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外源甲状腺素(T4)及可的松浸泡卵和仔鱼,结果表明:外源甲状腺素(T4)和可的松对牙好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体长没有显著影响;外源甲状腺素(T4)对0~10日龄的仔鱼生长有显著影响,和对照组(0)相比,0.05×10-6和0.1×10-6的影响显著,外源可的松对0~10日龄的生长不显著;外源甲状腺素(T4)和可的松对11~24日龄仔鱼的生长不显著,外源甲状腺素(T4)对11~24日龄的仔鱼变态有显著影响,和对照组(0)相比,0.05×10-6和0.1×10-6的影响显著;外源可的松对11~24日龄的变态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半滑舌鳎的育苗效果及生物学特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1.0~23.7℃,盐度为33.5的条件下,用约7.8×10^5粒受精卵孵出仔鱼约55万尾,孵化率达70%左右,再经过79d的培育,培育出幼鱼2.287×10^5尾,成活率达到41.5%.初孵仔鱼平均全长(3.16±0.22)mm;初孵仔鱼至孵化后3日龄为前期仔鱼,冠状幼鳍形成,大部分仔鱼已开口,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4日龄仔鱼进入后期仔鱼阶段,冠状幼鳍继续增高,出现鳍条;5日龄,冠状幼鳍加长;13日龄,仔鱼明显集群,变态开始,进入稚鱼期;22日龄左右,大部分稚鱼右眼已经完全转到左侧,变态基本完成.在35日龄,有的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鳞片完全长齐,体色开始加深.育苗过程中,白化率低于0.5%.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6.480e0.033d,体重(W)与日龄的关系式为彬=0.747e 0.117D,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形=0.0022LT 32.76。  相似文献   

3.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4—10月在庄河海洋贝类养殖场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zis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至10月份成功培育出壳长为(9.124-1.13)mm的稚贝共计64030粒。结果表明:在海区采集的中国蛤蜊亲贝的雌雄比例为1.02:1,产卵量为74.1万粒/个;在温度为23~24℃、盐度为24—26、pH为8.02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3.5h发育为D形幼虫;中国蛤蜊的卵径、D形幼虫、足面盘幼虫的大小分别为(54.4±1.64)、(70.91±3.75)、(216.5±12.48)μm,变态规格、出现单水管、双水管的稚贝大小分别为(240.42±6.56)、(248.22±14.14)、(1175±72.31) μm。浮游期间(0~10日龄),水温为22.7~23.4℃,幼虫生长速度为(11.16±0.45)μm/d,存活率为(92.80±2.34)%;变态期间(10~1513龄),水温为22.4—24.2℃,幼虫生长速度为(10.91±0.54)μm/d,变态率为(73.16±8.32)%,变态过程持续5~6d。稚贝期间(15—40日龄),水温为24.2~27.0℃,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单水管稚贝,但存活率明显下降。单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73.98±9.05)μm/d,存活率为(73.6±6.58)%;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87.95.±8.34)μm/d,由于水温过高(〉30.0℃),存活率仅为(13.78±3.65)%。幼贝期间(40—100日龄),其生长速度为(111.24±13.08)μm/d,存活率为(62.75±5.35)%。  相似文献   

4.
延迟投饵对浅色黄姑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延迟投饵0~7d的浅色黄姑鱼Nibea chui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盐度为24.0~24.8、温度20.5~23.0℃时,仔鱼2日龄开口,于开口当天投饵及延迟投饵1、2、3、4d,投饵后2h内仔鱼的摄食率分别为30%、50%、30%、20%、10%,平均每尾鱼的摄食量分别为0.8、1.4、0.5、0.2、0.1个轮虫,延迟投饵5、6d,摄食率均为0;2)延迟投饵0、1d的8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其它组仔鱼的全长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3)延迟投饵0、1、2d仔鱼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但延迟3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4)浅色黄姑鱼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后第3天,开始投喂的最佳时间在仔鱼开口后的2d之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褐牙鲆仔鱼早期发育阶段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基因(CRH)的表达情况及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作用,为开展牙鲆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CRH基因表达量,以ELISA测定褐牙鲆仔鱼甲状腺激素(T3和T4)水平,并测定经外源T3浸泡处理后早期发育褐牙鲆仔鱼CRH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探究CRH和甲状腺激素在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及作用关系.[结果]1~8日龄褐牙鲆仔鱼CRH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5日龄达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日龄的仔鱼(P<0.05,下同).10~42日龄褐牙鲆仔鱼CRH基因主要在其头部表达,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而逐渐增加.褐牙鲆仔鱼变态前期甲状腺激素T4含量逐渐增加,变态高峰期迅速升高,在变态后期呈下降趋势.较其他早期发育时期,甲状腺激素T3在褐牙鲆变态期维持高水平,但含量低于甲状腺激素T4.22日龄褐牙鲆仔鱼经50 nmol/L外源T3处理2 h后,其头部和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但以外源T3处理8 h后,无论是头部还是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褐牙鲆早期变态发育需CRH基因高表达及甲状腺激素积累,二者对褐牙鲆早期变态发育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并呈互相代偿效应.  相似文献   

6.
延迟投饵对高体革鯻仔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水温为24.5—27.8℃条件下,通过延迟投饵对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仔鱼的摄食、存活及生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宝石鲈仔鱼的卵黄囊在4日龄时吸收完毕,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的油球在6日龄时吸收完毕,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宝石鲈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投饵后2h内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97%;仔鱼在延迟投饵1、2、3、4、5d时,投饵后2h内的初次摄食率分别为100%、90%、67%、30%、0。宝石鲈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摄食后的第4d(7日龄)。延迟1—2d投饵,9日龄时仔鱼的存活率在85%以上;延迟3d投饵时,其存活率为60%;延迟4d投饵时,其存活率仅为22.5%;完全饥饿条件下,宝石鲈仔鱼9日龄时全部死亡。在保证索饵周期相同的情况下,延迟投饵在0—3d内,各试验组之间的仔鱼在全长及体长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延迟4d投饵试验组的仔鱼与延迟0—3d投饵试验组的仔鱼在全长、体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宝石鲈的最佳投喂时间是在仔鱼开口后的3d之内。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7年6月-11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inarum莆田群体(PT)、大连群体(DL)和东京群体(DJ)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3个群体的受精率、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卵径、D形幼虫大小、单水管稚贝大小差异显著(P〈0.05);附着规格、亲贝形态,PT群体与DL、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浮游期间,幼虫生长速度依次为PT〉DJ〉DL,分别为(9.37±0.44)、(9.28±0.59)、(8.70±0.51)um/d,PT、DJ群体与DL群体差异显著(P〈0.05);913龄时,PT、DL、DJ群体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5.08±1.87)%、(85.22±3.34)%、(75.32±3.49)%,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变态期间,3个群体幼虫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J〉DL,分别为(2.54±0.39)、(2.37±0.52)、(2.05±0.45)um/d,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变态率、变态时间、变态规格,PT群体与DL、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室内培育阶段(20—40日龄),3个群体稚贝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L〉DJ,分别为(22.60±4.04)、(20.67±4.74)、(18.74±5.15)um/d,PT、DL群体与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40日龄时,PT、DL、DJ群体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7.07±4.29)%、(66.73±6.43)%、(35.75±4.84)%,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室外养成阶段(80—160日龄),3个群体稚贝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L〉DJ,分别为(86.94±21.72)、(75.23±16.91)、(67.25±18.26)um/d,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160日龄时,门、DL、DJ群体幼贝的存活率分别为(90.21±4.68)%、(66.73±4.94)%、(56.98±6.58)%,彼此是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于2007年5月-9月,对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a的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成功培育出壳长1.2~1.5mm的稚贝300万粒。平均壳长为(60.90&#177;2.24)mm的雌性个体每次产卵量为200万粒;在水温24.5~25.5℃、盐度27、pH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过22h40min发育为D形幼虫;薄片镜蛤的卵径、D形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和双水管稚贝大小(壳长&#215;壳高,下同)分别为(70.33&#177;1.06)μm、(100.33&#177;1.30)μm&#215;(81.07&#177;1.72)μm、(213.33&#177;8.02)μm&#215;(202.00&#177;5.96)μm、(309.17&#177;9.17)μm&#215;(301.67&#177;10.81)μm、(1158.33&#177;9.31)μm&#215;(1067.50&#177;10.84)μm。浮游期间(0~10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速度分别为(8.28&#177;0.70)μm/d、(9.19&#177;0.76)μm/d,存活率为(36.8&#177;3.78)%;变态期间(10~14d),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速度分别为(8.46&#177;0.42)μm、(8.04&#177;0.45)μm,变态率为(5.0&#177;1.25)%,变态持续时间为4~5d;稚贝期间(14~40日龄),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生长快于幼虫期,单水管稚贝壳长、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32.19&#177;2.06)μm/d、(28.75&#177;1.97)μm/d,双水管稚贝壳长、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53.07&#177;40.43)μm/d、(47.86&#177;38.22)μm/d,存活率为(81.2&#177;3.36)%。以海泥为附着基采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两个壳色品系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于2004年确立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并对不同品系D形幼虫的生长、存活和变态及稚贝期和养成期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马蛤与两道红品系D形幼虫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组间仅两道红组与对照组(混合壳色)D形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斑马蛤和两道红4日龄及7日龄幼虫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和两道红之间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4日龄幼虫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变态率斑马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日龄时,斑马蛤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66日龄时,斑马蛤和两道红壳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与两道红壳长差异不显著;135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5),斑马蛤壳长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93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1)。稚贝期和养成期的存活率均以斑马蛤最高,对照组次之,两道红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最佳投喂时间,为其仔鱼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15.2~16.4℃条件下,研究新疆裸重唇鱼仔鱼在饥饿胁迫下的形态发育、生长及存活率等的变化,通过记录饥饿组仔鱼每日的初次摄食率,测定其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结果】新疆裸重唇鱼仔鱼7日龄开口摄食,12~13日龄卵黄囊消失,混合营养期5~6 d。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5%,11日龄达到初次摄食率的最大值100%;17日龄后下降至50%,到达PNR,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10 d。9日龄前,两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12日龄后饥饿组仔鱼全长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组仔鱼负增长并出现生理性萎缩。饥饿组仔鱼进入PNR后,因饥饿出现身体扭曲、畸形,死亡率逐渐升高,至25日龄死亡率达100%。【结论】在水温15.2~16.4℃下,新疆裸重唇鱼具有一定的耐受饥饿能力,其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11日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产物,是人类发展观念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的生态文明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分析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内容。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TA型静态混合器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自行开发的TA型静态混合器的结构、并就压降,单位萃取级效率的能耗、萃取级效率及体积传质系数等方面同国内外其他型式的静态混合器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TA型静态混合器的单位萃取级效率的能耗低于国内的各种静态混合器,萃取级效率及体积传质系数与国内目前最优的SV型相当。但TA型结构较SV型简单,加工方便且不易堵塞。  相似文献   

17.
18.
我们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分析了预期差额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首先从产奶量的数学模型开始,遵照同群对比的原则,用数学理论导出了这个方法的重要公式 C;然后,根据实际育种状况讨论了这个方法的发展过程;最后,指出了修正后的同群同龄比较法仍然存在的某些问题。并提到了从理论上讲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 BLUP 育种值估计法。  相似文献   

19.
20.
大袋蛾是多种林木及茶、果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常有不完全第2代发生。雌蛾平均每头产卵2623粒。由于雌蛾无翅,主要靠幼龄幼虫吐丝随风扬迁扩散,但在茶树等灌丛、矮树上飘迁有限,形成“为害中心”;在乔木上,则扬迁扩散迅速,易于大片发生。幼虫食叶量大,4、5龄幼虫暴食,8—9月间为害严重。幼虫较耐干旱,相对湿度40%时,孵化率仍达90%以上。食性杂,但不同树种间虫口差异明显。幼龄幼虫期受雨水冲刷和瓢虫等捕食,成长幼虫被寄蝇寄生、病害感染和鸟类啄食,综合构成大袋蛾的有力的自然控制因素。幼虫喜光,多聚于枝梢上部,利于果树修剪减少虫口。药剂防治宜于幼龄幼虫期进行,并适当重喷喷湿袋囊,敌百虫、敌敌畏、1605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