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河北省保定市暴发球虫病的某鸡场鸡粪便中成功分离出1株和缓艾美耳球虫(Eimeria mitis),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该虫株主要寄生于小肠后段,潜隐期为97 h,孢子化时间为22 h,卵囊呈球形,平均大小为15.9μm×14.4μm,卵囊指数为1.10,PCR鉴定为纯种的和缓艾美耳球虫,将其命名为和缓艾美耳球虫保定株。该虫株排卵期为感染后第4~10天,其中第5~6天为高峰期。SPF鸡分别感染5×10~4个、1×10~5和2×10~5个和缓艾美耳球虫保定株孢子化卵囊后,均出现精神不振、排水样粪便等球虫病引起的临床症状,且各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78.5%、63.5%和59.3%,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该虫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表现为发病和减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从南宁市郊区某鸡场感染球虫病的病鸡粪便中收集到混合卵囊,采用改良过的琼脂单卵囊分离法从中分离纯化出2个球虫虫株,并对其中的1个球虫分离株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为:该株球虫卵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卵囊平均大小为(22.51±0.4790)μm×(15.94±0.5599)μm,平均卵型指数为1.41212±0.06714,裂殖体平均大小为31.33 μm×27.46 μm,潜在期为120 h 50 min,排卵高峰期为感染后第6天,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8 h 50 min,寄生部位为小肠中、下段,属中等毒力的球虫虫株。通过将这些测定和观察到的指标与各类文献中所记载的各种鸡艾美耳球虫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经过综合分析后,将该分离株球虫鉴定为布氏艾美耳球虫,并且将它命名为布氏艾美耳球虫南宁株,记为Eimeria.brunetti-GXNN。对该虫株的成功分离鉴定,为进一步了解本地球虫虫株的生物学特性,开展鸡球虫病的免疫预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来自我国河南省汤阴县的布氏艾美耳球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包括卵囊大小、最短孢子化时间、最小潜在期、致病性、免疫原性以及内生性生活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实验室虫株。布氏艾美耳球虫汤阴株平均大小为29.2μm×22.5μm,最小潜在期为119h,最短孢子化时间为21h,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组织学研究显示,这个种至少有3代裂殖生殖。 相似文献
5.
布氏艾美耳球虫某些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氏艾美耳球虫某些生物学特性测定赵其平,黄兵,吴薛忠,陈兆国,史天卫(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布氏文美耳球虫(E.brunetti)是9种鸡球虫中致病性较强的一个种,其感染后死亡率中等,但对鸡增重影响较明显,该种球虫主要寄生于鸡... 相似文献
6.
巨型艾美耳球虫纯种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单卵囊感染技术,从鸡球虫混合种中分离出一个纯种球虫,经鉴定为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MaximaTyzzer,1929)。该种球虫卵囊为卵圆形,测240个的大小范围为21.25~36.25×17.5~30.0μm,平均为28.81±3.07×22.98±2.77μm,形状指数1.25。卵囊内有一颗折光性极粒,位于窄端,无外残体。测120个孢子囊的大小范围为15.5~18.5×7.5~10.0μm,平均为17.35±0.66×8.74±0.51μm。最短孢子化时间为30小时,潜伏期142小时。用此卵囊对鸡作致病性试验,挑选60羽13日龄伊莎(ISA)公鸡分为1个不感染组和4个感染组,每羽口服感染1万、5万、10万或20万个孢子化卵囊。结果所有感染组与不感染组的平均增重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整个试验仅在20万个的感染组出现16.7%的死亡率,各感染组的肠道病变记分分别为1.33、1.83、2.42和3.08。 相似文献
7.
8.
9.
为了深入研究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通过给幼兔人工感染不同数量的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对其发病后的急性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观察与分析。将幼兔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除空白对照组外,3个试验组家兔分别经口感染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2×105个/只、1×105个/只、0.5×105个/只。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第8天,3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家兔的每克粪便卵囊数(OPG)分别为2.19×107、2×107、1×107和0,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8.9%、58.0%、73.3%和100%。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对幼兔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李葱晓;宋宏晓;王天奇;闫文朝;钱伟锋;邵晓冬;袁林 《湖北畜牧兽医》2013,(9):11-13
利用人工感染试验,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洛阳分离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随着感染剂量的提高,其死亡率上升,平均增重下降、平均病变记分提高,半数致死量(LD50)为3.248 7×104个/只。为洛阳地区防控其柔嫩艾美耳球虫所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堆型艾美耳球虫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寄生虫病,其中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对鸡致病力较强,在各地养鸡场流行率较高,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对鸡的生长发育和饲料转化率有较明显的影响。本文对E.acervulina的流行状况、形态特征、致病性、免疫原性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兽医临床有效防治E.acervulina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用纯种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25只断奶幼兔,进行致病性和病理学研究。试验兔分为1个不感染对照组和4个感染组,各感染组每只幼兔分别口服感染2.0×103、1.0×104、5.0×104、2.5×105个孢子化卵囊。与对照组相比,接种2.0×103个和1.0×104个孢子化卵囊的两个感染组的平均病变记分、肝重指数、血清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接种5.0×104个和2.5×105个孢子化卵囊的两个感染组上述指标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对幼兔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能导致严重的肝球虫病。 相似文献
14.
毒害艾美球虫纯种分离的初步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从寄生部位分离和单卵囊感染技术,对现场采集的鸡球虫混合种进行单种纯化,获得了毒害艾美球虫(Eimeria necatrix)。该种卵囊呈卵圆形,经测240个卵囊,平均为19.06±1.54×16.50±1.26 μm,形状指数1.16。测120个孢子囊,平均为11.27±0.70×6.21±0.51μm。无卵囊残体和孢子囊残体,未观察到卵膜孔和极帽。最短孢予化时间为19小时,感染后最早排出时间143小时,最大裂殖体68.75×66.25μm。用此卵囊1万、5万、10万和20万个分别感染10日龄伊莎公鸡,结果感染5~20万个卵囊组的死亡率为41.67~50.00%,感染组的肠道病变记分为1.33、3.42、3.67和3.83,其平均增重与不感染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E.necatrix对鸡致病性很强,在生产上需高度重视,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5.
16.
三株柔嫩艾美球虫野外分离株的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每鸡4×104和8×104个孢子化卵囊的剂量感染黄羽肉雏,以临床症状、肉眼病变、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和死亡率为判定指标,对柔嫩艾美球虫EtCZ-1、EtCZ-2、EtCZ-3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虫株引起的临床症状和肠道肉眼病变基本相似,致病性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各感染组的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50),相对增重率分别下降了74.4%~83.2%、68.7%~72.2%和70.6%~74.4%;感染后鸡出现血便的时间较一致,即第108小时开始排血便,在120h~144h达高峰;病变值和卵囊值均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除EtCZ-1株高剂量组的存活率是90%以外,其余各组均为100%。显示3株球虫的致病性相似。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柔嫩艾美耳球虫西宁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费勒鹏氏法收集西宁某鸡场鸡粪中的球虫卵囊,经单卵囊收集和繁殖法扩繁柔嫩艾美耳球虫西宁株,并进行了该虫株卵囊形态、卵囊形状指数、孢子化时间、潜隐期和繁殖指数的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虫株卵囊为长卵圆形,平均大小为20.08 μm×16.55 μm,卵形状指数为1.21,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8 h,潜伏期为114 h,每个卵囊的繁殖指数为6.34.以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和死亡率为指标进行了该虫株的致病性研究,显示该虫株有致病性,感染组与不感染对照组的体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各感染组平均病变记分与不感染对照组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