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栗属植物种内、种间杂交F_1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变异规律,以及不同亲本遗传效应和配置方式对杂交F_1代的影响,以锥栗种内、锥栗和板栗种间9个杂交组合235份F_1代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利用32对高多态性栗属SSR标记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统计数据并进行遗传参数、分子方差、UPGMA聚类和PCA分析。结果表明:32对SSR引物在235个子代中共扩增出278个多态性位点,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8.69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基因遗传多样性(H_s)和基因流(N_m)平均值分别为1.3707、0.6574和1.5951,遗传分化系数(F_(st))显示杂交F_1代85.18%的变异存在于组合内;不同组合Shannon’s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8816~1.1317,显示其子代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子代遗传多样性水平受不同父、母本遗传效应以及亲本配置影响;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栗杂交F_1代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组合内(78.06%),与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较为一致;不同杂交组合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显示,具有相同亲本的正反交组合C3和C5遗传距离最近,最先聚到一起,其次是具有相同母本或相同父本的组合,分别聚到一起;杂交子代PCA散点图进一步验证了杂交组合聚类分析结果,同一组合内或遗传距离较近的组合多数子代能聚到一起,同时,不同组合子代又存在交叉重叠现象,说明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交流,且子代分离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2.
用辣椒耐热自交系A11和热敏自交系B22配置杂交组合,通过高温胁迫处理鉴定其F2代分离群体的耐热性。从123对Taq I/Ase I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对F2代耐热、热敏植株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约11 400条清晰条带,其中2条为稳定的差异,初步获得了2个与辣椒耐热性状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研究有助于开展辣椒耐热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作,提高辣椒育种效率和水平,并为分离和克隆辣椒耐热相关功能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培育出能够在内蒙古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三叶草品种,以高加索三叶草(2n=6×=48)为母本,白三叶(2n=4×=32)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及胚拯救技术得到了杂种F_1代,选择9个杂交F_1代稳定株系,以亲本为对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差异性。结果表明:16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111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2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4.86%;11个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73 4~0.477 1,平均值为0.241 2;9个杂种F1代的株系与父本白三叶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相似系数较小,表明9个杂种F_1代的株系表达了更多源于母本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4.
菜豆植物凝集素(phytohaem agglutinin,PHA)是重要的植物抗营养因子,也是引起菜豆食物中毒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前期对233份食荚菜豆商品成熟荚PHA含量性状检测的基础上,选取PHA含量差异明显的6个菜豆品种作亲本,通过人工杂交和后代培育构建了4个杂交组合的F_1和F_2遗传群体。同期开展亲本及各遗传群体田间试验,测定各单株商品成熟荚的PHA含量,并进行性状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_1群体内单株间商品荚PHA含量变异均较小,但不同亲本杂交后其杂种优势强度明显不同,显性度分析表明该性状主要为单一亲本不完全显性遗传;F_2群体内单株商品荚PHA含量水平均呈极显著差异,表明在F_2该性状出现明显分离,不同组合间分离程度不同;F_2群体依PHA含量水平的单株频率分布曲线主峰明显,多偏离中亲值,曲线两尾均有单株分布,表明在该世代分离出了较为极端PHA含量的单株,这为选育低(高)水平PHA品种提供了机会;菜豆PHA含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95%以上,说明相关基因型效应在该性状决定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菜豆豆荚PHA含量性状遗传属数量性状遗传,且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本试验从F_2群体分离出的PHA含量极低的重组体中筛选出兼具优良综合性状的单株6个,实现了低PHA水平菜豆的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 1980年,在具有正常节间(NI)的‘主流’甜瓜(Cucumis melo.L.)中,发现了一个短节间(SI)突变体,定名为‘主矮’(Main Dwarf)。和主流相比,除节间短(即短蔓)外,叶子较小且绿色较浓,果实也较小.从1984~1988年,主矮和13个正常节间品种和6个短节间品种分别进行了杂交,并对其杂交后代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不管主矮是和正常节间品种杂交,还是和短节间品种杂交,F_1代节间均正常.主矮与正常节间品种杂交.F_2代中正常节间植株和短节间植株以3:1的比率分离,其 F_1代与主矮回交的后代中,正常节间植株和短节间植株以1:1的比率分离.主矮与短节间品种杂交,F_2代中正常节间植株和短节间植株以9:7的比率分离;其 F_1代与主矮回交的后代中,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柑桔两个杂交组合克里迈丁×三湖化红、克里迈丁×宜昌橙F_1代杂种各30侏的GOT、SOD、POX、ME四种酶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在GOT—2、SOD—2、POX—2、ME—2四个酶位点上F_1代有分离,表明亲本在这些酶基因位点上处于杂合状态。GOT—2、SOD—2、POX—2的分离经x~2测验,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与其相应的Got—2、Sod—2、Pox—2三个酶基因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ME—2的分离复杂,说明柑桔在遗传基础上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7.
菊花品种间杂交若干性状在F1代的表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云志  金白谋 《园艺学报》1991,18(3):258-262
1987—1988年,以16个菊花品种配制成12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花、茎、叶的若干性状在F_1代的表现。结果表明,1.所有被研究的性状在F_1 代都发生了广泛的分离,这意味着无性繁殖使亲本品种保持着高度的杂合性;2. F_1杂种的花色具有倾母遗传;3.花序大小、小花数目和茎粗性状,在F_1代均表现衰退。杂种的平均数降低,但因变异幅度大,仍有超亲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和SRAP标记及表型性状研究了二倍体菊花近缘种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与甘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种间杂种的真实性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31个杂交F_1代单株中,122个为真杂种,真杂种率为93.13%。42对SSR引物组合在菊花脑、甘菊及其122个F_1杂种中扩增得到123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条多态性条带;18对SRAP引物组合扩增得到55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条多态性条带。菊花脑×甘菊种间F_1杂种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4~0.90,表型变异系数在10.16%~16.67%之间,且存在超亲个体,说明种间杂种的遗传变异丰富;杂种的叶片表型偏向于母本。基于表型性状和SSR、SRAP分子标记的UPGMA聚类分析将亲本和122个杂交后代都分为7类,绝大多数杂种后代与母本菊花脑聚在一起,而父本甘菊和少部分杂种株系分别单独聚在一起,表明F_1代与母本更为相似。母本与种间杂种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0.62)高于父本(0.54),说明该杂种群体在遗传上更接近母本,与表型观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番茄绿果与红果颜色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浪  刘婧仪  梁燕 《园艺学报》2016,43(4):674-682
以绿果番茄‘绿樱’和红果番茄‘TTD1003A’为亲本材料,构建4个世代P_1、P_2、F_1和F_2遗传群体,采用标准比色卡,对成熟果实的果色、果皮色、果肉色和胎座胶状物质颜色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F_2代分离群体中,果色分离比例为,红︰棕︰黄︰绿=9︰3︰3︰1;果皮色为,黄色︰透明=3︰1;果肉色为,红︰浅黄︰浅绿=12︰3︰1,即果色、果皮色和果肉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分别由两对、一对和两对核基因控制;果实绿色相对果实红色为隐性,果皮透明相对果皮黄色为隐性,果肉浅绿色相对果肉红色为隐性,果皮与果肉颜色独立遗传。同时,运用色差仪测定果实表面颜色的L值、a值和b值,计算色光值后,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法分析得出:番茄果实绿色对红色的遗传可能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MX2-ADI-AD),其中两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作用更为明显。在F_2代中,色差仪测定指标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6%~89%,而多基因遗传率接近0,即该组合控制果色性状的主基因遗传力很高,多基因遗传力很低,对番茄果色的选择应在分离早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10.
辣椒白色果皮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品成熟期果皮乳白色的辣椒247和商品成熟期果皮绿色的辣椒246为亲本,经杂交、自交及回交获得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商品成熟期辣椒果实颜色进行遗传规律分析,采用目测法和色差仪法测定果皮颜色L值、C值和颜色级值。结果表明:辣椒商品成熟期果皮绿色对乳白色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3模型);L值、C值和颜色级值的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0.415%、90.524%和99.395%,主基因遗传力较高,多基因遗传力和环境效应较低,表明商品成熟期辣椒皮色的遗传选择应在早期分离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