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能源是我国能源使用和管理工作上的一个划分,它不但包括农村当地各种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包括农村商品能源的供应。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消费和管理问题自成系统。与城市用能相对而言。它有五个特点:一是农村能源的结构呈多元性。从资源构成上看,有就地开发的能源和常规的商品能源:开发的能源有生物质能(秸秆、薪柴、粪便)、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海洋能等;商品能源有煤炭、油、电力;从消费构成上看,有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二是农村能源资源分散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生物质能源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被广泛认为能够有效缓解能源危机。林业生物质能源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部分,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利用率还很低,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更是微乎其微,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迫在眉睫。分析了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合理的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能源矛盾突出的当今,人类努力寻找其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因林业生物质能源表现出诸多优势,被国际公认为未来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之一。中国政府已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笔者通过观察国际、国内能源背景和发展态势,分析生物质能源的巨大潜力和优势,纵观国家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重大举措,对林业在新能源形势下巨大发展机遇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能源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和发展模式已兴起新一轮的变革,发展绿色能源是全球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截至2017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6.5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6%,位居世界第一。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正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植物能源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自从人类开始用火的时候起,植物就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能源,而且至今仍为我国农村和发展中国家的民用烹饪和取暖的重要能源。我国农业人口很多,需要的能源数量很  相似文献   

6.
由世界能源理事会、国际能源署主办的可再生能源国际研讨会 ,于5月23日至25日在桂林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如何有效利用资源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 ,特别是太阳能、风能、沼气、小水电和地热能的推广应用 ,探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和投入可再生能源的经费的现状和前景 ,制订行动计划,促进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 ,包括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微水电和节能炉具等。20多年来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了较大发展 ,对促进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到199…  相似文献   

7.
吕文  吕扬  齐纳  王国胜 《防护林科技》2009,(6):46-48,52
系统阐述了在西部地区依托土地、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森林能源特色产业的意义、路线图。并根据西部的特点,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森林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论述了西部森林能源产业优先发展区域和能源类型,提出了未来西部推行“化石能源交换”战略和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双能并举”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有限的能源储量与耗能的飞速增长,加剧了世界性的能源短缺。我国能源问题也很严重,十二大确定我国工业总产值到2000年翻两番,根据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弹性导数(通常是1:1)计算,能源需求量也得翻两番,即  相似文献   

9.
鉴于木质能源的国际贸易日趋活跃,本文基于欧洲和北美这两个全球最重要的木质能源市场,从木质颗粒燃料生产、价格和贸易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木质能源市场动态。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政策、标准和监管对木质能源市场影响,为我国木质能源生产和贸易提供了国际市场借鉴。  相似文献   

10.
能源和环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础。能源的利用又以不同形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本文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发,论述了能源和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能源变革不仅仅是技术革新促进了能源产品的发展,其实质更多的是建立以能源技术革新为标志,能够更深刻影响社会变革,维持社会运行的能源社会规则。这将改变人们对能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方式,改变人类对能源使用的社会行为和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燃料能源林树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林作为生产并提供生物质能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其可再生、生物量大、环境友好及适应地域广而倍受国际社会关注。文中依据其主要用途将能源林分为燃油能源林、生物发电能源林与薪炭能源林等3类。燃油能源林树种包括续随子、霍霍巴、油楠等, 生物发电能源林树种包括柳树、桉树、杨树等, 薪炭能源林树种相对较多。生物发电能源林与薪炭能源林可统称为燃料能源林。目前, 国外十分重视燃料能源林树种选育及高产培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不同树种、无性系、种源的燃料能源林生物产量差异很大, 瑞典选育出蒿柳和毛枝柳等, 南魁北克选育出了柳树无性系SX64与SX61。造林密度与收获周期紧密相关, 巴西的澳洲金合欢树3年收获时密度以10000株/hm2生物量最大; 欧洲2年收获与3年收获的柳树能源林适宜密度为15000株/hm2。另外, 文中对能源林类型、燃料能源林树种选育、立地条件、造林整地、造林密度、收获周期、抚育管理等技术进行了介绍, 希望对能源林的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能源是一切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一项重要资源。在当今世界面临能源危机之际,如何解决能源,已成为国内外各方人士极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解决能源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更是人民生活的急需。现状森林能源,主要是指以生产薪柴为主要经营目的的薪炭林产品和森林抚育、采伐以及木材加工中产出的各类剩余物和废材。薪炭林是重要的森林能源,它在世界能源的消费中仅次于石油、煤和天然气,为第四种重要的天然能源。目前,贵州省农村的能源构成中,以非商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进口石油涨价和公众要求取消核能源,瑞典一九七七年,用于能源的木材占能源总消耗量的8%。因为这个国家出口额的21%是木制品,来自用于能源的竞争就有可能影响森林工业和国家经济。瑞典已经拟定生物能源研究计划,这个计划以森林能源(剩余物)和能源林为重点。一九七七年瑞典的能源消耗量中,72%是进口油,12%为水力,8%是木材剩余物,4%是煤和焦炭,4%是原子能。在一九七九年因石油大幅度涨价和人们对核发电站的安全日  相似文献   

15.
挪威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挪威是欧洲重要的化石能源输出国,正在推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文中介绍挪威能源产业结构、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比重、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分析其推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发展潜力2方面动因,总结挪威在制订发展战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项目发展机制、完善科研支撑体系等4个方面的经验,讨论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对环境和传统产业的影响及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等面临的3方面挑战,并从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确定科学发展行动2个层面提出对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11月7日,胡锦涛主席在给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致辞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能源和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源是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生物质能源对解决能源、生态环境问题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本文概述了生物质能资源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开发进展,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研究开发前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能源树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逐渐耗尽的情况下,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概述了生物质能源树种的概念与意义、目前国内外一些典型生物质能源树种的特点及利用情况,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源树种培育和利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能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开发和利用水平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在现代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先进或落后。我国一次能源产量约6亿吨,加上生物能源,消费量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到几分之一;我国各部门的平均能源利用率为28%,不及日本的一半;无论能源产量,还是能源利用率和消费量,都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我国能源产量增长很慢,万吨能源所产生的国民  相似文献   

20.
能源既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何确保经济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能源,同时解决和能源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