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新洲县幸福公社八大队是棉麦两熟的平原地区。常年小麦栽培面积占夏粮作物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夏粮总产量的90%以上,棉花的前作有80%左右是小麦。该大队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三面红旗,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连年获得了小麦的高产。1964年收小麦612.8亩,平均亩产470斤,比1963、1962年依次增长44.8%、81.82%。1965年实收面积860亩,平均亩产628斤,又比1964年增长  相似文献   

2.
湖北新洲县是棉麦两熟产区。几年来,获得了小麦的持续增产。1964年全县34.1万亩小麦平均单产221斤,其中2.46万亩小麦,平均单产301斤。 为了探索棉麦两熟条件下小麦丰产的规律性,克服棉麦两熟在时间、空间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我们于1959—1964年  相似文献   

3.
我区于1981年在东台县农科所、大丰县丰富公社进行了棉麦两熟棉田地膜覆盖试验,取得了较好成绩.1982年,8个县的重点产棉公社都进行了地膜棉试验示范,面积发展到2.9万亩.其中棉麦两熟棉田地膜覆盖2.22万亩,一熟棉田地膜覆盖7000亩.据十个示范点考察,一般增产2~3成,40%左右的示范户增产4~5成.同年射阳县推广种植两熟地膜棉1.35万亩,平均亩产119.4斤,比露地棉78.7斤增产51.7%.  相似文献   

4.
我所南湖试验农场棉花生产队1964—1965年度36.3亩(市亩,下同)棉麦两熟样板田,小麦获得丰收。小麦品种是鄂麦2号,平均亩产466.8斤(晒干扬净),为全所小麦产量最高的一块,比别块同品种小麦增产18%以上。麦林棉苗亦出苗、生育良好。这块样板田排灌方便,土质比较粘重,保肥、保水力较强,土壤肥力较高。常年轮作制度是: 芝麻(黄豆)——小麦——棉花——蚕豆  相似文献   

5.
貴池县烏沙公社新庄大队第十生产队,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科学实验,钻研植棉技术,积累了麦棉两熟的丰富經驗。从1956—1964年,除1959、1960二年外,其余年份棉花亩产皮棉均达百斤以上,小麦产量亦达百余斤。特别是近两年来,棉花增产十分显著,全队植棉二百一十四亩(占旱地96.8%),1963年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一点五斤,1964年虽然棉花生长后期遇到长期严重的干旱,預計仍可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七斤,是我省沿江地区大面积麦套棉的丰产典型。  相似文献   

6.
1957年,我县在全县范围内有711.4亩地,出现了棉麦两熟千斤(籽花+小麦)高额丰产的成绩,平均每亩产棉花(籽花)515~700斤,相当于全县当年平均产量的1.7~2.6倍;平均每亩产小麦325~500斤,相当全县当年平均产量的1.42~2.68倍。  相似文献   

7.
陆川县1964年早稻获得了大丰收。全县早稻31万多亩,总产量为12,416万多斤,平均亩产390.3斤;总产量比1963年增加42.5%,亩产增加36%;比历史最高年产量超过22%以上。1964年早稻丰产的特点是大面积平衡增产;低产地区变高产,高产地区更高产。如土地瘦瘠的平乐区,亩产由1963  相似文献   

8.
我区地处江汉平原,是个人多田少的集中产棉地区,常年种植棉花面积78万亩,实行棉麦两熟制。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县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夺取了1976年农业生产全面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达到9.3亿斤,比1975年增产近1亿斤;棉花总产突破1亿斤,亩产皮棉129  相似文献   

9.
大渡乡位于举水西岸,年平均温度16.4℃,无霜期约240天,常年降雨量1,200多毫米;大部系砂质土壤,棉田习惯为小麦棉花两熟栽培。全乡耕地9,418亩,其中旱地7,636亩。1956年棉田面积5,689亩。去冬今春已有98.5%的农民入社,并有86.7%的农户加入高级社。 本乡种棉历史很久。1950年前都是种“大毛子”、“绿绒茧”等中棉品种,一般年成亩产皮棉30——40斤。自1950年开始引种岱字棉后,产量逐年提高,如51年平均亩产皮棉41.1斤,52年45.1斤,53年53.2斤,54年全部被洪水淹没,55年平均亩产73.1斤,56年获得亩产101.2斤的大丰收,比55年增产37.3%,较全县平均亩产61斤,增产66%。取得了百斤皮棉的光荣称号。这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上第一年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10.
位于太行山麓的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大队,在1965年大旱年份,又获得了第三个谷子丰收年。全大队共种谷子503.3亩,平均亩产643.5斤(包括间作14.1斤),比丰收的1964年增产8.9%。比1963年增产26.9%,比常年1962年增产65.4%。并出现了700斤以上的地块178.5亩,其中有6.91亩谷田平均亩产920.3斤,特别是有0.85亩谷田,平均亩产达到954斤,创造了当地谷田最高丰产新记录,为谷田大面积丰产树立了样板地块。  相似文献   

11.
苍梧县长洲区寺冲公社是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生产以鱼业和蔬菜为主,其次是甘蔗、蚕桑和花生等作物。1963年全社种甘蔗342亩,总产39,826担,平均亩产11,645斤;1964年种甘蔗432亩,总产53,173担,平均亩产12,308斤,比1963年每亩增产663斤;亩产超过两万斤的有两个队,如上标三队种甘  相似文献   

12.
博白县富山公社竹围塘生产队向来土地瘦瘠,作物产量低,全队100多亩水旱田,历年都有些丢荒不插水稻。1963年的生产搞得不错,早稻亩产也只有182斤,晚稻亩产才达318斤。1964年该队大抓推广良种、培育壮秧、增施肥料等技术改革,获得了空前大丰收,早稻74亩,亩产提高到472斤,晚稻96亩,亩产提高到402.5斤,成为全公社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生产队,全年平均每人  相似文献   

13.
宾阳县顾明公社石村,有7个生产队和一个科学技术试验组,共有耕地856亩。1958年以来,基本上是连年增产,1963年双季稻亩产已突破千斤大关,1964年早稻又比1963年同期增产12.1%。其中科技试验组和第3、第4生产队,1964年早稻共244.69亩,平均亩产719.6斤。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学理论,抓路线,促大干,按八字宪法科学种田,1975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粮食亩产比1974年每亩增产123斤,总产比1974年增产727万多斤,6500亩棉花,亩产皮棉82.7斤,超过了纲要。农业要大上、快上,粮、棉要大幅度增产,没有化肥,没有煤,肥源少,怎么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地区广大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不断提高,他们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夺得了粮棉生产持续双丰收。十年来,粮食总产平均每年递增3.2%;290万亩棉田,平均亩产108.9斤,比学大寨前的十年平均亩产增长1.37倍。1974年,棉花亩产122.6斤,总产355万多担,比1963年增长近1倍。有8个生产大队和190个生产队平均亩产超过200斤。这些典型的出现,揭示了棉花的巨大增产潜力,展现了我们地区棉花生产新跃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盐城市地膜棉栽培是从1981年小面积试种开始.1982年在全市各县大面积试验示范种植.1983年推广种植26.8万亩,占棉田铺地面积的7%.其中两熟地膜棉22.4万亩,亩产皮棉112.9斤,比露地棉89斤增产23.9斤,增26.85%.三年来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棉花栽培在全市不同的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的地区都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65年,是我场在渤海滩上开荒生产连续获得高产的第三年。生产的第一年,即1962年,种水稻6,100亩,平均亩产452斤;1963年,种水稻7,800余亩,平均亩产826斤;1964年,种水稻8,100亩,平均亩产达904斤;1965年战胜了种种困难,7,400余亩水稻平均亩产突破千斤大关,达到1,113斤,最高亩产达1,450斤。 1965年,这个地区是大旱之年,到6月14日才降了一场透雨,全年降雨量比上年少53%以上。到5月28日,我场8,000亩稻  相似文献   

18.
怀宁县叶祠公社,在以阶级斗爭为綱、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了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贯彻执行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羣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在连年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丰收。1965年粮食预计总产三百三十九万斤,平均亩产一千零七十一斤,比1964年分别增长29.7%和30%;棉花总产可达三万六千斤,平均亩产皮棉九十斤,比1964年增长285.2%和69.8%;油菜籽总产九万斤,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七斤,比1964年增长51.4%;生猪饲养量一千六百四十三头,比1964年增长33.4%,基本上达到两亩地一头猪;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1965年丰收的特点是:季季丰收、项项丰收、全年丰收,粮、棉、油的产量不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一年,而且还创造了许多高额丰产典型,有十四亩零七厘三季连作,亩产高达一千八百斤;有二百亩双季晚稻破天荒赶上或超过了早稻。其中有四亩二分五高产尖子,亩产达一千九百二十斤(内有双晚农垦五十八,亩产一千一百二十斤),有二十五亩五花籽油莱亩产达到二百四十七斤。由于1965年农业生产全面增产,对国家贡献也越来越大。三千六百八十五亩耕地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八十二万斤,比1964年增长25.6%;皮棉三万五千九百四十四斤,比1964年增长285.2%;油菜籽二万三千斤,比1964年增长15%;生猪三百九十头,比1964年增长一倍多,还提供了很多的鸡、鸭、蛋、菜等等。集体经济也不断地巩固与发展。1965年集体提留的儲备粮十五万七千斤,比1964年增长249%,提留儲备基金一万一千元,比1964年增长19.4%,提留来年的生产费用也有很大增加。一年来,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结果,是党的领导的结果,是实行“革命种田”“科学种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1965年辽宁省水稻生产不論是老稻田或新稻田都获得了好收成。总产量比1964年提高30%左右。丰收的特点是幅度大,范圍广。如沈阳市52万亩水稻,在1964年亩产542斤的基础上,提高到平均亩产600斤左右的水平。全市有三个公社平均亩产达到700斤以上,有15个大队,73个小队达到亩产800斤以上,有2个人队,11个小队平均亩产900以上,并出現一个有565亩水稻千斤队。盘錦荣兴农場中央屯大队3900亩水田,在1964年平均亩产947斤的基础上,1965年又創造了亩产996斤的新纪  相似文献   

20.
苍梧县龙圩镇龙华生产队,共有耕地四十亩,鱼塘二十九亩,养鱼业历来占总收入的比重很大。1964年,这个生产队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实行以(?)鲢为主、鲩鲤鲮等搭配的养殖法,并采取一系列的增产技术措施,结果获得了大面积高产。二十二亩大鱼塘总产成鱼二万二千四百余斤,平均亩产一千零一十九斤;比1963年的平均亩产六百六十多斤,提高了百分之五十三。其中,最高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