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走访调查山西省长治市近30个美丽乡村发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思想亟待转变、乡土特色流失、缺乏生态保护、缺乏群众参与和科学管理等问题。为此提出整体性、乡土特色、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4项规划设计原则以及乡村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3方面规划策略,并结合潞城市辛安泉镇古城村景观规划设计做案例分析,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乡村景观内涵与特征,探讨国内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着地域性特征丧失、乡土文脉断层和自然环境生态失衡的现状。在分析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风水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乡土文化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景观环境营建应尊重乡村地域环境,运用直接表达、重建与再现、隐喻象征和抽象凝练等艺术手法来传承和表达乡土文化,以营建出兼具历史内涵和文化特征的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是基于对原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植被状况、人文景观、传统名居、历史建筑、农耕文化等保护为前提而进行的乡村生态及景观风貌等的提升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尊重乡村原 址原貌,以本土为特色,使乡村更具活力,让当地村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留得住人,游客可以享受“原汁原味”的特色景观。以下为广西阳朔、贵州从江、四川丹巴藏寨的乡村风貌景观集锦。  相似文献   

4.
正美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是基于对原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植被状况、人文景观、传统名居、历史建筑、农耕文化等保护为前提而进行的乡村生态及景观风貌等的提升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尊重乡村原址原貌,以本土为特色,使乡村更具活力,让当地村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留得住人,游客可以享受"原汁原味"的特色景观。以下为广西阳朔、贵州从江、四川丹巴藏寨的乡村风貌景观集锦。  相似文献   

5.
以杭州市富阳区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存在环境生态破坏、本土文化消失、产业缺乏活力等问题,提出景观生态保护、本土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发展等3大建设途径,以期对未来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凡  张云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151-154
以大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民族特色、自然山水景观等为依托,运用大量植物,尤其是大理的乡土植物,结合景观功能需要,对大理市下关城区西洱河滨河绿地进行了绿化规划,以期在保护旧有河道、发展原有景观的同时,逐渐形成“山水相依、水城相绕”的景观格局,建设起城市的文化轴、生态轴,达到丰富城市景观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诠释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特征,以及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着生态文明理念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堪忧等问题及其成因。并以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例,分析其实现环境、产业、服务和素质的提升工程等策略与经验,阐明安吉模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提升生态意识,培养生态理念,规划本土化,产业规模化,发展乡土特色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河北省积极响应号召进行建设,整体有了很大改观,重点片区改造效果显著,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该文从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入手,总结分析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乡村景观的农村特色丢失,使农村城市化,流失当地传统文化等,并提出了景观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人文自然相融合、发展生态农业等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2O世纪的工业文明,导致了景观资源单一化,地域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传统乡村景观也正在走向消亡,趋向“城市化”。在这种背景下,地域特色乡土景观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中心内容,而以乡土景观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乡村园林,在这方面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乡村园林从景观、生态和文化等方面入手,对于整治农村环境,构建特色鲜明、整洁有序的乡村风貌,建设秀美新农村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村植物景观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居民对乡村植物景观的感知评价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济南28个美丽乡村为研究对象,依发展类型分为农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通过实地调研、SD法和现场访谈,研究乡村居民对乡村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感知评价及其影响因子,以期为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的植物景观优化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济南美丽乡村居民对乡村植物景观满意度较高,持满意态度的人数占比为70.94%;各类型乡村的SD评价存在差异,农业主导型的突出评价为空间丰富、植物种类少、植物四季变化小等,商旅服务型的突出评价为植物种类丰富、四季变化大、互动体验不足等,均衡发展型的突出评价为植物种类多、充满自然野趣、富有美感等;氛围因子对植物景观的感知评价影响最大;均衡发展型、商旅服务型、农业主导型的乡村植物景观感知评价综合得分依次为31.00、21.81、-31.53分。因此,不同发展类型乡村植物景观存在不同特点与问题,乡村植物景观建设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与当地特色相结合、针对性解决存在问题,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选择广州玉带濠及其沿岸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历史景观视野出发,基于玉带濠沿岸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遗产特征,构建了城市景观形态物质特征-经济社会文化非物质特征的关联性研究框架,探讨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与城市遗产物质形态的互动,从而综合得出玉带濠沿岸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历史景观意象,以期为广州城市历史景观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资料。  相似文献   

12.
对广州市小学自然植物教育进行访问调查,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植物教育途径、对自然教育课程态度和自然植物教育形式、喜好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主要从自然植物教育模式、小学高年级儿童自然植物教育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自然植物教育的整体普及度不高、学校对自然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校内植物教学实践活动少、活动形式与儿童的喜好不符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学校与公园和机构的交流合作,优化植物教育资源的利用,针对特定需求改善校内植物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老师在适龄自然教育上的专业培训以及自然体验活动灵活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营造创意实践》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对基于图纸表达的风景园林传统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丰富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体会设计作品实体建成的实践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本文梳理了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营造创意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历程和创新点,通过《看不见的广州》战术城市工作坊实践教学案例,展示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营造创意实践》课程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及国际化教学,对风景园林专业视野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广东英德英西中学结合中学美育教学,充分挖掘英石假山盆景的本土化特色与魅力,以"英石碟景"为主要研究方向、创作形式及教学手段,传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艺"。英西中学美术科英石碟景教研小组的教学过程包括山水审美的常识教学与训练、底图构思和设计、制作实践、交流与点评4个教学步骤。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的教研活动重在结合美育培养与技术实操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省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森林进城围城评价的6个准则层32项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完成层次模型构造、判断矩阵生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此构建科学系统的森林进城围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及其下辖的21个市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成效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植物主题园的景观营造,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罗汉松园为例,通过对罗汉松Podocarpus spp.主要造景植物和园林应用的认识,结合"中国写意山水画"景观特点和审美理论,打造入口迎宾区、松溪别院区、明月山溪区、山谷俯涧区、白玉坡景区和次生林带区6大景观分区,并针对各分区的景观布局、植株选择与配置及其植物文化塑造等方面特点,总结罗汉松园在罗汉松造景树整形特征、突出主景罗汉松的配置手法和天人合一自然山水园形式表达方面的营造技法。  相似文献   

17.
环境教育基地为学习者提供了在环境中学习的机会,对环境教育基地的合理规划有助于推动环境教育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社会热点环境问题的解决。结合东莞市环境教育基地规划案例,初步探讨了区域环境教育基地规划的流程,从现状分析、规划目标、保障体系和效益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区域环境教育基地规划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期望为区域环境教育基地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广州二沙岛宏城公园鸟类的情况,2017年7月—2018年7月,采用样线和样点法对广州二沙岛宏城公园鸟类进行初步调查,同时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共记录鸟类27种,隶属于3目17科19属。其中雀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92.6%。鸟类区系以东洋界为主,占总数的51.9%;留鸟为主,占77.8%。树麻雀、白头鹎、八哥、暗绿绣眼鸟等为优势种,优势种鸟类多为杂食性;宏城公园鸟类的惊飞距离为2~8.7 m。②鸟类对食源树种具有不同的喜好,公园中最常见、鸟类最喜欢取食的食源树种有11种;乔灌木更容易为鸟类提供食物和筑巢,草地和藤本植物亦可为地面觅食和小型鸟类隐蔽提供场所。其结果可为城市化与鸟类保护相互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许浩  王安康  陈涛 《广东园林》2019,41(1):30-35
清乾隆时期是扬州园林发展的高峰期,乾隆南巡推动了扬州蜀岗、保障河等扬州西北郊园林的营造。从清代《平山堂图志》版刻图像入手,梳理了其中描绘的扬州西北郊园林名胜,分析了图像中所呈现的建筑、山水植被等园林要素,提炼了园林的风格特征。对图像视觉结构与表现手法进行了分析,认为图版中景观的序列与水上游览的顺序相呼应,具有明显的时空秩序性。图版刻绘细腻,表现了清代扬州西北郊园林与名胜的精湛技艺与风格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