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土壤侵蚀就是土壤及其母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体发生侵蚀的三个条件是土体本身、坡度和外力。随着人类的出现,正常侵蚀的自然过程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其转化为加速侵蚀状态。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基础和潜在因素,而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防止土壤侵蚀,主要应从改变地形条件、改良土壤性状、改善植被状况等方面入手,通过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害设防地综合配置防治措施,以建立完整的土壤侵蚀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据库评价王家沟流域的土地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和社会的综合体。它既受到地理各要素如气象、土壤、地貌、植被、岩石、水文等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具有人类可开发利用的特征。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利用的方向。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43万Km~2(其中严重流失的面积为28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8.07%,占黄土高原面积的74%。这里约有50%的地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超过5000t/km~2,最严重的地区达2~3万t/km~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关键在于土地利用不合理。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土壤侵蚀,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必须对土地资源作出合理的评价。土地资源评价,对于制定水土保持与土地利用规划、减少土壤侵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发挥其生产潜力、确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  相似文献   

3.
丁文峰  李勉 《土壤学报》2011,48(5):1103-1107
植被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土壤表面没有植被的降雨侵蚀量是未扰动森林土壤的16倍[1]。Zheng在子午岭林区的研究也发现,当地表植被生长良好时,降雨、地形、坡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很小。而土壤表层一旦失去植被保护或根系的固结时,降雨和地形等因素对侵蚀的作用则十分  相似文献   

4.
根据晋中市的地形土壤、植被、降水等自然因素,分析了面蚀、沟蚀、重力侵蚀、山洪与泥石流等以水力为主的水土流失形式的发生过程.根据土石山区、黄土丘陵阶地区的地貌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强度.根据相关资料,概括出了全市的水土流失特点:土壤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土壤侵蚀方式复杂多样,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诱因,年际土壤侵蚀量的大小随暴雨次数的增多、降水强度的增大、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江苏省沿海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并开展驱动力因子定量归因,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江苏沿江地区为对象,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长系列降雨等数据,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索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影响程度,识别土壤侵蚀高风险区域。[结果](1)平原区与山丘区土壤侵蚀均以坡度与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导因素。茶园的土壤侵蚀以植被覆盖度为主导,其他类型土地的土壤侵蚀均以坡度为主导因子。(2)土壤侵蚀的主导交互作用为坡度叠加土地利用类型。茶园与草地主导交互作用因子为坡度叠加植被覆盖度,其他类型土地的土壤侵蚀主导交互作用因子为坡度叠加降雨量。(3)果园、茶园、林地与生产建设活动扰动地的土壤侵蚀高风险区域位于坡度>20°,降雨量1 300~1 400 mm,植被高覆盖度的丘陵山区。[结论]地理探测器操作简便,结果包括单因子影响、两因子交互作用及风险区域分析。江苏省生产建设活动扰动地、园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引起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铜矿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7 km2,占流域面积的68.15%,年土壤侵蚀总量达5.69万t。水土流失使铜矿村这个本来就贫穷和落后的小山村更加贫穷和荒凉。1989年,会理县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铜矿沟小流域被列入首批治理。通过综合治理,年土壤侵蚀总量下降至1.23万t,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水土保持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1998年该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相似文献   

7.
论宁安市卧龙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黑龙江省宁安市卧龙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特点,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思路和总体布局,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恢复植被、兴修基本农田、保护改造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对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进行了科学布局,可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防治功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实现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相似文献   

8.
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场地平整、基础开挖与回填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原地貌和植被,损坏原有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原地表的水土保持功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及生态环境恶化。以本溪兆运天意水泥2×5 000 t/d熟料水泥生产线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采取径流调控、边坡防护、立地条件重建和植被恢复措施,来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新增水土流失,使土地的功能或植物群落得到恢复,项目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达到工程建设及生产与保护水土资源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与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前,我国水土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有大地影响到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建立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持水土是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坡面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是降水、植被、土壤、地形等各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综合结果,本文对坡面土壤侵蚀的降雨、植被、土壤、地形、人为因子及诸因子的综合分析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指出在单因子与土壤侵蚀关系方面,研究得已比较深入,降雨、土壤性质、植被覆盖度等因子对土壤侵蚀的作用已较为清晰。同时,指出了下一步坡面土壤侵蚀研究重点:加强对影响坡面土壤侵蚀多因子综合研究,为今后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改变耕作方式、人为活动等控制坡面土壤侵蚀,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