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林研究》2016,(4):175-175
正2016年7月16日,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主任黄伟华率领专家组对我校经济林培育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官春云,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卢孟柱,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研究员李来庚,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省部共建森林培育和保护教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7月16日,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主任黄伟华率领专家组对我校经济林培育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官春云,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卢孟柱,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研究员李来庚,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省部共建森林培育和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程扬,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学院院长尹佟明,  相似文献   

3.
孟宪毅 《内蒙古林业》2008,(6):F0003-F0003
5月26日,在纪念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导鄂尔多斯沙产业发展信函发表7周年之际,南内蒙古林业厅、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科学发展沙产业号家座谈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代主席巴特尔,副主席郭启俊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解放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钱永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  相似文献   

4.
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学科简介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学科是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植物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周以良教授,学科负责人为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聂绍荃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学科...  相似文献   

5.
<正>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林所联合举办的硝酸还原酶在林木良种早期鉴定中应用前景座谈会,1985年6月29日至7月2日在浙江富阳召开。亚林所所长杨培寿和上海植生所汤玉玮教授主持了会议。上海植生所、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大学生物系、中南林学院、河南林科所、亚林所、中国林科院大岗山实验局等单位从事植物生理生化和林木育种工作的专家15人参加了会议。上海植生所汤玉玮教授和林振武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硝酸还原酶国内外研究动态报告,着重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对硝酸还原酶研究的进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21日,国家林业局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油茶优良品系区域化试验”(2004—01)验收会在长沙召开,会议由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计划处处长杨锋伟主持,湖南省林业厅总工程师文振军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有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施季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胡芳名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教授、江西农业大学杜天真教授、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姚先铭教授、湖南省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夏晓敏研究员、  相似文献   

7.
被国家科委确定为改革试点之一的中国林科院近日出台了改革新举措。院属17个研究机构通过“联扩并建”的办法,加强与林业重大工程的结合,逐步实现科研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联”:主要对现有科研机构搞好以下几种类型的联合;即加强同类学科研究所(中心)的联合;促进林业实验中心的联合;组织同行业相邻区域研究单位的横向联合;组织跨地域、跨部门同类研究所的联合共建等。“扩”:根据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运行的作用,扩大和调整部分研究所(中心)的研究领域和业务范围。如泡桐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8.
从植物在分子水平上对植物抗病机制、抗病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植物抗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最近,广州市绿化委员会邀请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华南农学院、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园林局和广州市林业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等科技人员,讨论研究了广州市行道树种的选择问题。市绿委副主任郭勇枢同志主持了会议,我省著名林业专家朱志淞,华南农学院林学系罗浵鉴教授、杜亲亲教授,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关  相似文献   

10.
刘琦 《新疆林业》2008,(2):18-20
“伊犁河谷是新疆乃至全国发展杨树速生用材林最具优势的地方”,这是近几年,来伊犁检查、指导、调研林业工作的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张新时教授、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三北局等领导来伊犁考察、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民政协委员常委张新时博士及福建省地理研究所所长、福建师范大学李虎博士应伊犁州林业局邀请,专程赴伊考察洽谈科技合作项目。并就伊犁林业如何健康、快速、科学、持续地发展和州林业局领导及部分离退休专家、州直林业有关部门负责人、科技人员进行了半天的学术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以及《林业部关于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的意见》的精神,为使学校的科技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密切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去年年底,南京林业大学决定成立以下12个研究所、中心。它们是: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资源信息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园林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人造板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干燥技术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森林植物化学工程研究所、南京…  相似文献   

13.
美国化学学会会长、前总统科学顾问凯尔温教授曾因研究光合机制而荣获诺贝尔奖金。他知道某些植物会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碳氢化合物。一九七三年的石油危机之后,凯尔温教授想到,能否找到能“生产石油”的植物以缓和今后石油供应之不足。为此,他在加利福尼亚的柏克利市组织了一个研究所。专门从事“石油植物”的探索工作。 凯尔温教授这一设想的根据是,石油和橡胶同样都是山碳氢化合物构成的,不同的只是橡胶的碳氢化合物的分子链长度远比石油的碳氢化合物长。其实,早在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年期间,美国科学家在寻找橡胶植物时就曾发现过多种能生产低  相似文献   

14.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调控林木生长发育是林木生物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然而由于林木作为研究材料的局限性,如难以在实验室操作和较长的生长周期等,大大阻碍了林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拟南芥是植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植物,是进行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极好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草本植物拟南芥不仅可以为林木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还可以作为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辅助手段,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林木发育分子机理研究的实验模型.本文重点讨论拟南芥在研究林木材质形成、生殖生长和休眠等独特生理规律上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运用拟南芥模型,结合林木本身的特点,建立林木与拟南芥的联合研究体系,是开展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李树刚教授的研究,乌桕属植物约有120种,广布于热带地区。其中约75%产于南美洲,25%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就目前所知,我国共有10种。为了研究乌桕的矮化、密植、高产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五倍子牛产的发展,提高放养和加工技术,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学会于1984年7月25日至8月24日在四川省峨眉县,举办全国五倍子科学技术讲习班。邀请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紫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和四川大学的专家和教授7人讲学,学员94人,来自贵州、四川、湖北、湖南、陕西、云南、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的"院士专家海南行"咨询服务活动如火如茶进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站长谢宗强为院士专家团队一员。3月30~4月1日,在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众养、副所长陈毅青的陪同下,谢宗强教授通过现场指导、座谈交流等方式,到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文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枫木树木园、海  相似文献   

18.
简讯     
西双版纳发现七个植物新种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朱华,在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教授的指导下,对西双版纳勐腊县的“龙脑香林”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生态学、群落学、区系学等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发现了七个植物新种。其中,“版纳柿”“勐腊鹅掌柴”两个新种,经专家鉴定后已定名。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特聘教授梁斌在省林科所作了题为"海南岛特有鸟类"的精彩讲座,省林科所科研人员、海口美兰机场工作人员及鸟类爱好者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专题讲座。梁斌教授从海南岛鸟类多样性概况、海南岛鸟类现状、海南岛鸟类特有种和特有亚种名录、海南鸟类的灭绝及狭域分布、分子生物学在鸟类保护及航空安全中的应用等方面,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讲座后,与会人员踊跃提问,梁斌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现  相似文献   

20.
植物修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绿色生态技术,具有成本低、不造成二次污染等特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入,赋予了植物修复新的内涵.文章重点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机理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包括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以及谷胱甘肽、植物螯合素和金属硫蛋白的解毒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