.4756 km2,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耕地主要是转向了林地,从遥感影像对比发现,城市周围的耕地被建设用地侵蚀,水域的变化幅度最小;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建设用地在2007—2013年变化最为剧烈,其动态度是4.826%;区域变化方面,各地级市(省辖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汉阳与潜江的水域变化率较大,从总体而言,神农架林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战略发展区域,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严重的压力,本研究旨在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数据支撑与合理建议。本研究基于能值分析方法,通过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8年投入产出项目计算并构建能值效率指标体系,对该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的能值结构和效率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2010—2018年间总能值投入和总能值产出均呈上升趋势,总能值产出始终低于投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占比较高,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系统到2018年已发展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其中在这9年间对农业可持续状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投入结构。因此长江经济带需要积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小对外界辅助能值尤其是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延科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3):155-159
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形态,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沙坪坝区为例,从规划理念、规划战略、规划路径、规划定位、规划总体目标以及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等方面,探讨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思路和布局。通过认真分析沙坪坝区现代农业发展现有基础,认为全区应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全域城市化”为契机,构建“一线、一带、一河”(即缙云山麓精品农业观光线、中梁山绿色农业观光带、梁滩河流域生态循环农业观光长廊)的总体空间布局,从而建成服务重庆都市区的融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为一体,巴渝山水特色浓郁、生态景观优美、城乡一体、农民富裕的都市郊野生态农业公园和都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7.
前进中的中国食品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之一,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省各县域单元的乡村性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判定四川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强度,明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四川省乡村性的时空间特征。基于2000—2016年数据,对四川省181个县域乡村类型进行划分,构建乡村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宏观格局相对稳定,呈现出以均衡发展型、农业主导型为主,商贸服务型和工业主导型为辅的产业总体格局特征,部分类型时空差异显著。(2)四川省县域乡村性以中等和较强为主,乡村性指数均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县域乡村性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成都平原区为中心,向外围由低值向高值逐步增大的“圈层”空间格局。研究结果对建设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推进四川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促进城乡产业互动。文章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在成长初期农业的关联最强,与工业和服务业的关联较弱,产业互动的要素主要是自然资源和资本。在成长期,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趋势增强,产业互动的要素主要是知识和技术。进入成熟期,其与其它产业互动的能力增强,且产业互动的要素更高级、互动模式更多样。文章并以合肥市为例进行阐述。最后提出政府应根据农产品加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推进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融合性、协调性、关联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2014—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分析探讨影响因素,揭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新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增强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产业经济是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城乡人口要素和城乡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2)新疆各地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口要素融合增长较快,公共服务融合增长较慢。据此,研究建议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和评价新疆各地州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鄂北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分析了影响鄂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农业经济结构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促进城市工业与农业的和谐化发展.本研究以南昌市为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探索农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度,以及探寻影响都市农业经济结构的因素.结果表明:都市农业中牧业与渔业具有快速发展优势,即渔业与牧业与农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性最大;种植业虽然与农业总产值关联性要小些,但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仍高于整个农业的发展速度;从投入来看,生产效率和消费因素是重要的关联因素.说明都市农业不同于全国或区域性农业经济结构是服务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提升区域农业发展层次,根据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提出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目标,确定了国家级重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重点产区发展区域以及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发展与区域布局的五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聚类模型的上饶市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华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165-170
为更好地协调上饶市农业诸方面的关系,充分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利益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走生态农业之路。利用生态聚类模型的绝对距离法对该区域主要农业指标进行了归类分析,找出各子区域之间在农业发展上的优劣之处、所处阶段及可优化的方面。结果表明,谱系图λ值位于区间[1.58,4.26]内,跨度较小,说明各县区农业指标综合差异化程度不显著,农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分析发现,该区农业增长动力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经济辐射和科技创新,旅游集群效应,城市工业发展及自然要素,并以农业综合实力高低将该辖区分为领先、较高、一般、较低4组,各区组间的优势农业类型和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尽管各县市发展各有特色,水平不一,但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和条件建立现代农业模式,走生态发展和谐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原平市的农业基本情况出发,从规划理念、规划战略、规划原则、规划定位、规划总体目标以及产业选择和布局等方面,探讨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思路和布局。通过对原平市的农业环境资源的分析,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构建了原平市“一带、两翼、一心、四组团”的空间格局,从而建成融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知名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市,打造成山西省“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先行试点中的农业发展典型县,建成山西省重要优质农副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以及面向忻州市域、辐射华北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业发展不确定性的经济生态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立农业发展长效机制以解决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笔者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经济学理论总结工农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特点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规律,基于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分析,探讨工农业协调发展以减少农业发展不确定性的可行性,并提出减少农业不确定性的制度安排及多层次政策体系。结果表明,对农业发展产生不确定性的冲击主要有自然条件及自然灾害、经济周期、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运用现代知识技术的短缺等3大冲击。降低这3大冲击,不仅是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生态经济系统的需要。农村土地经营权拍卖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创新农村金融与保险体系等措施可以降低农业发展不确定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支撑规划内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引领和示范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带动了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随着国家级示范园区建设范围进一步扩大,承担示范园区建设的地区,需要对本地区的资源和主导产业进行规划,掌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科技保障水平、科技管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3个方面所包括的指标,总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支撑规划中存在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支撑基础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报告通过对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规划内容系统梳理,构架起研究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基础分析框架,以期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加快发展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从1989年以来呈连续扩大的趋势,已成为广东构建和谐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瓶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实现中国各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之一。笔者在深入分析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政策性的贷款担保基金和农产品保险基金等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的河南省城乡协调度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研究城乡关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为着眼点,运用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河南省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将多用于环境与经济评价的距离协调度和变化协调度模型创造性地运用于城乡协调度的评价分析,可以较好的判定城乡区域系统乃至各子系统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为基础构建的城乡协调度模型可以准确判定城乡区域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河南省城乡两大系统总体上是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的,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协调度在波动中增长,就河南而言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