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采自海南省三亚市葱 ( Allium tistulosum)上的拟禾本科根结线虫 Meloidogynegraminicola。该种雌虫的会阴花纹多为上下长的卵圆形 ;线纹细弱 ,通常平滑连续 ,但在局部区域骤然出现将线纹截断的短线纹 ;侧区不明显 ;侧尾腺口小 ,相隔很近。雄虫的头冠与头区等宽 ,头区很低、光滑或有 2条不明显的环纹。二龄幼虫的尾相当长 ,尾透明末端的界限通常明显 ,尾端细长 ,末端呈细棍棒状。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其寄主葱及其所属的百合科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寄主植物的新纪录种和新纪录科  相似文献   

2.
 简阳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ianyangensis n.sp.采自四川简阳县柑桔园的柑桔根上。雌虫的会阴花纹近圆形,线纹平滑、纤细,背腹线纹通常连贯。以尾尖处向两侧有脊状放射形条纹,条纹数目不定、在阴肛区的背侧有半圈脊状条纹。在放射状的条纹间,线纹有时不连贯,有如许多小刻点。尾觉器距离很近。雄虫头冠高,唇盘和中唇融合,无侧唇。口针长19.1-26.0(21.8μm)。口针基球和杆部界限明显。背食道腺开口距口针基部2.5-3.5(3.0μm)。侧带处有4条侧线,两边两条间有横纹,中间两条侧线间无横纹。二龄幼虫长387.6-483.3(423.2)μm。头冠高,唇盘和中唇融合成哑铃状。口针长13.0-16.8(15.1)μm。背食道腺开口距口针基部2.1-3.7(2.5)μm。尾部渐细,尾尖钝圆。简阳根结线虫雌虫的主要酯酶带Rf=0.41、0.45和0.48。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漳州市一基地毛豆(品种:‘毛豆64’)苗期发生严重根结线虫病, 发病株率为78%。为明确其病原的种类及其初侵染来源, 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该线虫雌虫、雄虫、2龄幼虫(J2)的形态学特征与测量值和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相吻合;基于线虫rDNA-ITS序列和28S rDNA D2D3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确定其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室内接种试验确定了其致病性。这是首次在福建省毛豆上发现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毛豆基地畦地残留的前作水稻稻茬根内和根际土壤中均分离到大量J2s, 经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 研究认为前作水稻根系受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侵染, 在灌溉淹水状态下线虫2龄幼虫和卵在根内与土壤中长期存活, 成为轮作毛豆根结线虫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4.
日本鸡爪槭中苹果根结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口岸连续从来自日本的鸡爪槭根和根围介质中截获一种根结线虫,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苹果根结线虫。其主要鉴定特征是:雌虫会阴花纹卵圆形,线纹平滑细密,背弓和腹弓均低平,侧尾腺口大,侧尾腺间距大于阴门裂宽;雄虫背食道腺开口到口针基部球的距离较大,平均8μm;2龄幼虫体长和尾长均较短,分别为362~466μm和29.2~39.3μm,c=11.6~15.3。所截获的苹果根结线虫18S rDNA序列与已在GenBank登录的2个苹果根结线虫株系(登录号为EU669948和EU669949)最接近,相似度达99.4%和99.6%。这是我国首次报道截获该种线虫。  相似文献   

5.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为水稻的重要土传病原,可严重为害水稻。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稻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5(MPK5)稳态失衡对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与水稻亲和互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首先,通过线虫侵染试验发现,在水稻中超表达和沉默MPK5 引发的MPK5 稳态失衡均可抑制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与水稻的亲和互作。qRT-PCR 分析结果显示,与水稻野生型不同,在MPK5 超表达和沉默水稻株系中MPK5 均受拟禾本科根结线虫诱导表达。同时,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可抑制MPK5 超表达株系中几丁质酶的表达,但诱导MPK5 沉默株系中病程相关基因PR5PR10 的表达。上述试验结果表明,MPK5 稳态失衡可导致MPK5 响应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侵染,且在MPK5 超表达和沉默水稻株系中MPK5 介导水稻产生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抗性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对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的生防细菌,初筛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复筛以拟禾本科根结线虫2龄幼虫为靶标线虫,采用直接触杀法对土壤分离细菌进行筛选。获得8株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的菌株,其中D45菌株发酵液的杀虫活性最好。其发酵液上清5倍稀释液处理24、48 h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和拟禾本科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69.8%、72.1%和60.9%、70.4%。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表明,在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侵染前采用D45菌株发酵液进行土壤处理,可显著减少水稻根结数。D45高活性菌株产生的杀线虫物质对蛋白酶稳定,但不耐热和酸。经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D45菌株为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D45菌株对防治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根结线虫在中国南方稻区的分布和种类, 从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采集1 181份土样, 经生物测定发现312份土样中种植的水稻或番茄幼苗根系会产生根结, 阳性总检出率为26.42%。利用线虫特异性引物从171份阳性样品中鉴定出6种根结线虫: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和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 分别占鉴定总样品数的88.89%、41.52%、29.82%、10.53%、4.09%和3.51%。被1、2、3、4、5、6种根结线虫混合侵染的土样比例分别为42.11%、41.52%、12.87%、2.92%、0.58%和0, 其中最常见的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单独侵染(34.50%)、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与北方根结线虫(22.81%)或花生根结线虫(13.45%)混合侵染。本研究结果将为制定相应的传播阻断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植物寄生线虫之一,已成为制约中国及亚洲地区水稻产量的重大问题。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高地、低洼地和深水水稻;通过巨细胞从水稻根中摄取营养物质,从而在根系上形成许多弯钩状根结;其食道腺分泌物可以直接对水稻产生危害,影响水稻细胞代谢和免疫,从而影响水稻产量。目前水稻抗根结线虫病的品种较少,主要通过化学药剂在苗床进行防治。本文对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危害特性、侵染特点、致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将来通过基因编辑等遗传工程技术提高水稻品种抗性的策略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尖杉对花生根结线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枝叶提取物及三尖杉枝叶粉末,对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尖杉枝叶提取物对花生根结线虫胚胎发育及二龄幼虫孵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三尖杉枝叶粉末处理对花生根结线虫胚后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推迟二龄幼虫及成虫的发育,而对三龄及四龄幼虫的发育无明显影响。三尖杉枝叶粉末处理可显著降低雌虫的产卵量。  相似文献   

10.
根结线虫种群的线粒体DN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同工酶和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引物#C2F3和#1108对42个根结线虫种群线粒体DNA (mtDNA)中的COⅡLrRNA间区域进行特异性PCR扩增,35个种群的扩增产物约为1.7kb,其中29个是南方根结线虫,6个是爪哇根结线虫;3个花生根结线虫种群的扩增产物约为1.1kb;1个种群的扩增产物约为0.7kb,为根结线虫属在中国的新记录种;3个北方根结线虫种群的扩增产物约为0.5kb。用单条2龄幼虫提取物作模板得到的结果与大量提取DNA作模板的结果相同。为了区分产生相同大小片段的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的南方根结线虫都可以被HinfⅠ酶切,且产生约1.3和0.4kb的2个限制性片段;但供试的爪哇根结线虫种群不能被酶切。由此表明,利用mtDNA PCR及酶切实验可以作为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常见根结线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白发病已成为我国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产量下降,还对谷子品质构成威胁。有关谷子品种响应白发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病菌卵孢子和谷粒混合的接菌方法分别接种抗病品种‘G1'和高感品种‘晋谷21'(JG21),并测定抗感谷子的植株形态指标、光合参数、防御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同时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旨在明确谷子响应白发病菌侵染机制。结果表明,白发病菌侵染抗感品种后,植株高度及叶面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感病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相比,感病品种中除了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外,其他光合参数显著下降,且均低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中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抗病相关基因Seita.2G024600(PR1)、Seita.7G168700(PAL)、Seita.1G240200(PAL)和 Seita.9G462500(POD)在抗病品种中上调,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受到抑制或下调。以上光合参数、酶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和种质筛选的参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谷子对白发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白发病已成为我国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产量下降,还对谷子品质构成威胁。有关谷子品种响应白发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病菌卵孢子和谷粒混合的接菌方法分别接种抗病品种‘G1'和高感品种‘晋谷21'(JG21),并测定抗感谷子的植株形态指标、光合参数、防御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同时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旨在明确谷子响应白发病菌侵染机制。结果表明,白发病菌侵染抗感品种后,植株高度及叶面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感病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相比,感病品种中除了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外,其他光合参数显著下降,且均低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中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抗病相关基因Seita.2G024600(PR1)、Seita.7G168700(PAL)、Seita.1G240200(PAL)和 Seita.9G462500(POD)在抗病品种中上调,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受到抑制或下调。以上光合参数、酶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和种质筛选的参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谷子对白发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玉米茎腐(青枯)病的病理反应与优势病原菌演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茎腐(青枯)病优势病原菌有Pythium graminicola,P.inflatum,Fusarium graminearum,F.moniliforme。在对玉米的致病过程中,首先是由Pythium spp.造成主根系的逐渐病腐而致供水不足形成地面上的青枯症状,随后Fusarium spp.在病株内的演替过程中,逐渐取代Pythium spp.而形成一定的优势,这是许多研究者在玉米病株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分离出不同病原菌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同时表明Pythium spp.在高湿缺氧的土壤条件下,其致病作用优于Fusarium spp.。  相似文献   

14.
粟白发病抗病性研究Ⅱ我国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1993年在北京用采自中国4个谷子生态区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öt.]标样,以新创造的单病株(系)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法研究了我国粟白发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显示,白发病菌株与粟品种间有强互作反应,说明粟白发病菌的致病力有特异性。经选择,确定三三二、西城白、大青苗、柳条青和189等5个品种为一套适宜于测试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根据68个参试菌株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初步将我国白发病菌区分为6群20个生理小种,并明确了各小种在各生态区的分布,我国4个谷子生态区中,黄土高原病菌小种类群最多,致病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15.
 高粱是四川省主要经济作物,在高粱生产上普遍发生炭疽病。关于高粱炭疽病菌多数文献描述为禾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已有文献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分析证明高粱炭疽病的病原菌是高粱刺盘孢C. sublineola,并非C. graminicola。为明确四川省和国内高粱主产区炭疽菌的种类,本研究从四川省泸州泸县等11个地区以及重庆等其他6个省市,总共采集了198份病样,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25个炭疽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GAPDH基因序列及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中215个来源于17个地区的菌株为C. sublineola,且分生孢子形态均为月牙型。其余10个分别来源于两个地区的菌株为兰花刺盘孢C. cliviicola,其分生孢子形态均为圆柱型。通过另外3个基因(CHSACTTUB2)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证明来自不同地区的17个代表性的炭疽菌菌株分类相同,且均属于C. sublineola。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形态及ITSGAPDH等基因序列可以作为高粱炭疽菌的主要分类依据。在常规高粱品种Hui1等3个材料上接种19个代表性菌株,发现17个C. sublineola菌株的致病能力存在差异,2个C. cliviicola菌株均不能致病。本文研究结果表明,C. sublineola是四川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的致病菌。另外,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高粱品种402B对强致病力菌株ZG-FS-1具有较强抗性,402B具有抗病育种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从香港的葱(Allium fistulosum)的根际土中采集到的螺旋线虫属(II elivoty-leuchus Steinet,1945)一新种,具膜螺旋线虫新种(II elicotylenchus membranatus sp.nov.)。该新种区别于螺旋线虫属中已知种的显著特征是具有阴门膜。其与近似种II elicotylenchus rotundi-cauda Sher,1966的区别,除了有阴门膜外,体形较小(L=533~681μm),侧尾腺孔位置较后(位于肛前2个体环到肛后3个体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