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确定冬小麦品种豫麦49在河南省豫北地区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发挥其高产潜力,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豫麦49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群体分蘖动态、成穗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单株及群体成穗数取决于播期和种植密度的共同作用,播期越早,种植密度越小,小麦的单株成穗数越多;密度较大时,无论播期早晚,单株成穗数均保持较低水平;群体成穗数以10月9日播种和195万株/hm2密度的组合最高。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以10月9日播种的产量最高(7 991.53kg/hm2),与10月16日播种的产量(6 631.33kg/hm2)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以19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7 904.25kg/hm2),120万株/hm2最低(6 925.32kg/hm2),且两者差异显著。因此,豫麦49在豫北地区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9日~16日和195万~27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2.
优质油菜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3个甘蓝型油菜新组合进行了播期、密度、施氮量的L9(3 4)正交试验 ,结果表明 :播期对产量影响最大 ,品种次之 ;以播期9月 3 0日 ,密度 15万 /hm2 ,施N量 2 76kg/hm2 产量最高。华皖油 1号的最佳栽培方案有 2套 ,即播期 9月 3 0日 ,密度 12万 /hm2 ,施N量 172 .5kg/hm2 ,和播期 10月 10日 ,密度 15万 /hm2 ,施N量 2 76kg/hm2 ;华皖油 2号的最佳栽培方案是 ,9月 3 0日 ,密度 15万 /hm2 ,施N量 3 79.5kg/hm2 ;H99-2 8的最佳栽培方案是 ,播期 9月 3 0日 ,密度 18万 /hm2 ,施N量 2 76kg/hm2 。  相似文献   

3.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适期、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为材料,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分蘖成穗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密度在270万/hm2、27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产量最高,迟播则在密度405万/hm2、225 kg/hm2施氮量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当前黄淮麦区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合生产调查,研究分析小麦产量提高和品质同步改善的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中,宜选用氮-高效型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适宜播期应由9月25日左右推迟到10月2—9日,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冬性品种适当早播,种植密度375万株/hm2;化肥施用量为氮225.0kg/hm2、磷(P2O5)135.0kg/hm2、钾(K2O)103.59~130.20kg/hm2、硫酸锌20.39~25.04kg/hm2和硫酸锰19.26~24.34kg/hm2,氮肥70%基施+30%拔节期追施;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450m3/hm2),拔节期增量灌水(900m3/hm2);使用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保障小麦产量不下降、品质不降低。建立了以选用品种,调整播期、播量,重施底氮、平衡施肥,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拔节期增量灌水和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核心内容的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薹油两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薹油两用油菜"杂780"的高效栽培措施。[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播期:8月25日、9月5日和9月15日,3个密度:75 000、112 500和150 000株/hm2,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杂780"菜籽、菜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早播能显著提高菜籽和菜薹产量,早播菜薹平均产量分别比中播、迟播的高4.6%和76.0%;在一定范围内,菜薹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播期和密度组合中,早播、高密度时菜籽产量最高,为3 486.0 kg/hm2;中播、高密度时菜薹产量最高,为13 290.0 kg/hm2。早播油菜纯收入9 670.44元/hm2,比中、迟播分别高27.2%和216.0%;高密度时纯收入为9 726元/hm2,比中、低密度分别高25.6%和239.0%。[结论]"杂780"在9月5日前播种,密度为112 500~150 000株/hm2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小麦新品种"长航一号"在渭北地区的最佳播期和种植密度。[方法]通过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研究小麦新品种"长航一号"在渭北旱塬地区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处理下的产量,构建播期和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目标产量在6 300~6 750 kg/hm2,最佳播期范围为9月20日至10月1日,最适种植密度为282万~375万/hm2。[结论]该研究可为推广"长航一号"以及使其能在渭北旱塬达到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播期对冬油菜越冬率、经济性状、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14日播期越冬成活率最高,达88.9%,籽粒产量位居第三,为2 637.5 kg/hm2;9月9日播期越冬成活率84.4%,产量位居第一,为2 837.5 kg/hm2;位居第二的是9月5日播期,产量为2 712.5kg/hm2。因此,绥中地区冬油菜适宜的播期为9月5—14日。  相似文献   

8.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9.
杂交小麦超高产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冬性小麦品种在鲁东半岛水浇地适宜的播期和播量,探明适宜的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选用冬性小麦品种"烟农23",采用5个播期和3个播量的试验方法,研究冬性小麦品种在鲁东半岛水浇地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鲁东地区冬性小麦品种"烟农23"的适宜播期为9月28日至10月4日,适宜播量为90万~270万/hm2。在适宜播期播量范围内,9月28日播种时应选小播量90万/hm2,10月4日播种时应选中播量180万/hm2或大播量270万/hm2,以大播量270万/hm2更能取得较好产量,最佳播期播量为9月28日、9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