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复配对枸杞根腐病主要病原菌——腐皮镰刀菌的毒力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17种不同比例的复配处理对腐皮镰刀菌的室内毒力作用,在最佳增效配比下,明确复配处理相较单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产孢量、芽管伸长和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单剂及其复配处理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均有明显作用,其单剂EC50值分别为0.365 8 mg·L-1和0.120 8 mg·L-1,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的配比在3∶2时增效作用最大,EC50值为0.044 3 mg·L-1,增效系数SR达4.560 0,可作为枸杞根腐病药剂防治的最佳复配处理;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单剂及其复配处理对腐皮镰刀菌的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单剂EC50值分别为0.116 7 mg·L-1和1 455.784 8 mg·L-1,最佳复配处理EC50值为0.060 2 mg·L-1,增效系数SR达3.231 1。在质量浓度为0.8 mg·L-1时,最佳复配处理对腐皮镰刀菌产孢量的抑制率达100%,对芽管伸长、菌丝干重的抑制效果均显著高于单剂处理。因此,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复配比在3∶2时,可作为枸杞根腐病药剂防治的最佳复配处理,为预防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保定地区草莓种植地根腐病的致病菌种类以及有效的防治药剂,本试验从保定地区草莓主要种植地采集草莓根腐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将分离的菌株回接到草莓植株上,又重新分离鉴定得到该致病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新拟盘多毛孢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04 8和0.013 6 mg/mL,其次是福美双、克菌丹和异菌脲,多菌灵、甲霜·噁霉灵和霜霉威的抑制效果较差。由此可见,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是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有效防治药剂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山东省蓝莓叶斑病和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柯赫氏法则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试了8种药剂对病原菌生长及6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引起山东省蓝莓叶斑病和根腐病的病原菌均为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苯醚甲环唑和福美双对P.clavispora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均为1.97 mg/L,其次为苯甲·丙环唑,EC50为2.70 mg/L;福美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显著,EC50为0.004 mg/L,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对该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引起艾蒿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5种杀菌剂对艾蒿叶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出的艾蒿叶斑病菌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室内毒力实验结果表明,抑菌率最高的药剂是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和25%戊唑醇药剂.病原菌的EC50值结果表明,艾蒿叶斑病菌对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和25%戊唑醇EC50值最小,分别是0.04 mg/mL和0.28 mg/mL,说明这两种药剂对艾蒿叶斑病菌的抑菌性最强,可以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的备选农药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结合田间试验,筛选七叶一枝花灰霉病菌的最佳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5%啶菌噁唑乳油、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剂、43%戊唑醇悬浮剂、40%嘧霉胺悬浮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及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等7种杀菌剂对七叶一枝花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选取4种毒力较高的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表明,25%啶菌噁唑乳油、40%嘧霉胺悬浮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对七叶一枝花灰霉菌菌丝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42 2、0.052 6、0.017 2、0.124 9 mg·L-1。田间试验表明,0.1 g·L-1 50%咯菌腈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3.90%;0.25 g·L-1 25%啶菌噁唑和0.5 g·L-1 40%嘧霉胺次之,防治效果分别为79.40%和76.73%;0.625 g·L-1 50%腐霉利的防治效果最低,仅65.3...  相似文献   

6.
从感病雪莲果叶片的病斑上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根据病害症状特点、病原菌培养性状、病原菌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真菌;药剂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镰刀叶斑病病原菌的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苯醚菌酯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和400 g/L氟硅唑乳油,以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199 2 mg/L。  相似文献   

7.
阿克苏地区枣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初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枣黑斑病是阿克苏地区红枣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准确鉴定病原,针对特定病原靶标进行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筛选高效、低毒防病药剂,为田间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备选药剂.[方法]采用形态学、致病性试验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接合的技术准确鉴定病原,针对特定病原靶标,采用药剂抑菌圈实验及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相结合方法,对15种杀菌剂进行筛选.[结果]基于形态学特征、致病性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枣黑斑病病原被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供试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比较实验,筛选出7种抑菌力较强的杀菌剂,抑菌半径在1.9 ~3.1 cm,这7种药剂分别是25;吡唑嘧菌酯、50;氯溴异氰尿酸、80;乙蒜素、80;代森锰锌、40;氟硅唑、72;霜脲锰锌和50;乙嘧酚等7种药剂.7种药剂对红枣黑斑病菌的毒力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25;吡唑嘧菌酯毒力最大,EC50值为18.48 mg/L,其次为40;氟硅唑,EC20值分别为36.05 mg/L.其它4种药剂的毒力大小依序为:50;氯溴异氰尿酸、80;代森锰锌、50;乙嘧酚、80;乙蒜素和72;霜脲锰锌.[结论]阿克苏地区3个县(市)发生的枣黑斑病致病病原主要为Alterna-ria alternata;毒力测定筛选出的7种药剂对枣黑斑病菌的毒力大小存在明显地差异,但对枣黑斑病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可作为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的供试药剂.  相似文献   

8.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为草莓根腐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在河南南阳唐河县采集具有草莓根腐病典型症状的发病植株,通过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检测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对其致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治相结合,研究甲基硫菌灵、杀毒矾、寡雄腐霉、哈茨木霉、多抗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等6种药剂对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当地种植园内草莓根腐病的致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6种药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为甲基硫菌灵哈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杀毒矾寡雄腐霉,其EC50分别为4.98mg/mL、38.39mg/mL、57.25mg/mL、67.98mg/mL、192.76mg/mL和610.55mg/mL;田间防效因供试草莓品种(丰香和隋珠)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杀毒矾对丰香和隋珠的防效最佳,均为80.16%;甲基硫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对丰香和隋珠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均分别为80.16%和69.95%;哈茨木霉对丰香和隋珠的防治效果均为69.95%。【结论】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其活性成分主要为生防类芽孢杆菌,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草莓产品的农药残留,可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了油茶炭疽病病原菌YCTJ,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0 g/L氟硅唑乳油等10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经鉴定,证实引起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供试的10种杀菌剂中,400 g/L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这5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在98.41%~100%之间,可以作为油茶炭疽病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10.
茎腐病是目前兜兰商品生产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首次对广东兜兰栽培过程中的茎腐病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导致兜兰茎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选用15种杀菌剂对该菌进行室内药效试验,其中多菌灵、苯醚甲环唑、肟菌酯、恶霉灵、普菌克、福窑福锌、妙丹和咪鲜胺8种药剂在使用浓度为500mg/L时,对该菌的菌丝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均达100%,而且咪鲜胺对该菌的毒力最强、反应灵敏度最高,EC50值为0.08mg/L。  相似文献   

11.
针对辽宁省新病害豇豆轮纹病病症进行描述,并对其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柯赫氏法则证病试验,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并与基因库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比对,相似性达99%,鉴定豇豆轮纹病的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菌[C.cassiicola(Berk.Curt.)Wei];利用生长速率法,对生产中常用的8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抑菌测定,结果表明:多主棒孢霉菌对50%的多菌灵药剂的敏感性最强,其EC50值仅为0.1055mg·L-1;其次为70%甲基硫菌灵(WP)、400g·L-1氟硅唑(EC)、70%代森锰锌(WP),EC50值分别0.1055,4.4689,5.9115 mg·L-1;该病原菌对百菌清的敏感性最弱,EC50值达796.7095mg·L-1。  相似文献   

12.
何洁  梁霜  张国俊  赵致  李忠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124-2132
【目的】明确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并探究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太子参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太子参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ITS、tef1、LSU、SSU、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常见杀菌剂(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aria tenuissima),菌株编号为TZSYB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菌株TZSYB1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抑制活性最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0.81 μg/mL;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21.31和27.31 μg/mL。【结论】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浙江新昌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病害特征描述,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致病性的试验和rDNA ITS序列的测定比较,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针对该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定。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浙江省新昌县的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15种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1丙环唑乳油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EC50<1 mg·L-1);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颗粒剂和10%己唑醇悬浮剂的抑制效果次之(1 mg·L-150<10 mg·L-1);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50>10 mg·L-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颗粒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14.
用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和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等5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菌·肟菌酯、唑醚·氟酰胺2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效良好,建议在缙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Curtis) Wei引起的黄瓜靶斑病是陕西省目前设施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需筛选有效防治该病害的药剂。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黄瓜靶斑病菌,并根据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咪鲜胺TC、20%苯醚甲环唑ME、30%苯甲·吡唑酯SC、200 g/L氟酰羟·苯甲唑SC、40%氟硅唑EC、26%苯甲·嘧菌酯SC和430 g/L戊唑醇SC对黄瓜靶斑病菌的生长抑制显著,EC50值介于0.124 6 mg/L和25.960 1 mg/L,其中96%咪鲜胺TC对黄瓜靶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EC50值为0.124 6 mg/L,可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效试验。而43%氟菌·肟菌酯SC对黄瓜靶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差,EC50值为5 974.384 2 mg/L,试验结果表明黄瓜靶斑病菌对氟菌·肟菌酯已有很强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评价了7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5%噻呋·氟环唑悬浮剂、32%噻呋·戊唑醇悬浮剂、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5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这5种杀菌剂混剂对水稻纹枯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在0.057 2~0.226 5 mg/L之间。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次药后7 d,对水稻纹枯病防效最好的药剂为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防效为95.02%;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32%噻呋·戊唑醇悬浮剂、35%噻呋·氟环唑悬浮剂和5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的防效分别为93.15%、92.53%、92.26%、91.81%;在第2次药后14 d,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等5种杀菌剂混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均达到93%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引起重庆市万州区海桐叶斑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海桐叶片分离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从病叶中分离获得菌株HT10,将其回接于健康叶片上,接种后病斑中央呈灰褐色,边缘棕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与田间症状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的致病性测定;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棕黑色,分生孢子倒棒状、卵形或近椭圆形,表面具横隔和纵隔;经多基因(ITS、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其与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聚集在同一分支;A. longipes最适生长条件为:PDA培养基,全光照,28℃和pH 6.0,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甘氨酸,致死温度41℃/15 min。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抑霉·咯菌腈悬乳剂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799μg·mL-1,400 g·L-1克菌·戊唑醇悬乳剂抑菌作用最弱,EC50为370.457μg·mL-1。【结论】海桐叶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出防治芝麻枯萎病的有效化学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芝麻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芝麻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氟硅唑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仅为0.232 mg/L;其次是吡唑醚菌酯,EC50为0.759 mg/L,此外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对芝麻尖孢镰刀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结论]为药剂混配和防治芝麻枯萎病提供药剂筛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红花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治红花根腐病,对吉林农业大学生物反应器研究中心药用植物基地的红花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10种防治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经组织分离和纯化后获得6个有致病性的菌株,并且均为茄病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对农利灵、施保功、甲基托布津、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高,EC50<1μg·mL-1;对多菌灵、速克灵、代森锰锌的敏感性次之,1μg·mL-1<EC50<10μg·mL-1;对扑海因和咪鲜胺的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贵州主要油茶产区发现一种叶枯病病害,为找到叶枯病病原菌,对油茶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纯化,最终鉴定得到叶枯病病原菌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ken,yana).对叶枯病病原菌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pH值为6~8.为了进一步评价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咪鲜胺、氟菌·戊唑醇5种室内杀菌剂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菌丝生长速率以及孢子萌发毒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氟环咪鲜胺对菌丝生长毒力的EC50为0.2 μg/mL,对孢子萌发毒力的EC50为0.95 μg/mL,明显高于其他4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