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杨树人工林生长的边缘效应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边缘效应在东部方向上最大;同一林内的不同杨树品种中,107杨的边缘效应最显著.通过对杨树人工林不同边缘深度上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边缘深度的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呈递减趋势,即距离边缘越近,土壤营养物质含量越高;经对A、B、C、D层进行标准地测量的比较,从最外层D层开始到最内层A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递减趋势.这说明边缘对土壤养分再分配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树木生长的边缘效应可能与边缘的土壤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辽阳地区杨树人工林边缘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阳地区不同杨树人工进行胸径测量,观察林缘到林内方向上胸径的变化趋势,结合人工密度,计算其边缘深度,分析杨树人工林不同方向上边缘效应的大小、不同面积杨树人工林边缘效应大小以及同一林地不同杨树品种的边缘效应大小,从而为杨树人工林的合理栽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辽宁杨、9年生3930杨和8年生3930杨3个样地中,东部方向上表现出的边缘效应最大,北部次之。②面积最大(50hm^2)的3930杨树林边缘效应最显著。③同一林内行状混交的3个杨树品种中,108杨的边缘效应最显著,其次为107杨,最小为3930杨。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地掌握内蒙古通辽地区杨树人工林不同龄组林分土壤碳储量的分配特点及变化规律,以通辽市兴隆沼、白音花、包罕林场的杨树人工林林分的土壤为对象,利用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对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容重进行测定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是随着土壤深度的逐渐增加而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而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2)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碳密度是随着土壤深度的逐渐增加而呈现"凹"字型的趋势,表层和土壤深度60 cm时,土壤碳密度最大;(3)杨树人工林林分的土壤碳储量变化规律是随着土层深度的逐渐增加而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杨树人工林间作草木犀对土壤及林分的影响,在4年生杨树人工林内间作草木犀,草木犀收获后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和杨树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间作草木犀后,林地土壤养分得到改善,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9.89%、129.24%、51.35%、154.1%和28.05%;促进了杨树生长,树高、胸径分别提高了12.61%和15.96%。杨树-草木犀复合经营是一种林农间作新模式,可充分利用杨树林下空间资源,解决杨树人工林林地产出低、地力衰退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敖汉旗2006年退耕还林的樟子松纯林、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和荒草地(对照)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表层的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山杏纯林浅层的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3种人工林和荒草地的土壤养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养分条件较好,说明土壤养分具有很强的表聚性;3种人工林与荒草地相比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水平,樟子松纯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的土壤养分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6.
榆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机制,选择榆林市4种不同林龄(40、33、27、20年)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对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及土壤pH值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土壤养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各养分元素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2)土壤中各养分元素含量与有机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土壤pH值呈微碱性,都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不显著;(4)土壤速效K和速效P含量在27年达到最高,碱解N在33年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在杨树人工林生长季的6,8,10月,对3种不同龄(幼龄、中龄、成熟)林开展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每种龄林设置20个样方,设定4个梯度,即N1,N2,N3,N4[N沉降依次分别为5,10,15,30 g/(m2·a)]和对照N0(无N沉降),样地内采集3个深度(0—15,15—25,25—40 cm)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研究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幼龄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607.75 mg/kg;一定量的氮处理可以增加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过高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幼龄杨树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3个龄级杨树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都具有显著的时间动态,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0月(607.75 mg/kg),中龄林出现在8月(1 444.43 mg/kg),成熟林则出现在6月(974.33 mg/kg)。研究结果显示,氮沉降对表层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最大;高含量氮的沉降抑制杨树人工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掌握内蒙古赤峰地区杨树人工林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龄组林分土壤碳储量的分配特征及变化规律,以赤峰市敖汉旗新惠林场的杨树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容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呈指数变化,拟合方程为y=1 050.4e0.2425x,R2=0.9463;(2)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逐渐增加而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且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3)土壤碳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逐渐增加呈现凹字型的趋势;(4)随造林年限的增加,1 m内土层碳密度、土壤碳储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过熟林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樟子松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和机理,在科尔沁沙地南部章古台地区,对不同林龄(9a,19a,27a,38a,47a)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的养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0~80 cm土层中养分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27年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最高,38...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施肥对杨树人工林生长及木材性质影响的国内研究进展.同时,从林地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杨树养分需求规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肥料种类及用量、施肥的经济效益等6方面对杨树人工林的施肥方案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树刺槐混交林下沙质土壤腐殖物质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沙质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腐殖物质特性变化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林地相比,沙地土壤种植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有机C和腐殖质C增加,土壤胡敏酸的光密度值增大,胡敏酸/富啡酸比值上升,E4和Ec值提高,色调系数(△logK)降低和相对色度(RF)升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物质(Ⅰ)和紧结合态腐殖物质(Ⅲ)以及松/紧(Ⅰ/Ⅲ)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稳结合态腐殖质(Ⅱ)的含C量占土壤全C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土壤腐殖物质的聚合程度提高,腐殖物质的芳香核原子团增多,芳化度和芳化分子复杂程度以及腐殖化程度均得到提高,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培肥土壤的效果以种植杨树枣槐混交林为,其次为刺槐纯林,再次为杨树纯林。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对西平县杨树人工林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碳含量的调查,估算杨树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表明:杨树林的乔木层碳密度波动在0.489~0.512g/g,杨树各器官的碳密度大小依次是树叶>树干>树枝>树根,整个植被层碳贮量大小依次是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与其各自生物量所占比例相当;土壤层的碳密度以0~20 cm的最高,往下逐渐降低;整个杨树林的碳贮量为164.29 t/hm2,乔木层碳贮量在整个植被层碳贮量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整个植被层碳贮量的97.36%。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Soilpropertiesdependonclimate,vegetationtypes,parentmaterials,landformandsoilderivedage(Bei-jingForestryCoIlege1982).VegetationpIaysasig-nificantroIeintheformationofsoiIparticuIarIyforthepropertiespfSurfBcesoil.PlantsabsorbselectivelynutrientfromsoilandbuiIdtheirbodies.ThenutrientpartofIitterdecomposedgradualIybymicrobeswouldraturntoground-TheroOtsystemOfplantaIsoplaysasignificantroleinsoiIproperties.EffectofpIantsonsoildependonthevegdstiontype,speciescomposi-tion,age,dens…  相似文献   

14.
滩地钉螺种群消长与杨树人工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滩地杨树人工林内采取定位观测为主的研究方法,对滩地的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螺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滩地杨树人工林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揭示了杨树人工林内钉螺种群消长的内在规律和环境因子的偶发效应,显示出滩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抑螺机制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体现了滩地杨树抑螺林的血防安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沙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养分、贮量及其在海拔、土壤深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大小表现为半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常绿阔叶林、沟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半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草甸的土壤养分含量和贮量较高。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从海拔100m的低山到900m的中山,植被类型分布逐渐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土壤肥力即随海拔增高而增加,而在900m以上,植被由半落叶阔叶林向灌丛草甸转变,土壤肥力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坡面林-草边界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位、连续观测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刺槐林-草地复合系统景观边界不同季节时期土壤养分因子进行测定和分析的结果表明,林-草边界土壤有机质、有效P、有效K含量在生长季末期含量最高,而土壤有效N含量在生长季前期含量最高。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3个时期的边界土壤养分综合影响边缘效应的位置与宽度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林-草边界土壤养分综合因子具有较明显的边缘效应位置与宽度,生长季、生长季末期土壤养分综合影响边缘效应的位置都为从林内8m到林外4m、宽度12m,生长季前期土壤养分综合影响边缘效应的位置为从林内4m到林外8m、宽度12m。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实验林场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主要营养元素时空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全N、全P、C元素含量及pH值均较1983年的观测值下降;C元素和pH值呈现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全N呈现出随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解性N表现出与全N相近似的变化趋势;全P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速效P则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全K与速效K在深度方向上无显著变化;除C元素随观测月份的增加表现出积累作用外,其他各项土壤营养元素均表现出生长旺盛月份含量(或值)较低,其他月份含量(或值)较高的变化趋势;观测期内除pH值为弱变异外,其他各营养元素仅为中等变异,林地土壤均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评价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poplar plantation by Soil Nutrient Systematic Approach(SNSA) in Jianghan Plain, Hubei Province, China.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in laboratory through collection soil samples of study site. Ten treatments of application different fertilizers were designed such as CK, optimum treatment (N, P,K, Zn), -N(P, K, Zn), -P(N, K, Zn), -K(N, P, Zn), Mg(N, P, K, Zn, Mg), -Zn (N,P,K), 2P(N, 2P, K, Zn), 2K(N, P, 2K, Zn), and 2N 2P 2K(2N, 2P, 2K, Zn) for field experiment to test the effect on tree height, diameter (DBH) growth, and dry weight of popla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ee heights between treatments with different fertilizers, diameter growth of poplar trees in treatments of lack of N and Zn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at of trees in optimum treatment, and dry weight of poplar dropped significantly for treatment of CK as well as treatments without application N and Zn. It is concluded that N and Zn were main limiting factor for poplar growth. Results from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field experiment were uniform perfectly, which proved that SNSA was reliable in evaluating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poplar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20.
杨树营养及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肥是杨树速生丰产林建设的关键技术。在阐述杨树养分特性和养分诊断技术的基础上, 分别从施肥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和施肥技术方面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杨树施肥研究, 并提出3点建议:形成适于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品种无性系的施肥技术体系; 注重和加强淋溶、水肥耦合等施肥机理的研究; 借鉴农业先进施肥技术, 摸清杨树与土壤的养分供求关系, 实现林业精准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