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种鹅鸡草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永红 《草业学报》2000,9(2):45-52
通过对鹅观草属犬草组长芒鹅观草、缘毛鹅观和鹅观草3个种及春种间杂种的形态变异、染色体配对行为和繁育特性进行研究,探讨这3个种的亲缘关系。F1植株的外形趋于两亲本之间。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亲本种染色体配对正常。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数较高,平均构型:R.pendulina*R.dolichathera为0.561Ⅰ+13.72Ⅱ;R.dolichathera*R.kamoji为7.58Ⅰ+13.58Ⅱ+  相似文献   

2.
无芒仲彬草与鹅观草杂种的细胞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芒仲彬草分布于我国西部,属多年生六倍体植物,将其与鹅观草(2n=42,SSH-HYY)进行杂交,对亲本及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无芒仲彬草×鹅观草21.65Ⅰ+10.13Ⅱ+0.06Ⅲ(C-值=0.34),双亲有两个染色体组,其中-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另-组亲缘关系较远,杂种穗部特征-般介于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3.
光穗鹅观草的染色体组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小麦族鹅观草属光穗鹅观草 (2n=4x=28)的染色体组组成,本研究成功地获得了它与斯皮卡他草 (2n=2x=14, St)、长芒鹅观草(2n=4x=28, StY)和鹅观草(2n=6x=42, StYH)的属、种间杂种,对亲本和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光穗鹅观草是严格的异源四倍体,拥有St和Y两组完全不同的染色体组;与长芒鹅观草的染色体组同源,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是鹅观草属有效的物种.  相似文献   

4.
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简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海琴  凡星  王益  周永红 《草业学报》2008,17(3):162-165
将纤毛鹅观草与2种不同形态的多枝赖草进行属间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植株。分析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显示,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的杂种染色体配对频率很低,平均每细胞仅形成1.04和2.09个二价体,平均每细胞染色体交叉数为1.50和4.50,C-值为0.05和0.16。表明鹅观草属的StY基因组与赖草属的NsXm基因组之间的同源程度很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甚远。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华山新麦草和高加索鹅观草、糙毛仲彬草属间杂交,通过组织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间的杂种。杂种生长旺盛,形态上偏向母本。高加索鹅观草×华山新麦草及糙毛仲彬草×华山新麦草杂种F_1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17.09I+1.94II+0.014III,23.589I+2.170II+0.024III。后期I均出现多极分裂。两个组合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华山新麦草的N ̄h染色体组,同高加索鹅观草的S和Y及糙毛仲彬草的S、Y和P染色体组间存在很小的部分同源性,它们间的亲缘关系甚远。  相似文献   

6.
阿拉善鹅观草,大鹅观草及大丛鹅观草杂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拉善鹅观草、大耸鹅观草及大鹅观草是分布于我困中的多年生四倍体植物,将其与纤毛鹅观草等三个种进行了种、属间杂交。幼胚离体培养,合成远缘杂种,对各杂种F1及亲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1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鹅观草与E.lanceolatus、鹅观草所含的St染色体组间存在较大的同源性分化;阿拉善鹅观草、大丛鹅观草与纤毛鹅观草间至少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很可能即为St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草坪用"Derby"黑麦草和"Houndog"高羊茅的属间杂交,未经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间的杂种.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2.80 Ⅰ+10.33Ⅱ+0.85Ⅲ+0.50Ⅳ.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Derby"与"Houndog"染色体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对黑麦草与高羊茅的属间杂交改良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鹅观草属三个物种及其居群间核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鹅观草属3个物种,毛叶鹅观草、竖立鹅观草和纤毛鹅观草及其居群间的核型,其中R. amurensis的核型2n=4x=28=24m(2SAT) 4sm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3个物种绝大多数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具1对随体,几乎都位于第14对染色体上.核型类型为2A.但在核型公式、平均臂比、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率等方面,不仅3个物种的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R. ciliaris和R. japonensis的种内不同居群间也存在差异,表明R. ciliaris和R. japonensis种内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对加拿大披碱草与野大麦2个四倍体亲本杂交产生的三倍体(2n=3x=21)属间杂种F1的自然加倍植株、自然加倍植株F1代及秋水仙素诱导加倍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及配对构型、花粉育性、结实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自然加倍植株、自然加倍植株F1代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植株的RTC染色体数目均为42条,即为六倍体(2n=6x=42);其PMCM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04Ⅰ 20.96Ⅱ、0.03Ⅰ 20.98Ⅱ和0.03Ⅰ 20.97Ⅱ,配对行为规则;它们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84.97%、94.08%和90.21%,自然结实率分别为77.51%、83.87%和80.13%。证明该属间杂种F1染色体已加倍,且染色体加倍植株的育性已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在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中St基因组的分化及其系统关系,本试验通过对3个二倍体拟鹅观草的种间杂种及黎巴嫩拟鹅观草和托瑞拟鹅观草与4个四倍体鹅观草属物种(StY)和3个披碱草属(StH,StYW)物种的属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及繁育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东的拟鹅观草二倍体物种(黎巴嫩拟鹅观草和托瑞拟鹅观草)中St染色体组与来自北美的物种(穗状拟鹅观草)可能存在差异;2)St染色体组在鹅观草属物种中(StY)和在披碱草属物种中(StH,StYW)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3)St染色体组与Y染色体组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亲缘关系较近,而与H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Extract

The death occurred at Gisborne on September 3, 1964, of Ronald Elward Alexander at the age of 68 years.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