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为明确亚热带典型人工林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功能,选取福建省漳平市典型地段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为研究对象,采取室内浸泡法测定林下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枯落物持水性能。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枯落物厚度在2.07~3.23 cm,具有显著差异(P<0.05)。3种森林类型枯落物总蓄积量在5.40~8.31 t/hm2,表现为杉木林>毛竹林>油茶林。3种森林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总和在2.79~4.66 t/hm2,表现为杉木林>毛竹林>油茶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115.98%~153.68%,杉木林最大,油茶林最小。3种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桥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测定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麻栎、油松、及其混交林中,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了枯落物的生物量、持水性能和养分元素含量。结果是:天然林各类型枯落物生物量在10.22~13.89t/hm2之间,差异甚小;油松人工林最高,为23.67t/hm2。净拦蓄量以麻栎林最高,为30.62t/hm2;松栎混交林次之,为20.73t/hm2;择伐油松林最低,为13.77t/hm2。择伐可使油松林枯落物生物量减少约41%,净拦蓄量降低约22%。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中,养分元素总贮量有很大差异。以松栎混交林最高,为532.92kg/hm2;麻栎林次之,为434.31kg/hm2;油松林最低,为383.80kg/hm2。但各养分元素含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皆为:Ca>N>K>Mg>P 相似文献
3.
辽宁东部山区森林枯落物层的水文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主要研究了辽宁东部山区森林枯落物层对降雨拦蓄特征、对降雨的分配情况及自身的持水规律。结果表明:辽东林区枯落物层最大拦蓄雨量为30~86mm;有效拦蓄量为15~50mm;降雨截留率为19%~26%;大气降水中的80%~140%通过枯落物蒸发散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浙江四明山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枯落物和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可为森林经营管理和山区生态修复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四明山镇同一区域的黄山松林、毛竹林、马褂木林和樱花林为对象,对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区域内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的储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差异显著(P<0.05),种植经营樱花林均表现为最小;4种类型枯落物持水过程变化规律一致,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4种森林类型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基本一致,樱花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和非毛管持水量在4种类型中均为最小,显著低于毛竹林(P<0.05)。【结论】樱花种苗的生产经营显著降低了枯落物的储量和持水能力,其表层土壤的持水性能和其它森林利用类型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矿质层蓄水能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类型80cm土层的总蓄水能力为362.0~422.2mm,平均值为387.2mm ;80cm土层的有效蓄水能力为102.4~182.2mm,平均值为156.5mm,都表现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棕壤和暗棕壤无论是总蓄水能力还是有效蓄水能力都表现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植被类型、土壤种类及土壤层次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非毛管孔隙度的作用特点是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 ;土壤类型的作用特点是棕壤大于暗棕壤 ;土壤层次的作用特点是A层>B层>C层。本研究对于科学地评价该地区水源涵养林的水文效益,指导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蒸腾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东部山区5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作用的观测研究表明,森林植物蒸腾强度的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14:00,以12:00最为普遍。在全光测定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明显高于林下庇荫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月变化也很明显。在全光测定条件下,蒸腾强度的月高峰值出现在7月,但在林下测定条件下,绝大多数种类高峰值多出现在5月和(或)9月;各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耗水量为240.0-368.6mm,平均值为330.9mm,针叶林大于阔叶林。从植被层次看,乔木层蒸腾耗水量最大,占总蒸腾耗水的74.6%-94.7%;灌木层和草木层最小,占总蒸腾耗水的5.3%-25.0%。 相似文献
7.
采用标准样地对角线取样法,对黔中地区4种喀斯特次生林枯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枯落物的蓄积量为(3.47×103)~(7.95×103)kg/hm2,马尾松林蓄积量最大,云贵鹅耳枥林最小.枯枝落叶层持水率变化范围为221.50%~256.00%,大小顺序是云贵鹅耳枥林、朴树女贞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枯枝落叶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8.72×103)~(17.54×103)kg/hm2,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范围为(5.99×103)~(11.41×103)kg/hm2,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表现出一致性,其顺序为马尾松林、灌木林、朴树女贞林、云贵鹅耳枥林.另外,4种林分半分解层不但持水率高,而且吸水速度快,其持水性能明显优于未分解层. 相似文献
8.
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方法]对南京紫金山地区四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储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枯落物和土壤持水量等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马尾松纯林枯落物储量最高,整个枯落物层的蓄水量为马尾松纯林〉枫香马尾松混交林〉枫香栎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枫香栎树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要远大于其他3个林分,并且土壤持水量也最高;不同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综合蓄水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枫香栎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枫香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结论]就4种林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来说,枫香栎树混交林为最优林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行琼中地区3种森林类型(桉树人工林、橡胶林、天然次生林)林下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量特征研究。[方法]以研究区内3种主要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林下枯落物采集及现存量计算和枯落物持水量及吸水速率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林下枯落物现存量大小为天然次生林(7.70t/hm^2)〉橡胶林(3.25t/hm^2)〉桉树人工林(2.39t/hm^2)。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为桉树人工林(226.8%)〉天然次生林(220.6%)〉橡胶林(183.5%);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顺序为桉树人工林(221.4%),橡胶林(160.8%)和天然次生林(144.8%)。[结论]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层与人工林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水文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林分山杏灌木林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差异,为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和更好地配置林分结构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4种典型的山杏灌木林林分(天然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林模式(CK)、山杏+苜蓿(Medicago sativa)模式(SM)、山杏嫁接大扁杏(Prunus armeniaca)模式(SD)、山杏+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mgolica Litv.)+草模式(SZC))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浸水试验,调查枯落物的蓄积量,分析枯落物的持水能力与过程,并对枯落物持水量、失水速率与风干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各林分枯落物蓄积量为0.7~2.84t/hm2,由小到大表现为山杏+苜蓿山杏+樟子松+草天然山杏林山杏嫁接大扁杏,且未分解层分解层;各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山杏+苜蓿(7.72t/hm2)山杏+樟子松+草(6.97t/hm2)天然山杏林(4.53t/hm2)山杏嫁接大扁杏(2.02t/hm2),有效持水率为山杏+苜蓿(217.87%)山杏+樟子松+草(214.32%)山杏嫁接大扁杏(197.76%)天然山杏林(181.60%);枯落物浸水风干试验表明,枯落物失水速率与风干时间符合对数函数关系。【结论】4种不同林分山杏灌木林枯落物持水性能差异明显,其中山杏+苜蓿和山杏+樟子松+草的林分搭配枯落物持水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1.
12.
用浸水法对怒江州泸水县5种不同类型公益林凋落物的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类型公益林的凋落物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均有差异,在0.5—8.0h范围,持水量和持水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加;在8~12h范围,随浸泡时间的增加则缓慢增加;12h后,凋落物持水量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和持水率基本不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变化。与之不同的是,凋落物吸水率在0.5~8.0h范围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急剧下降,此后缓慢下降。5种类型公益林凋落物持水量(WH)和浸泡时间(t)的关系按照对数方程变化,持水率(WR)与浸泡时间(f)可以用对数方程模拟,吸水速率(WA)与浸泡时间(t)的关系按照幂函数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枯落物林地调查和浸泡实验法,研究黄山地区不同林龄无患子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建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吸水速率和浸水时间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同一人工林内3个龄级无患子林分枯落物持水特性差异显著,龄级与持水特性间呈多项式回归,第Ⅰ龄级林分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最佳,其自然持水量、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净持水量均最大;不同龄级林分枯落物的吸水量与浸水时间呈现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 R2为0.9124~0.9194,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表现为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 R2为0.9860~0.9875;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其吸水速率越来越低,浸水1 h 时吸水速率最大,达195.25 g/h,浸水2 h 后吸水速率降为109.81 g/h,浸水20 h 后吸水速率降为零。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选定标准地、采集样本和室内测试各项指标等手段,对关帝山3种典型针叶林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能力以及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持水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典型针叶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14.56~21.57 t/hm2;不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存在较大差异,华北落叶松最大,云杉次之,油松最小;受枯落物总蓄积量的影响,云杉的最大持水量最大(66.33 t/hm2),华北落叶松次之(61.98 t/hm2),油松最小(38.06 t/hm2);3种林分有效拦蓄量大小顺序为: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林地土壤作为持水能力最大的一个系统,对水源涵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种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与其土层厚度、容重和孔隙度等关系密切,土壤剖面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 相似文献
15.
16.
运用固定标准地观测的方法,对辽东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落叶松幼龄林、落叶松中龄林、红松幼龄林、红松中龄林、柞树林、杂木林土壤的枯落物水分蒸发量进行测量。试验表明单位面积上落叶松幼龄林的平均日蒸发量最小,农田的日蒸发量较大。影响单位面积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为地表枯落物量,同时蒸发量又与郁闭度呈弱负相关,地表至20 cm表层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占总蒸发量的绝大部分,而20 cm以下的土壤失水很少,红松林的土壤水分在20 cm以上的土层有上下交流的现象,而农田的水分上下交流活跃带可深达25 cm。根据布兰尼—尼里德尔公式推算出了辽宁省实验林场邻域范围内的年土壤和枯落物水分蒸发量,表明蒸发量的月份间差异显著,蒸发量冬季较小而在夏季很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浸水试验,研究贝江河林场不同林龄组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储量为1.41~7.77 t·hm-2,大小顺序为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中林龄,且未分解层大于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为2.88~12.01 t·hm-2,大小顺序与总储量一致;最大持水率为171.0%~266.8%,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不同林龄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持水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即持水量和持水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0.25 h前增加较快,最后达到最大值;吸水速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0.5 h前吸水速率很高,之后渐渐趋于饱和;且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总体上,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林龄的增加有利于凋落物的积累和持水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豫西山地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近地表层水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登封市山地为研究对象,对豫西山地的侧柏麻栎混交林(Ⅰ)、侧柏纯林(Ⅱ)、阔杂林(Ⅲ)、刺槐纯林(Ⅳ)、黄荆灌丛(Ⅴ)5种森林植被类型的近地表土壤(0~20 cm)和枯落物层的水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为0.965~1.402 g·cm-3;土壤总孔隙度在40.7%~69.1%之间.除刺槐纯林外,其它4种植被类型0~10 cm层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均小于10~20 cm层.5种植被类型0~10 cm层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10~20 cm层;各种植被类型的0~10和10~20 cm层土壤初渗速率和土壤最终渗透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大小顺序为阔杂林>刺槐纯林>黄荆灌丛>侧柏纯林>侧柏麻栎混交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持水性能差异较大,土壤饱和持水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刺槐纯林>阅杂林>黄荆灌丛>侧柏纯林>侧柏麻栎混交林.(2)5种植被类型枯落物蓄积量在8.13~19.76 t·hm-2之间,其大小顺序为侧柏麻栎混交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黄荆灌丛>阔杂林;侧柏栎树混交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最高,达45.59 t·hm-2,侧柏纯林的最低,为17.24 t·hm-2.(3)以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得到近地表层总持水能力,以综合评价森林植被近地表的水文效应.刺槐纯林近地表总持水能力最高(1 450.93 t·hm-2);其次是阔杂林和黄剂灌丛;最低的是侧柏庥栎混交林(880.59 t·hm-2).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运用固定标准地观测的方法测定辽东山区几种主要林分类型的蒸发散量,根据布兰尼-尼里德尔模型推算的后楼水库集水区邻域范围内的年土壤和枯落物水分蒸发量分别为落叶松幼龄林720 mm/a、落叶松中龄林751 mm/a,红松幼龄林762 mm/a、红松中龄林826 mm/a、柞树林677 mm/a、杂木林741 mm/a.影响单位面积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为地表枯落物量,同时蒸发量又与郁闭度呈弱的负相关关系,地表至20 cm的表层土壤的水分蒸发量约占总蒸发量的绝大部分;各个林分类型间的蒸腾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