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的“传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化时期-新时期”四个时期的治理流变,以云浮市云吟村“共同缔造”的实践历程为研究对象,针对乡村公共空间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对策。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公共价值理念淡化、公共空间失落退缩、公共文化逐渐式微、公共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对此,提出应该弘扬乡村公共文化、培育多元文化主体、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建立乡村公共空间多元治理格局,重建乡土公共性,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平凉市乡村治理现状的调查发现,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乡村精英流失、治理主体能力弱化,乡村治理主体单一化,选择性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倾向突出,乡村环境保护问题异常突出等问题。因此,推动平凉市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走好以下路径:一是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强化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再造乡镇管理体制,理顺乡村权力配置关系;四是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多重机制,积极培育乡村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发现仍存在着基层法治人才缺乏、村民法治观念淡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当认真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蕴,通过挖掘优质人力资源、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路径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籍以优化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4.
谭媛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52-7953
以实际调查材料为基础,探讨中部农村乡村治理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村治模式面临较多问题的情况下,应客观分析各方面的意见,适应当代公共管理的最新趋势,重塑乡村管理形象,并提出加强乡村管理可供选择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素是人才队伍建设,在推动农村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对于公共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加强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资源开发,使乡村振兴拥有最强劲的内生动力,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的开发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就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开发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及研究,发现了诸如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人才资源考核激励机制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深入推进,数字化平台对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为探索数字化平台如何赋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基于全国22个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采取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数字化平台赋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过程中,包容性是内核动力,共享性是基础条件,互动性是必要前提,延展性是持续保障;数字化平台要以文化、资源、关系、场所4个维度构建赋能体系,实现理念规范、资源整合、结构重组、场域重塑,即空间治理有效。提出因地制宜打造协调式平台、拓宽平台交流渠道、培养乡村数字人才、打造复合型空间治理的路径,从而实现数字治理与乡村公共空间的高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大农村地区是涵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据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受传统宗族观念、家国情怀和邻里互助文化影响,乡村社会中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在基层社会构建公共空间、培育场所精神,需借助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有机融合,加快乡村治理政策的落实。公共空间培育能够化解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纠纷和难题,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表明乡村法治秩序建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法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但是,实践中存在法治化水平较低、乡村社会法治公共产品供给有待加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矛盾冲突、“半熟人社会”未能充分发挥法治作用、乡土社会法治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等困境。为了克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法治秩序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要健全乡村法制体系,提高乡村法治化水平;二要加大法律公共产品的培育与补给;三要兼顾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实现良性互动;四要改善法治环境,促进“三治融合”;五要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空间载体。然而,新时代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目前仍存在着村民对法治权威的确信度不高,法治与自治、德治融合困难以及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疲滞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之于乡村法治化建设的效用,培育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群众基础,构建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及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等路径,推动形成新时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是党和国家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探讨并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助力乡村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时代价值进行探讨,并对现阶段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出分析。研究表明,在乡村治理工作中有效引入乡贤文化,能促进乡村人才回流,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地域文化方向标。应从深刻理解乡贤文化内涵发挥乡贤文化作用;构建以乡贤文化为导向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乡贤文化为指引优化乡村治理环境基础等方面着手,实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公共管理进行阐述说明。现如今,乡村振兴发展下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快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是工作开展的重心,并且也是当前党中央农村工作的聚焦点。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是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所包了民生与经济两个方向,是当前文化服务与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主要要求。但不可否认的就是,在现如今的农村公共管理依然存在问题,由此限制了农村公共管理的发展。因此,应当从乡村振兴发展视角下出发,提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夯实巩固基层政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等作用。乡贤治村本就是我国的一大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并在历史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称谓、身份发挥着几近相同的作用。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作出的总体规划,也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导向。当前我国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正处于新的阶段,新乡贤在参与治村的过程中仍存困境,因此,必须着力从思想认知、制度健全、政策激励、福利保障等方面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确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路径,使这一群体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乡村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仍然面临多重困境,在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阻碍,因此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与中国实情,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具体工作的开展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兼顾党建宣传,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高质量的政治、思想、组织和制度发展引领统筹兼顾,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公共价值创造是政府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乡村数字治理的核心价值是为村民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强化其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公共价值创造为基础,基于公共价值战略三角模型中公共价值战略目标、授权与环境支持、运作能力三个维度,分析公共价值创造下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逻辑和进阶路径,助于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在面对当前农村发展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尤其是在类似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这样全国性的公共社会危机面前,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和基层治理能力,进行系统研究与探索,意义深远。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基层治理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查找深层次原因,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村官治理能力的路径和机制建议,促进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作基石,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使中国人民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也给乡村治理工作增加了新的风险。此次疫情暴露出了我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工作依然面临着乡镇政府行政权力过度延伸、乡村干部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村庄共同体意识逐渐淡薄等现实困境,需要从完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对乡村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改善乡村治理格局,进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8.
乡村公共治理空间的理论构建在学术界有许多种模式。从一些基本的理论模式入手,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背景下来分析和理清乡村公共治理模式的政治逻辑。从治理的主客体方面来说,任何良好的治理都是主客体一致性的表现,乡村公共治理的主体只能是乡村社会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建立起来的乡村组织化体系才是有可能的,而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自组织系统的构建正是乡村社会建立组织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乡村治理现代化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所面对的成本、结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存在着问题,制约着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治理新的方向和路径,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乡村治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笔者以河北省为例,认为只有分清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