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清仿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52-54,89
运用贵州省1998—2017年水灾、旱灾、风雹、冷冻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及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数据,使用曲线拟合分析了贵州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同时,基于灰色关联度研究了4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对稻谷、小麦、玉米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大小排序为:干旱>水灾>风雹>冷冻。4种气象灾害对贵州整个粮食单产的影响排序为:旱灾>风雹、冷冻>水灾。4种气象灾害对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农作物单产的影响排序为:风雹>水灾>旱灾>冷冻。针对稻谷、小麦、玉米3种农作物,同一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云南农业》2008,(3):4-4
自1月12来,云南省出现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冷冻天气,昭通市、曲靖市等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灾害。至今低温雨雪冷冻天气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3.
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是服务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冷冻灾害、暴雨和洪涝灾害、干旱和高温灾害以及台风、大风和冰雹气象灾害。这四大类型气象灾害对江西的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危害。应对江西省存在的气象灾害减灾对策是,加强防御低温冷冻灾害对水稻的危害对策;雨后及时排水等应对暴雨和洪涝灾害;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应对干旱和高温灾害;做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应对台风、大风和冰雹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疆1978—2014年洪涝、旱灾、风雹灾及冷冻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同期粮食平均单产及粮食作物单产有关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地区37年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单产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灾害灾情总体呈受灾面积大、成灾率高、波动幅度大的特点,干旱灾和风雹灾危害较大,冷冻灾和洪涝灾其次;所有作物与干旱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大,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与冷冻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小,而棉花和甜菜与洪涝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小;干旱和风雹是影响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5.
孙振民 《农业考古》2019,(4):120-125
氾胜之是西汉末期的农学家,其传世之作是名垂千古的《氾胜之书》。《氾胜之书》中记载了众多的抗旱保墒、防治病虫害、防治冷冻的技术和方法,形成了氾胜之丰富的灾害防治思想。氾胜之灾害防治思想的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和个人实践有很大关系。尽管氾胜之灾害防治思想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但也体现出了其顺天时、重视技术、综合防治、系统化、理论化等诸多有特色的灾害防治思想。氾胜之的灾害防治思想不仅对后世农业灾害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农学家的灾害防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2010年我国气候极端异常,农业生产面临多灾连发、群灾并发、重灾频发的严峻形势,各级农业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创新工作思路,推进科学抗灾,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大灾之年全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5000亿kg(1万亿斤)以上.  相似文献   

7.
果园防冰雹网产品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防冰雹网的性能要求,对防冰雹网的材料、结构设计以及耐冲击强度等进行分析,开发出具有抗老化、抗紫外线、结构稳定、耐冰雹冲击强度高的防冰雹网。对冰雹的落地末速度、落地动能及冰雹与防冰雹网间的作用力进行计算,设计的农用防冰雹网完全能够满足冰雹灾害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8.
于2008年进行了绿亿棉1O号在不同土壤肥力、密度条件下的对比种植试验,以获得适于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确定最适密度;做好灾害防抗工作;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前期化控;应对地方性差异等。  相似文献   

9.
气象灾害是影响四川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灾害损失与受灾率角度,以四川省2010~2019年相关气象数据为对象,使用计量软件,对气象灾害与农业经济的影响相关性进行分析,展现了气象灾害对四川省农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洪涝灾害对四川省农业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受灾率最高,引发受灾面积最大,总共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暴雨洪涝、旱灾、风雹和冷冻灾害均不利于四川省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暴雨洪涝、旱灾、风雹灾害相关系数为正,与冷冻灾害相关系数为负。暴雨洪涝、旱灾、风雹灾害、冷冻灾害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防冰雹网的开发设计过程。针对防冰雹网的性能要求,通过对防冰雹网材料的选择、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以及对防冰雹网耐冲击强度分析,开发出具有抗老化和抗紫外线性、结构稳定、耐冰雹冲击强度高特点的防冰雹网。对冰雹的落地末速度、落地动能及冰雹与防冰雹网间的作用力进行计算,设计的农用防冰雹网完全能够满足冰雹灾害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陕西省畜牧业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和灾害指标及预警方法。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热害,以日平均温度指标将其分为轻度热害、中度热害和重度热害三个等级;对牧草干旱,以0-30cm土壤湿度指标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严重、特重等四个等级;对雪灾、冷冻灾害、大风和风沙灾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天气中,气象灾害是我们不能避免的,但是气象灾害的防预工作是我们可以来规划的。气象灾害的防预规划是气象灾害防预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的重要核心内容,气象灾害的防御建设它关系着城乡的发展与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同时及时的对气象灾害做好防预工作为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以此来为整个社会以及居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提供的重要的保障。本文根据日常的气象灾害,来对做好气象灾害防预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日后的日常生活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杂草生物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阐述了杂草生防的概念、方法以及在农林林生态系杂草管理中的地位;综述了杂草生物防治的历史、成就及现状;列举了最近中外杂草管理诸多实例;分析比较了传统杂草生防与现代杂草生防新技术的优缺点、发展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该文阐述了望江县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三大灾害类型,针对性地提出了因地制宜选种作物、选用中早熟杂交籼稻品种、高地旱育秧、适当推迟播期、两段育秧等防涝灾措施,高坂田选用旱稻品种等防旱灾措施,倒推播种期等防高温热害措施,保温育苗等防低温冻害措施,选用抗病品种等防病虫灾害措施,增强防范意识等防人为灾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五大问题不可低估,亟须高度关注。首先是自然灾害不可低估。农业部预计今年夏季农业气象灾害将呈旱涝并重格局,要求各地时刻绷紧抗灾夺丰收这根弦,立足防大灾、抗大灾,早部署、早安排。  相似文献   

16.
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区为研究试点,运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研究区近20年有仁用杏栽培历史霜冻灾害信息以及4个仁用杏典型栽培区2010年气温资料,系统分析了杏树花芽膨大-初果期不同阶段面临的霜冻灾害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初花-盛花期为研究区仁用杏霜冻灾害多发时段,特定地区应根据当地小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防霜抗冻措施以减轻或避免霜冻灾害发生,实现贫困地区荒山绿化与果林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区为研究试点,运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研究区近20年有仁用杏栽培历史霜冻灾害信息以及4个仁用杏典型栽培区2010年气温资料,系统分析了杏树花芽膨大-初果期不同阶段面临的霜冻灾害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初花-盛花期为研究区仁用杏霜冻灾害多发时段,特定地区应根据当地小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防霜抗冻措施以减轻或避免霜冻灾害发生,实现贫困地区荒山绿化与果林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8.
创杂棉21号在安徽沿江棉区种植,表现了稳产、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高产栽培宜选用优茬、育苗移栽、宽行适密、足肥巧施、全程化控、防抗灾害等技术。  相似文献   

19.
分析提出,坚持生态治理,调整越夏区作物种植结构,压缩小麦面积,是防止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基础;加强抗锈品种选育,多抗源品种合理布局,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加强病情监测鉴定,预警预报,落实常规综防措施,是降低小麦条锈病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才能实现对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20.
刘岩  环海军 《农学学报》2023,13(9):81-87
为揭示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根据1983—2020年淄博市农业气象灾情资料和粮食产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灰色关联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淄博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并对灾害发展趋势及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从发生频率排序依次为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台风、冷冻灾害,灾害比重年际差异大。(2)4类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受灾率均以下降趋势为主,空间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高青、沂源受灾最重;暴雨洪涝灾害高青最为严重;大风灾害桓台和周村受灾最为严重;冰雹灾害高青受灾最为严重。(3)受灾率未来变化趋势为反持续性上升趋势;与粮食产量关联分析显示,干旱关联度最大,大风、暴雨洪涝灾害次之。未来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严峻,干旱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